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允炆我来了! > 第99章 固守北平以少胜多 坐东宫忍辱固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9章 固守北平以少胜多 坐东宫忍辱固位

“高炽,为父要带着你二弟、三弟出征,北平就交给你了。”朱棣拍着朱高炽的肩膀,语气严肃,“北平是咱们的根基,粮草、兵器都在这里,

你一定要守住,绝不能让朝廷的军队攻破城池,为父和你弟弟们,才能在前线安心作战。”

彼时的朱高炽,刚满二十岁,虽从未经历过战争,却看着父亲坚定的眼神,也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语气坚定:“父亲放心,儿子一定守住北平,绝不让父亲和弟弟们失望......

朱棣离开后没多久,朱允炆便派大将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兵临北平城下。

消息传来时,北平城内一片慌乱——朱棣留下的士兵,只有一万多人,双方兵力悬殊,达到了1:50,而且李景隆率领的,

是朝廷的正规军,装备精良,而北平城内的士兵,多是新兵,还有不少老弱病残,连粮草都只够支撑半个月。

城内的官员和士兵,都觉得北平必破无疑,有人甚至提议“打开城门投降,避免百姓受苦”。

朱高炽看着众人慌乱的模样,却异常冷静,他知道,此刻若是自己慌了,整个北平就真的完了,父亲和弟弟们在前线也会陷入绝境。

“诸位,都冷静下来!”朱高炽站在城墙上,声音虽不洪亮,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北平是咱们的家,

是父亲大军的后方,若是咱们投降,父亲和弟弟们就会腹背受敌,咱们的家人也会遭殃!

况且,李景隆虽有五十万大军,却从未带过兵、打过仗,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咱们只要齐心协力,一定能守住北平!”

随后,朱高炽立刻着手安排防守:他先是挑选了两千名精锐士兵,组成“敢死队”,由亲信将领带领,负责守卫城墙最险要的地段;

再组织城内的百姓,尤其是青壮年,参与守城,教他们使用弓箭、石头,协助士兵防守;同时,

他还亲自检查粮草和兵器的储备,将有限的粮草和兵器,合理分配给各个防守地段,确保每一处都不会短缺。

更重要的是,他还请来了“黑衣宰相”姚广孝”。(姚广孝是靖难之役的核心谋士,辅佐朱高炽守北平)辅佐自己。

姚广孝精通谋略,熟悉兵法,在他的建议下,朱高炽制定了“以守为攻、利用天气”的防守策略——

彼时正值农历十月,北方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这既是劣势,也能成为优势。

一日深夜,朱高炽挑选了三百名勇士,让他们穿上厚厚的棉衣,带着短刀,趁着夜色,用绳子缒下城墙,悄悄潜入李景隆的军营。

李景隆的士兵,大多来自南方,不习惯北方的寒冷,深夜里都躲在帐篷里取暖,毫无防备。

勇士们潜入军营后,四处放火,还趁乱砍杀,李景隆的军营瞬间大乱,士兵们惊慌失措,自相践踏,死伤无数,直到天亮,才渐渐平息。

这一战,虽没能击溃李景隆的大军,却极大地打击了敌军的士气,也让北平城内的士兵和百姓,重拾了信心。

紧接着,朱高炽又采纳姚广孝的建议,下令让士兵和百姓,连夜往城墙上浇水。

北方的夜晚,气温低至零下,水浇在城墙上,很快就冻结成冰,原本粗糙的城墙,变成了光滑如琉璃的“冰墙”。

次日一早,李景隆率领士兵攻城,士兵们扛着梯子,刚爬到一半,就因为城墙太滑,纷纷摔了下来,有的摔断了腿,有的直接摔死,根本无法靠近城墙。

李景隆看着光滑的城墙,气得暴跳如雷,却毫无办。

只能下令“暂停攻城,原地待命”,就这样,朱高炽靠着“冰墙”,又挡住了李景隆的一次次进攻。

就这样,朱高炽率领一万多士兵和百姓,坚守北平三个月,硬生生挡住了李景隆五十万大军的围攻,

直到朱棣率领朵颜三卫精兵回师,与城内的军队夹击李景隆,李景隆才大败而逃,退往德州。

此战,朱高炽居功至伟——他不仅守住了北平,保住了大军的后方,更间接扭转了靖难之役的攻守态势,让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燕王朱棣一方倾斜。

可遗憾的是,“坐镇后方指挥”的功绩,往往不如“前线拼杀”那般耀眼。

朱棣凯旋后,虽口头表扬了朱高炽,却将更多的赏赐和宠爱,给了跟随自己出征、在前线冲锋陷阵的二儿子朱高煦。

朱高煦作战勇猛,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朱棣对他愈发偏爱,甚至在一次出征时,

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出了“吾病矣,汝当努力,世子(朱高炽)身体......

而朱高煦也误会了,骄傲起来。以为自己与皇位很近...

其实那是朱棣一时的考量,其实也是上位者平衡各兄弟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手段。

在他心里,朱高煦能打是真的,但谋略,和朱高炽还是差那么一点点。

人家世子朱高炽守北平以少胜多,能让李景龙五十万大军兵败而归,

还有什么大旗扛不住的?况且还有皇太孙朱瞻基呢?

朱高煦也无话可说了。

1424年的北平城,秋意比往年更显平和——没有了永乐朝常年征兵的锣声,也少了运粮车队碾过青石板的厚重声响,

连街角茶馆里的说书人,都不再天天讲“燕王征漠北”的故事,转而说起“太子仁心”的轶闻。

谁也没料到,这场平和的背后,藏着一场悄然改写的历史——

本该在朱棣驾崩后临危继位、开启“洪熙之治”的朱高炽,竟没等来龙椅加身,反倒带着皇太孙朱瞻基,往南方休养去了。

说起来,朱高炽这“提前歇菜”,倒也不是被迫,更多是“顺水推舟”。

以往朱棣年年亲征,后方粮草、政务全压在他身上,一边要盯着工部赶制兵器,一边要催着户部调运粮草,还要安抚因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