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工科大明 > 第196章 金山与利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帝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其效率是惊人的。

随着弘治皇帝旨意的下达,整个大明,仿佛一部精密的仪器,开始围绕着“东瀛矿务”这个核心目标高速运转起来。

诏令传至南北各格物学院,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巨石。这些建立不过两三年的新式学府,首次迎来了国家层面的大规模征召。

不同于科举入仕的传统路径,这是对他们所学“格物致用”之学的最高认可与实践召唤。

一时间,各分院沸腾了。

通晓矿脉辨识、地质勘测的学子,擅长算术统筹、物料管理的学员,精通机械原理、器械维护的匠徒,甚至还有少数对初步化学分析、冶炼提纯有所涉猎的尖子,都被迅速遴选出来。

他们怀揣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激动,更带着一股开辟新天地、验证所学的新鲜与使命感,从四面八方向天津卫集结。

工部下属的各大作坊,也接到了严令,最优秀的钻探工匠、冶炼师傅、土木技工被成建制地抽调,连同他们赖以生存的先进工具——改进后的强力钻头、利用水力或畜力的大型破碎机模型、新式鼓风炉图纸、以及大量预先制造的标准化构件,一同装船。

在这股由国家主导的洪流之下,一股潜藏的暗流也在悄然涌动。九州金山银海的消息,如同最诱人的饵料,吸引了无数嗅到腥味的鲨鱼。京师的勋贵、部院高官、乃至江南豪族,都看到了其中难以想象的巨大利益。仅仅依靠朝廷官营?那怎么够!

许多官员、世家的府邸门前,车马骤然增多。暗示、请托、乃至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在私密的宴会、书房中频繁上演。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将自己的人,塞进即将出发的庞大队伍中。

哪怕只是在矿务总局某个部门担任一个不起眼的书吏,或在某个矿场做个管事,都意味着拥有了分享这块巨大蛋糕的入场券,拥有了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运作关系的桥头堡。

这股风潮,自然也吹到了身处漩涡中心的陆仁耳边。

这一日,一位来自苏州、与江南谢家关系密切的绸缎商巨贾,通过层层关系,终于将一份厚礼和一封密信送到了陆仁的案头。

信中并未直接提及矿务,而是委婉地表达了江南某些“有识之士”对陆仁“格物兴国”方略的钦佩,并隐约提到,若能在此次东瀛事务上“行个方便”,那么,徐文谦同知在苏州推行的那项“略显急切”的“方田均税”之策,或许会迎来更多地方士绅“顾全大局”的理解与支持,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阻力”。

陆仁看着这封充满机锋的信,嘴角泛起一丝冷嘲。这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用东瀛矿务的部分参与权,来换取江南土改的顺利推进。他深知江南土地兼并之弊已是沉疴痼疾,牵一发而动全身,徐文谦在那里举步维艰。若能借此打破僵局……

他沉吟良久,最终提笔回信,言语极其谨慎,既未明确承诺,也未完全拒绝,只是表示“为国举贤,乃分内之事,凡有益于国计民生者,本部堂自当酌情考量”,同时强调“东南赋税重地,安稳为要”。

他将球巧妙地踢了回去,既留下了操作空间,也将皮球连带压力,传回了江南。这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细节需要在暗处慢慢敲定。

就在官方队伍紧锣密鼓筹备之时,民间的热情也被彻底点燃。朝廷并未禁止民间随行贸易,反而因需要大量生活物资和辅助劳力,默许甚至间接鼓励商人跟随。

天津卫、登州、泉州、广州等主要港口,前所未有的繁忙起来。

大大小小的商帮、海商家族如同闻到血腥的群鱼,纷纷斥巨资购买或租赁海船,招募熟悉东海航线的船老大和水手,囤积丝绸、瓷器、茶叶、布匹、铁器、药材等各类倭国急需或喜爱的商品。

更有甚者,开始组织建筑工匠、农夫,准备到九州寻找商机,参与建设,或是承包一些官家看不上的边角矿脉。

“去东瀛!九州遍地是机会!”成为沿海地区最响亮的口号。一股由官方征服引领,民间资本驱动的赴日热潮,已然形成。这不再是简单的朝贡贸易,而是带着殖民开拓性质的、全方位的经济渗透。

弘治十四年秋,一支规模空前庞大的船队,在天津卫誓师启航。核心是搭载着超过一千五百名格物学子、工匠、官员及其家属的十余艘大型运输船。周围是两艘威风凛凛的“破浪级”战舰,以及二十余艘各类护航战船、补给船。桅杆如林,帆影蔽日,气势恢宏。

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船队终于抵达九州最大的港口——已是明军重要据点的博多港(福冈)。当船队缓缓驶入港湾时,岸上等候的马武、王阳明及一众归顺的九州“代官”们,都被这庞大的阵容所震撼。这不仅仅是支援,这分明是来自母国的一次强大力量投送!

