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工科大明 > 第138章 冬瓜入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朔风依旧呼啸着掠过京城的灰墙黛瓦,卷起零星雪沫,拍打在皇极殿厚重的朱门上。

殿内,鎏金兽首炉中上好的银骨炭无声燃烧,驱散着严寒,却驱不散弥漫在百官心头那关于北方战事的最后一丝凝重。

今日并非大朝会,乃是常朝,但气氛因前几日大同转危为安的捷报而显得松快了些许。

官员们按品秩肃立,低声交谈着,话题多围绕保国公朱晖的稳健布防、前线偶尔传来的小胜消息,以及那位功过相抵、却无人再敢小觑的工部郎中。

“陛下驾到——”司礼太监尖细的唱喏声响起。

百官瞬间收声,敛容躬身:“恭迎陛下圣安!”

弘治帝缓步升座,目光扫过丹陛下的臣工,神色平和:“众卿平身。”

“谢陛下!”

例行政务按部就班地奏报、议论。就在朝会进行过半,气氛趋于平稳之时,只见陆仁手捧一个覆盖着红色绸布的托盘,从容出列。

“陛下,臣有物献上。”

一时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手中的托盘上。那红绸覆盖之物,圆圆滚滚,看起来颇有分量。几位御史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莫非这陆仁刚立下大功(虽未赏),便要学着佞臣模样,进献什么祥瑞奇珍以邀宠?

弘治帝也略显诧异:“陆卿,此乃何物?”

陆仁微微一笑,伸手揭开了红绸。

瞬间,整个皇极殿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那托盘之上,并非什么珠玉宝石,而是几个——瓜?几个青翠欲滴、纹路清晰、圆润饱满的西瓜!在这呵气成雾的严冬清晨,在这庄严肃穆的皇极殿上,这几抹鲜亮的绿色显得如此突兀,如此…不合时宜!

“西…西瓜?”一位老臣下意识地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老眼昏花。

“这…寒冬腊月,何处得来的西瓜?”兵部尚书刘大夏也愣住了,他是务实派,第一反应是这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从多么遥远的南方快马加鞭运来?简直是劳民伤财!

果然,不等皇帝发问,御史王鉴之已经按捺不住,再次出列,声音带着惯有的尖锐与批判:“陛下!陆仁此举,实乃荒唐!西瓜乃盛夏之物,如今三九寒天,此物从何而来?莫非是耗费巨资,动用驿马急递,从琼州乃至更南之地运来?只为满足口腹之欲,便如此靡费公帑,惊扰地方,此非人臣所为!臣劾陆仁奢靡无度,罔顾民力!”

“臣附议!”立刻有言官跟上,“即便非驿马运送,也定是耗费重金,于地下暖窖或温泉旁精心培育所得。区区瓜果,纵是珍奇,于国何益?于民何益?陆仁身为朝廷命官,不思军国要务,却钻研此等口腹享乐之物,实乃本末倒置!其心可诛!”

攻击来得又快又猛,直指“奢靡”、“劳民”、“不务正业”。许多官员暗暗点头,觉得陆仁此番确是得意忘形,做了件蠢事。

然而,面对这汹汹指责,陆仁神色不变,甚至嘴角还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他先是向皇帝躬身一礼,然后才转向王鉴之等人,语气平和却清晰无比:“王御史,诸位大人,何以见得此瓜定是来自南方,或耗资巨万所得?”

王鉴之冷笑:“这还用问?若非如此,难道这天寒地冻的北京城,还能自己长出西瓜不成?”

“王御史所言,半对半错。”陆仁从容道,“此瓜确非来自南方,但也并非北京城野外所长。”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好奇又疑惑的面孔,朗声道:“此瓜,乃臣于西山格物院玻璃暖房之中,借玻璃透光吸热、水泥蓄温保温、辅以工坊余热之理,于这隆冬时节,亲手栽种培育而出。自播种至成熟,未离西山半步。所耗者,不过些许玻璃、水泥、煤火及人力罢了。其成本核算,沈默主事皆有明细账册可查,折合每瓜所费,不过相当于市面冬韭之价,绝非劳民伤财之举。”

“什么?!”

