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工科大明 > 第118章 少年锐气不可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光熹微,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京城。

陆仁一袭青色官袍,立于首辅刘健府邸那扇厚重的黑漆大门外,静静等候。

他的眼底带着一丝疲惫,更多的却是经过一夜深思熟虑后的沉静与决然。

府门吱呀一声打开,老管家将他引入。穿过几重寂静的庭院,书房内,刘健早已端坐于黄花梨木书案之后,身着家常道袍,须发皆白,神色平静无波,唯有一双深邃的眼眸,透着历经沧桑的沉稳与洞悉世事的审慎。案上,一盏清茶热气袅袅,旁边摊开着几份奏疏。

“下官陆仁,拜见元辅。”陆仁趋前行礼,姿态恭谨。

刘健并未寒暄,目光如古井无波,直接切入正题,声音平稳却自带威严:“昨日你奔波于侯府部堂之间,以利为饵,结盟破局,手段可谓迅疾凌厉,京城官场已是暗流涌动。然则,陆修撰,”他话锋一转,语气加重,“你可曾想过,此举虽解一时之困,却如同烈火烹油,虽能驱寒,亦易焚身?朝局之重,在于一个‘稳’字。你年轻气盛,锐意革新,其心可嘉,但其行,在老夫看来,近乎玩火自焚,非老成谋国之策。”

书房内檀香细细,却压不住那份无形的压力。

陆仁深吸一口气,再次深深一揖,态度谦卑却目光灼灼,毫不退缩:“刘阁老教诲的是。小子深知‘稳’字乃国之基石,绝非虚言。元辅执掌中枢,调和鼎鼐,日夜操劳以求社稷安稳,此心此德,小子唯有敬佩。”

他略微停顿,抬起了头,声音逐渐激昂,带着一股难以压抑的急切与真诚:“然则,阁老亦知,我大明表面承平之下,积弊已深!土地兼并日剧,国库岁入日蹙;卫所军制败坏,边防空虚堪忧;胥吏盘剥无穷,民间哀鸿遍野!此等情状,犹如人体膏肓之疾,腠理皆已侵染!若仅以温药缓图,恐病未除而人先殆!小子非是好大喜功、贪功冒进之徒,实是自田间而来,目睹农户艰辛,历经官场倾轧,深知民间疾苦,更深感时不我待!西北鞑靼铁骑环伺,中原流民之困未解,内忧外患,迫在眉睫,岂容我辈徐徐图之、坐视沉疴恶化?”

他的话语如同出闸之水,汹涌澎湃,眼中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和一种近乎执拗的责任感:“小子所为,西山之煤、格物之技、枣强清丈、蔚州新军,乃至心中所图之海贸、所欲强之军工,无一不是为开源理财、强兵富民、巩固我大明江山社稷!其间或有急切冒进之处,或有手段权宜之嫌,然初心皆为社稷,为陛下分忧,为天下黎民谋一线生机!此次危机,恰证明旧利益盘根错节,积重难返!改革若想触动分毫,必遭其疯狂反噬!若因惧其反噬而退缩,则前功尽弃,新政再无推行之日!届时,受损者岂止小子一人?乃是陛下革新之志,天下万民之望!小子非是玩火,实是在破冰前行,纵前方冰寒刺骨、深渊万丈,亦不敢后退半步!”

陆仁言辞恳切,几乎将一颗赤诚之心剖开,将那份对未来的担忧与宏大的蓝图,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这位保守派领袖面前。他身上的蓬勃朝气、那份不顾一切的锐气以及眼中对理想社会的炽热追求,与书房内沉郁保守的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习惯于在规矩框架内寻求平衡、稳字当头的刘健,内心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和触动。

书房内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刘健指尖无意识地轻敲着光滑的案面,目光复杂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得过分却胆大包天的状元郎。他能感受到对方话语中的真诚与重量,也能预见到那条路上的无尽风险。良久,他缓缓叹出一口气,那叹息声中充满了无奈、担忧,以及一丝极其微弱的、被强行压抑下去的欣赏。

“少年人,有锐气是好事。你的心思,你的抱负,甚至你的…孤勇,老夫并非全然不解。”刘健的声音依旧严肃,却比方才缓和了半分,透着一丝疲惫,“也罢…”

他顿了顿,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目光锐利地看向陆仁:“眼下这般局面,确需有人以非常手段破局。你的法子虽险,走的虽是旁门左道,却也可能是眼下唯一能快刀斩乱麻之策。老夫可以暂不阻拦于你,并在内阁中,为你转圜一二,压下些过于激烈的非议。”

但这并非毫无条件,他的语气陡然转厉,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但是,陆仁,你需给老夫谨记:此非老夫认同你的所有激进行事!此举更非朝廷正道!一旦你的举措偏离航道,引发更大动荡,或是只顾锐进而忘了‘民本’二字,徒增民怨,抑或是你自身被这‘利益’二字腐蚀,忘了初心,老夫会第一个奏请陛下,立刻叫停所有试点,绝不姑息!你,可明白?”

