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工科大明 > 第120章 天颜悦,西山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紫禁城的红墙在秋日晴空下显得格外肃穆。

陆仁手持一份精心撰写的奏疏,并带着一个用黄绸包裹的沉重木盒,在内侍的引导下,步履沉稳地走向乾清宫。

他深知手中之物的分量,这不仅是格物院的心血,更可能成为撬动大明未来的一根杠杆。

乾清宫东暖阁内,弘治帝朱佑樘正批阅着奏章。

这位以勤政闻名的君王,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却也透着一股锐意。听闻陆仁求见,并有“格物新成之器”献上,他放下了朱笔,眼中流露出几分好奇。对于这位屡屡带来惊喜的“六元及第”状元郎,他始终抱有一份特别的期待。

“臣陆仁,叩见陛下。”陆仁依礼参拜。

“平身。陆卿今日觐见,所为何事?又弄出了什么新奇物事?”弘治帝语气平和,略带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陆仁起身,双手将奏疏呈上:“启奏陛下,臣蒙陛下信重,督领西山格物院,近日与院内工匠潜心研造,偶有所得,制成一物,或于国于民略有裨益。臣已具本详述,并携实物,恭请陛下御览。”

内侍接过奏疏和木盒,置于御案之上。弘治帝先拿起奏疏,展开细看。奏疏之中,陆仁并未过多渲染玻璃的神奇,而是以平实的笔触,详细阐述了玻璃的材质、特性(透光、隔热、密封、可塑),及其潜在用途:镶嵌窗牖以增室内亮度,利于官员办公、学子夜读、工匠精细作业;制作器皿,光洁易洁,或可减少疫病传播;将来若能提高纯度、磨制透镜,更可用于观远察微,于军国大事、格物究理皆有奇效。同时,他也坦诚说明了目前制作不易、成本稍高的现状,以及计划中的改进方向和规模化生产后成本有望降低的预期。

弘治帝看得十分仔细,尤其是看到“增室内亮度利于办公夜读”、“减少疫病传播”、“观远察微于军国大事有益”等处,目光都会稍作停留。

看完奏疏,他沉吟片刻,道:“陆卿所言,确有道理。宫中某些库房、值房,白日亦需烛火,长此以往,于目力有损。若此物真能透光如奏疏所言,倒不失为一桩美事。”他顿了顿,话锋微转,“然,此物造价果真如此高昂?与民间所用窗纸、蚌壳、云母片相比,其利何在?”

陆仁心知皇帝这是担心奢靡浪费,恭敬答道:“回陛下,如今初制,耗损极大,故成本高昂。然其耐久远胜窗纸,透光远超蚌壳云母,一劳可近乎永逸。且臣以为,此物之利,首在‘光’。光明所至,晦暗退散,人心亦朗。若能推广于官衙、学堂、医馆,乃至将来军械监、钦天监等处,所提升之效能,所减少之损耗,长远计,远胜其初造之费。且规模化生产后,工匠技艺纯熟,耗损减少,成本必可大幅下降。如今西山蜂窝煤之利,亦可反哺于此物研发量产。”

弘治帝闻言,微微颔首,似乎被“光明所至,晦暗退散”以及提升效能之说所打动。“且将实物与朕一观。”

内侍上前,小心地解开黄绸,打开木盒。首先取出的,是两块尺许见方的平板玻璃,虽略带淡绿色泽,略有波纹,但其平整与透光性已远胜这个时代任何类似的天然材料。阳光透过琉璃窗棂照在玻璃上,折射出柔和的光晕。

弘治帝不禁微微前倾身体,目光中露出讶异。他示意内侍将玻璃举起,对着光线观看,又走到近前,手指轻轻触碰那光滑冰凉的表面。

接着,内侍又取出几只玻璃杯碗。器型虽简单,壁厚略有不均,但晶莹剔透,毫无瑕疵的材质本身就已足够震撼。最后呈上的,是一面用锡汞齐法制作的玻璃镜。

当弘治帝清晰地在那面镜子中看到自己每一根发丝、脸上细微的皱纹甚至眼神中的惊异时,他终于忍不住轻吸了一口气。相较于宫中使用的铜镜,这面玻璃镜的清晰度不啻于云泥之别!