“西…西山种出来的?”

“玻璃暖房?冬日种瓜?”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比听到大同解围更加令人难以置信!寒冬种出西瓜,这简直是逆天而行,近乎传说中的“法术”了!

谢迁眼中精光一闪,抚须的手停住了,饶有兴致地看向那几只西瓜。刘大夏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就连龙椅上的弘治帝,也不由自主地向前倾了倾身体,脸上写满了惊奇。

“胡…胡言乱语!”王鉴之在短暂的震惊后,第一反应仍是驳斥,“玻璃脆弱,水泥冰冷,如何能…能营造出夏日环境?此必是欺君之言!”

“王御史若不信,”陆仁淡然一笑,“陛下与诸位大人一试便知。此瓜并非观赏之物,乃可食之用。”他转身对皇帝道:“陛下,此瓜臣已令人以冰水镇过,此刻品尝,正当其时。可否请内侍切开,请陛下与诸位大人品鉴一番,便知真假,亦可知其味是否如夏瓜一般。”

弘治帝心中好奇大盛,立刻点头:“准!切开!”

几名小太监上前,小心翼翼地将西瓜捧到偏殿,很快便切成均匀的小块,用白玉盘盛着,首先奉到御前,随后又分送给殿内几位阁老、尚书、勋贵及科道言官的代表。

弘治帝拿起一块,那冰凉清新的气息已然扑面而来。他轻轻咬下一口,刹那间,甘甜冰冽的汁水在口中爆开,那熟悉而久违的盛夏滋味,完美无瑕地呈现出来,甚至因为是在寒冬品尝,更增添了一份难以言喻的惊喜和酣畅淋漓之感!

“好!清甜无比!确是西瓜真味!”皇帝忍不住赞叹出声,又接连吃了两口,脸上露出愉悦的笑容。

殿下众臣见状,也纷纷好奇地品尝起来。

“唔!真是西瓜!”

“甜!比夏日里买的还甜!”

“冰凉沁脾,在这燥热的殿内,倒是舒爽!”

惊叹声、赞美声此起彼伏。许多官员吃得汁水淋漓,也顾不得仪态,脸上都洋溢着惊喜和满足。即便是王鉴之等心存抵触之人,在事实和美味面前,也不得不承认,这瓜…确是真瓜,而且味道极好。

待众人品尝得差不多了,陆仁才再次开口,声音提高了些许:“陛下,诸位大人。今日献瓜,非为猎奇,更非邀宠。臣是想以此实证,向陛下与朝廷展示‘格物致用’之力所能达到的另一种境界。”

他目光炯炯,扫视全场:“此瓜能于寒冬成熟,所依仗者,并非仙法,乃是格物之理。玻璃透光,聚日阳之热;水泥坚厚,蓄白日之温;煤火工热,补夜间之失。三者合一,辅以水分、养料精心调控,便可在这冰天雪地之中,生生造出一方适宜作物生长之‘小乾坤’!臣称之为‘温室’之法。”

“此法,可用于冬日培育鲜嫩菜蔬,可让百姓餐桌在万物凋零之季亦有绿意;可用于提前育种,躲避春寒,增加北方土地一季之收成;若规模扩大,技术推广,甚至可尝试种植一些原本不宜于北地之作物!其于民生之大利,岂是区区口腹之享所能涵盖?”

陆仁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先前只看到“瓜”的人,此刻才猛然意识到这背后所代表的巨大意义!

谢迁立刻出列,声音带着激动:“陛下!陆郎中所言,振聋发聩!若此‘温室’之法果真可行且能推广,则北方冬日再无淡季!百姓可食鲜蔬,身体更强健;农户可多一季收成,生计更宽裕;甚至军屯亦可效仿,于冬日自产菜蔬,节省粮饷,改善边军伙食!此乃利国利民之大道!老臣恳请陛下,重视此法,着令研讨推广!”

