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允炆我来了! > 第123章 靖难余音:穿越者破历史迷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3章 靖难余音:穿越者破历史迷雾

陈猛跪在殿中,头埋得很低,“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三人,倒是抓到了,只是方孝孺嘴硬,不肯说建文帝的下落,还……还骂陛下您‘篡逆’。”

朱棣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手里的密报“啪”地摔在案上:“骂?他也配!把方孝孺的十族都给朕抄了,让他看看,跟朕作对的下场!

齐泰和黄子澄,凌迟处死,曝尸三日,让那些还想着建文帝的人,都看看清楚!”

“遵旨!”陈猛赶紧领命,转身就要走。

“等等。”朱棣突然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疲惫,“再派人去南京的旧太子府,好好查查吕氏,看看她有没有藏着建文帝的消息。

还有,当年朱标在世时,吕氏身边的人,一个都别放过,仔细审,总能审出点东西来。”

他心里一直记着吕氏——那个女人,太会装了,当年在朱标身边,一副贤良淑德的样子,背地里却不知道搞了多少小动作。

朱雄瑛的死、常氏的难产,他总觉得不对劲,只是当年朱标护着,他没机会查。如今朱标不在了,朱允炆跑了,正好趁这个机会,把当年的迷雾,都拨开看看。

可朱棣没料到,他派去查吕氏的人,还没传回消息,南京旧太子府就出了怪事——

吕氏身边的一个老侍女,突然“疯”了,嘴里天天喊着“天花棉袄”“补身汤羹”“皇长孙冤”,喊了没几日,就突然没了气,死状蹊跷。

朱棣得知消息后,更觉得这里面有问题,立刻派夏原吉亲自去南京查。夏原吉到了旧太子府,先把吕氏软禁了起来。

又仔细搜查了府里的每一个角落,最后在吕氏梳妆台下的暗格里,找到了一个锦盒——

锦盒里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封泛黄的信,还有半块绣着梅花的帕子。

信是吕本写给吕氏的,上面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却还能看清大致内容:“雄瑛之事已妥,常氏难产亦按计而行,标儿已许扶正,下一步,当谋允炆储位……”

夏原吉拿着信,心里惊得不行——原来朱雄瑛的死不是意外,常氏的难产也不是巧合,都是吕氏和吕本一手策划的!他赶紧把信收好,连夜赶回京城,把信呈给了朱棣。

朱棣看完信,气得浑身发抖,手里的茶杯“哐当”一声摔在地上,茶水洒了一地:“好个毒妇!朕就说当年不对劲,没想到她竟这么狠!连八岁的孩子都下得去手!”

他立刻下旨,把吕氏押到京城,亲自审问。可吕氏到了京城,却什么都不肯说,不管朱棣怎么问,她都只是闭着嘴,眼神里满是不屑她输了,却不想输得太难看,更不想把那些腌臜事,都抖搂出来。

朱棣见她不肯说,也没了耐心,只把她关在冷宫,终生不得外出。

而那些关于朱雄瑛、常氏的秘闻,也只在皇宫的小范围内流传,没敢传到民间——

毕竟,朱标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儿子,朱允炆是曾经的皇太孙,这些事传出去,只会让大明的皇室颜面扫地。

日子一天天过去,朱棣坐稳了皇位,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大明渐渐走向鼎盛,那些关于靖难之役、关于建文帝的往事,也渐渐被人淡忘了。

只有偶尔,老太监们在私下里聊天,会提起当年旧太子府的怪事,提起那个“贤良”的吕妃,提起那个下落不明的建文帝,语气里满是唏嘘。

没人知道,几百年后,会有一个同名同姓的现代人,穿越到了建文帝身上——

就在朱允炆被“黑衣丞相”姚广孝下毒,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

“咳咳……”朱允炆(现代人)猛地睁开眼睛,喉咙里像被火烧一样疼,古庙...身上还坐着一个古装美女要行“不轨之事”......

脑子里一片混乱——他记得自己前一秒还在野地军训被大马蜂蜇晕,怎么一眨眼,就到了明朝,还变成了朱允炆本人?穿上了和尚服?

自己是研究过明史,尤其是建文帝千年谜踪......

开啥玩笑,穿越明朝来当炮灰!

自己是工科和医学博士生,一把脉,他妈的!还中了两种毒! 还被下药?

谁这么大的胆子!

中毒?朱允炆(现代人)心里一惊,赶紧摸了摸自己的喉咙,又想起论文里写的——

建文帝被朱棣围困后,姚广孝曾派人给她送过“毒酒”,说是“留他全尸”。难道他穿越过来的时间,正好是这个时候?

他定了定神,知道现在不是慌的时候——他可是研究了三年建文帝的人,知道朱允炆的弱点,知道靖难之役的关键,知道那些藏在历史背后的秘闻。

既然穿越成了朱允炆,他就不能再让“建文帝”落得个“自焚失踪”的下场,不能再让吕氏的阴谋被埋没,不能再让方孝孺他们白白送命。

接下来的日子,朱允炆(现代人)一边假装“中毒未愈”,一边偷偷联系那些还忠于自己的官员,并让玄寂大师带向五台山去建设根据地,好司机反扑!

几年下来,颇有成效,还收获了两个美女夫人和两个出类拔萃的好儿郎!又利用自己对历史的了解,避开了朱棣的几次追杀。

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不菲成就,有目共睹,连朱棣都不得不考虑皇位的最后花落谁家?

他知道姚广孝是朱棣的“智囊”,就故意放出消息,说姚广孝“私藏建文帝旧部”,让朱棣对姚广孝多了几分猜忌;

他知道朱棣看重《永乐大典》,就派人偷偷给负责修书的解缙送了些“建议”,让《永乐大典》里,多了些关于朱标、朱雄瑛的真实记载。

后来,他趁着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机会,偷偷离开了京城,去了江南——那里是吕氏的老家,也是当年朱雄瑛、常氏事件的发源地。

他花了半年时间,走访了当年太子府的旧人,找到了当年给吕氏送“天花棉袄”的小厮,找到了给常氏熬“补身汤羹”的厨娘,一点点拼凑出了当年的真相。

再后来,他写了一本《建文秘史》,把吕氏的阴谋、朱雄瑛的冤屈、常氏的悲剧,还有靖难之役的真相,都写了进去。

他没有把这本书藏起来,而是让人用活字印刷术印了上千本,传遍了大明的各个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