“此镜…竟能清晰至此?”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惊叹。他仔细端详镜中的自己,良久不语。作为帝王,他深知“察见渊鱼者不祥”的道理,但如此清晰的镜像,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

陆仁适时道:“陛下,此乃玻璃之一种用途。其关键在于,玻璃表面可覆着极薄之金属层,从而映照人像。若工艺提升,将来或可制成更大之镜,于宫廷礼仪、服饰整理,乃至…监察细微之处,皆有用处。”

弘治帝放下镜子,沉吟良久。他踱回御案后,手指再次拂过那光滑的玻璃板,目光扫过陆仁的奏疏。

“陆卿,”皇帝缓缓开口,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决断,“此物确系奇巧,亦于国计民生有实益。朕准你所奏,于西山格物院下设玻璃窑,酌情扩大生产。然,需谨记两点:其一,不可因此物奢靡浪费,初产之物,优先供给官衙、学堂、医馆试用,待成本下降,再虑及其他;其二,技术机密,务必严守,此乃国之重器,不可轻泄于外。”

“臣,遵旨!谢陛下天恩!”陆仁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深深叩首。有了皇帝的明确支持和“国之重器”的定性,玻璃的生产和后续发展便有了最坚实的保障和政治上的合法性。

“此外,”弘治帝补充道,“西山兴业总局,办蜂窝煤、水泥、玻璃,安置流民,颇见成效。朕闻你局用地已显局促。西山左近有皇庄官地及些许民田,朕会下旨,允你按市价购置或租赁,扩展局址,以便安置工匠,扩大生产。所需银两,可从总局利润中支取,账目清晰即可。”

这无疑是意外之喜!陆仁再次谢恩。这意味着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扩大西山的工业区和生活区,打造一个更庞大的基地。

带着皇帝的允准和拓土的口谕,陆仁脚步轻快地离开了紫禁城。阳光洒在他身上,暖意融融,但他心中更为炽热的是对未来蓝图的憧憬。

圣旨很快下达。西山周边的大片土地被迅速勘定、估价。有皇帝的旨意在先,又有真金白银开路,收购和租赁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一些原本在此地有薄田的农户,听闻不仅可以拿到一笔不错的补偿款,还能优先进入兴业总局做工,拿稳定的工钱,几乎无人反对,甚至踊跃配合。

广袤的土地被纳入西山兴业总局的版图。陆仁立刻召集人手,进行规划。新的区域被清晰地划分为:扩大后的煤矿区、水泥窑区、核心的格物院及玻璃工坊区、原料堆放区、以及最重要的——新的工匠生活区。

更多的流民和招募来的工匠开始涌入西山。新的宿舍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窝棚。陆仁亲自绘制了图纸:统一的砖石结构排房,水泥抹地,瓦片覆顶,虽然简朴,但坚固、防火、防潮。每排房屋前预留出空地,计划将来种植树木或蔬菜。公共厕所、澡堂、洗衣区、食堂等设施也一并规划建设。

工地上,砖窑和水泥窑全力开工,烧制出的砖块和水泥优先供应宿舍建设。夯地基、砌砖墙、上大梁…工地上号子声此起彼伏,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座座新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那些即将入住的工匠和流民们,看着这整齐坚固的新家,眼中充满了希望和干劲。他们不再是无根的浮萍,而是西山上的一员,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与此同时,格物院玻璃工坊的扩建也紧锣密鼓地进行。按照陆仁的设计,新的玻璃窑更大,结构更合理,配套的退火窑、加工工棚也一一建起。李振忙得脚不沾地,既要盯着新窑建设,又要培训新招募来的工匠。

陆仁深知,目前生产的平板玻璃和简单器皿只是最初级的产品。在获得了皇帝的支持和更多的资源后,他指示李振,必须立刻开始玻璃制品的深度研发。

他在格物院专门划出一个区域,挂上了“琉璃精工坊”的牌子,从现有工匠中挑选出手最稳、心最细、最有耐性的十余人,组成了新的研发小组。

陆仁亲自对他们进行培训。他带来了更多绘制的图纸:

吹制技术提升: 讲解如何控制气息和旋转速度,吹制出更薄、更均匀、器型更复杂的瓶、壶、罐。

模具压铸: 设计简单的合模,尝试压制造型更规整的器皿甚至装饰件。

雕刻与研磨: 教授使用金刚砂、细砂岩等工具,对玻璃表面进行切割、磨花、雕刻,提升艺术价值。

最关键的光学镜片: 他单独留下两名最有天赋的年轻工匠,向他们秘密展示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原理图,讲解了聚焦、放大、缩小的概念,并亲自示范如何用铁质磨具配合不同粒度的磨料,手工研磨镜片曲线。“此乃格物院最高机密,尔等需耗尽心血,早日磨出可用的镜片。成功之日,重赏不在话下,更可名留青史!”陆仁的话语,让两位年轻工匠激动不已,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精工坊内,炉火不熄,试验不止。失败是家常便饭,不时能听到玻璃碎裂的清脆声响。但在陆仁的指导和重赏激励下,没有人气馁。一件件虽然稚嫩却不断进步的玻璃制品开始出现:有了细颈的花瓶、带提手的酒壶、表面磨出简单花纹的盘子…甚至那两位年轻工匠,也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逐渐找到了研磨的手感,磨出的玻璃片开始有了模糊的放大效果。

西山,如同一台被注入了强大燃料的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轰鸣运转。

土地的扩张、人口的聚集、技术的攻坚,一切都围绕着“玻璃”这一新兴产业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