刘大夏也若有所思地点头:“若边关军镇,亦能筑起此类暖房,冬日里士卒能吃到新鲜菜蔬,必能大大减少夜盲之症,于守城巡哨大有裨益!此物于军亦有利!”

户部尚书周经更是双眼放光:“若能推广,京师冬日菜价必然大跌,惠及无数市民!若农户多一季收成,朝廷或可…或可酌情考量税收…此乃开源之新思路!”

支持的声音开始涌现,并且都是从国计民生的实际角度出发。

然而,反对者岂会轻易罢休。王鉴之脸色铁青,强辩道:“陛下!纵然此法有些许小利,然玻璃昂贵,水泥亦非寻常之物,建造此类暖房,耗费定然不菲!岂是寻常农户所能承担?最终不过是富家翁之玩物,于普通百姓何益?陆仁夸大其词,蛊惑圣听!”

陆仁似乎早已料到有此一问,从容应对:“王御史所虑,初看确有道理。然格物之妙,便在于不断改良优化,降低成本。初始玻璃或许昂贵,然西山玻璃坊工艺日益精进,产量攀升,成本已大幅下降,未来研制更廉价之替代透光材料亦非不可能。水泥亦然,西山产量巨大,价格已渐趋平稳。”

“况且,”他话锋一转,“推广并非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可由朝廷主导,先于官田、军屯、大型皇庄试建示范暖房,验证技术,核算成本,摸索经验。待技术成熟,成本进一步降低后,再鼓励民间富户、商会仿效兴建。即便初期仅富户可用,其产出之冬日鲜菜投入市场,亦能平抑整个冬季之菜价,惠及大众。此其一也。”

“其二,暖房之法,并非仅有玻璃一途。臣此前试验,乃为求最佳效果。其实,若退而求其次,以厚纸、油毡、草帘等廉价材料替代部分玻璃,精心设计,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保温增产之效,虽不及玻璃温室,却胜在成本低廉,更易为普通农户所接受。格物院可负责设计多种不同造价、不同效益之暖房方案,供不同财力者选择。”

“其三,此法定型推广后,需大量玻璃、水泥、框架建材,反将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工匠职位,此亦有利于民生。”

一番论述,层层递进,既承认现实困难,又指出解决路径和长远利益,将王鉴之的质疑化解得干干净净。

朝堂之上,风向已然彻底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这“温室”所能带来的巨大变革。

弘治帝听完双方辩论,心中已是波澜起伏。

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几个西瓜,更是一个能够切实改善民生、增强国力的的全新领域。他缓缓起身,目光灼灼:“陆卿今日所献,非是瓜果,乃是一幅冬日生春的画卷,一条富民强国的蹊径!格物之力,竟至于斯,朕心甚慰!”

他看向陆仁,语气坚定:“陆卿,朕便将此事交予你。着你工部营缮清吏司与西山格物院会同户部、司农寺,详细拟定‘温室’试行章程。先在京畿官田、西山左近择地试建数种不同规格之暖房,详细记录建造成本、能耗、产出、效益,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之模式。所需银两、物料,由内帑与户部协调支应。朕要尽快看到详实奏报!”

“臣,领旨!定不负陛下所托!”陆仁躬身领命,声音铿锵有力。

“至于这些西瓜,”皇帝心情颇佳地看着盘中剩余瓜果,“味道甚佳。其余诸位爱卿,也分尝一些吧。今日便以此瓜,预祝我大明风调雨顺,四季常青!”

“谢陛下恩典!”群臣躬身谢恩。

朝会在一片略带甜味和惊奇的气氛中结束。

官员们退朝时,仍在兴奋地议论着那冬日西瓜和神奇的“温室”。

王鉴之等少数人面色悻悻,却再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陆仁走在最后,看着前方热议的同僚,知道一颗关于现代农业科技的种子,已经在这帝国最高殿堂悄然种下。

它或许会面临许多困难,但一旦生根发芽,其带来的改变,将如同那玻璃暖房中的绿意一般,冲破严寒,蔓延开来。

而他的格物之路,又迈出了坚实而新颖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