没有过多的休整,在明军精锐的护卫下,“东瀛矿务总局”的勘探队伍,如同高效的工蚁,迅速扑向早已标注好的数个重点区域。

筑前,志摩矿区(煤矿区)。

来自大同矿区的老工匠,看着裸露的、品质极佳的煤层露头,激动得双手颤抖。他们带来的强力钻探设备迅速架设起来,依靠水力驱动的钻头轰鸣着向地下深处进军,效率远超倭人昔日用铁镐刨挖的原始方式。格物学子们使用改进的罗盘、水平仪进行精确测绘,规划出最合理的矿坑布局和运输通道。

萨摩,栃洞地区(银矿区)。

冶炼专家们考察了倭人留下的极其原始“灰吹法”炼银遗址,连连摇头。他们立即选址,开始修建采用大型水排鼓风、拥有更高炉温和更复杂沉淀池结构的新式冶炼炉。带来的水银(用于混汞法提银)等化学药剂被严格保管,这将是提升白银回收率的秘密武器。

肥前,彼杵地区(金铜矿区)。

勘探队员发现了富含金、铜的矿脉。随行的地质学子仔细研究岩层构造,提出了利用火药进行坑道爆破的初步设想,这远比人力开凿要快得多。大量的木质轨道和矿车被迅速组装,用于矿区内部的矿石运输。

与此同时,随行的新军工程部队,开始在各大矿区的制高点和交通要冲,修建坚固的石头堡垒,架设火炮,挖掘壕沟。一座座被命名为“金山卫”、“银山镇”、“煤港堡”的武装据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这些堡垒不仅是军事要塞,也很快成为了明人管理者和工匠的聚居区,吸引了大量前来寻求工作和贸易的日本平民,形成了独特的、以明人为主导的新兴市镇。

大明带来的先进技术、高效的组织管理模式和强大的武力保障,形成了对当地原始生产方式的降维打击。那些归顺的日本“代官”和被招募的“治安军”,目睹这一切,心中那点残存的侥幸或异心,彻底被这无可匹敌的力量所碾碎。

他们更加卖力地配合着明军的指令,驱使着本国民众为“天朝”的开矿事业服务。

就在九州各地矿场建设如火如荼之际,马武率领着经过休整和补充的主力舰队再次起航了。这一次,目标不再是征服,而是威慑。

舰队以“扬威号”为旗舰,包括另外三艘“破浪级”战舰以及众多辅助舰只,组成了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钢铁编队。它们并没有直接登陆攻击,而是沿着九州海岸线北上,然后堂而皇之地穿越狭窄的关门海峡,驶入了日本的政治经济核心区域——濑户内海。

这支庞大的舰队,如同移动的死亡城堡,在平静的濑户内海巡弋。它们偶尔会靠近本州或四国的海岸,对某些依旧保持敌意或态度暧昧的大名领地进行“访问”。所谓的“访问”,往往伴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炮声——战舰会对着无人的滩涂、废弃的礁石区,进行一轮齐射演练。

“轰——!!!”

雷鸣般的炮声在濑户内海的山海间回荡,黑色的硝烟在战舰侧舷弥漫。那划过天空的炮弹轨迹,那远处被炸得粉碎的岩石,都如同无声的宣言,清晰地告诉所有能看见、能听见的日本人:九州发生的毁灭,可以随时在任何一片日本的海岸线上重演。

大明帝国的力量,不仅在于能占领你的土地,更在于能随时摧毁你赖以生存的一切,而你们,连反抗的资格都没有。

停泊在堺港(大阪附近重要商港)的各国商船,惊恐地看着这支前所未见的恐怖舰队缓缓驶过。京都的朝廷和幕府,即便听不到炮声,也能感受到那来自海上的、令人窒息的压力。求和、妥协、乃至彻底臣服的声音,开始在统治阶层内部占据绝对上风。

马武站在“扬威号”的舰桥上,海风吹拂着他冷峻的面庞。他不需要发动新的战役,舰队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武器。它为九州矿场的建设提供了最坚实的安全保障,也为即将到来的、与日本中央政权的谈判,铺上了最厚重的底牌。

九州,这片曾经弥漫着硝烟与血腥的土地,如今正被另一种形式的火焰所点燃——那是矿炉的火焰,是建设的热情,是财富的欲望。

大明的龙旗,不仅插在了城头,更深深植根于这片富含资源的土壤之中。

武力征服之后,一场更深层次、影响更为深远的经济掠夺与殖民同化,正伴随着矿场的硝烟与舰队的炮声,轰轰烈烈地展开。

帝国的东方宝库,已然开启,而其波澜,必将持续激荡,远播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