这已是刘健基于稳定朝局大局和一丝惜才之心,所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一个有条件、且随时可能收回的临时性默认。

陆仁心中那块巨石稍稍松动,深知这已是目前能从这位铁腕首辅这里得到的最好结果,立刻躬身应道,声音凝重:“小子明白!定谨记阁老教诲,如履薄冰,行之有度,不敢或忘陛下与元辅稳定之心!”

离开刘府,陆仁未作片刻停歇,立刻递牌子请求陛见。皇城巍峨,晨曦中的紫禁城红墙金瓦,肃穆而压抑。

乾清宫东暖阁内,弘治帝听完了陆仁详细而坦诚的禀报——如何说服贪婪的两位国舅,如何与户部工部堂官达成交易,如何说动重视军务的马文升,以及方才刘健那带有严厉警告的中立态度。

皇帝面容平静如水,指尖习惯性地轻轻敲打着御案,发出规律而沉闷的轻响,良久,他才淡淡开口,解开了陆仁心中关于陛下为何始终静观其变、未曾出手干预的疑惑:“朕若早早出手,那些藏在暗处的魑魅魍魉,又如何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朕想看看,你陆仁,身陷囹圄,四面楚歌之下,究竟有多少破局的手段与魄力,又能否在这泥潭之中,找到那条既能推行新政,又能在这朝堂规则下活下去的路。”

原来,这惊心动魄的一切,皆是君王冷酷而现实的考验。陆仁背后不禁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既感凛然,又有一股被认可的复杂情绪。

他稳住心神,将心中那幅以“格物”为基,囊括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的宏大改革蓝图,再次清晰、坦诚地奏于御前,并着重强调,此次不得已而为之的利益捆绑仅是权宜之计,是为新政杀出一条血路的临时手段,绝非长远之策,最终目标仍是强国富民。

弘治帝静静听着,目光深邃如夜,仿佛透过陆仁激昂的话语,看到了那波澜壮阔却又风险万丈、足以将眼前这个年轻人乃至整个帝国都吞噬掉的未来图景。直到陆仁言毕,阁中陷入一片死寂,唯有更漏滴答,声声敲在人心上。

许久,皇帝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如同冰锥,狠狠砸在陆仁心上:“你以天下为赌注,以利为刀兵,撬动这沉沉暮气…陆仁,你可知,你若败了,便是万劫不复,身死名裂亦不足惜,更将累及家族师友,朕,到那时也未必能次次护你周全。”

“臣若败,身死名裂,甘之如饴,以谢陛下知遇之恩。”陆仁伏地,声音沉静如铁,却透着不容动摇的坚定,“然臣坚信,此利之网若能织成,非但可解眼前之困,更可为陛下聚拢一股支持变革之新力,破旧立新,开启远超汉唐之盛世!请陛下默许臣,行此险招!”

弘治帝目光灼灼,似两道利电,要将他灵魂深处的一切都看穿审视。最终,皇帝缓缓颔首,声音低沉而充满不容置疑的帝王力量:“朕…准了。但朕要看到的,不是一时的风平浪静,不是权贵满意的分肥,而是你承诺的那片海,那片能载起大明国运的强盛之海。若最终只见贪腐之壑,而无强国之实…”

皇帝的声音骤然变冷,带着刺骨的寒意:“朕的刀,不介意多饮一人之血。”

“臣,遵旨!必不负陛下天恩!”陆仁重重叩首。

走出沉重的宫门,已是烈日当空,刺目的阳光灼烧着紫禁城的琉璃瓦,也灼烧着陆仁的胸膛。

至此,他已将自身性命、家族荣辱、乃至帝国的未来,全然捆绑于一张自己亲手编织的、充满铜臭与危险的利益巨网之上。

网下是万丈深渊,网外是滔天巨浪。

但他已别无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