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允炆我来了! > 第87章 书生误国已成大忌 允炆深民心实调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7章 书生误国已成大忌 允炆深民心实调研

书生娓娓道来:“首先,针对胡静花散布的谣言,我们不能只在朝堂上辩解,需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让百姓信服。

可以安排一些陛下信任、且做事稳妥的官员,深入民间,尤其是杂交水

稻试验田周边的村落,收集试验成功的证据——

比如记录下稻田的亩产、拍摄稻穗的模样,再让农民们亲口讲述种植新稻种后生活的改善,把这些内容整理成册,

一方面在民间张贴,让百姓看清真相;另一方面在下次朝会上公布,堵住那些反对官员的嘴,彻底打破胡静花的谣言。”

“其次,对于那些被胡静花拉拢的藩王,不能一概而论,需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这些藩王并非一条心,有的只是一时被好处诱惑,摇摆不定;有的则是铁了心要反对陛下,顽固不化。

对那些摇摆不定的藩王,陛下可派使者前往,许以比胡静花更实在的好处——比如增加封地的赋税分成,

或是允许他们在封地内开展通商,让他们看到与陛下合作的利益,主动脱离胡静花的阵营;

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藩王,我们则要提前做好军事防备,调派兵力驻守在封地周边,防止他们暗中作乱,一旦他们有异动,便可立刻应对。”

书生有条不紊地分析道,每一个办法都考虑得十分周全。

朱允炆听后,连连点头,心中的顾虑顿时消散了大半,忍不住称赞:“此计甚妙,既解决了民心问题,又稳住了藩王,就按你说的办!”

夸赞过后,朱允炆才想起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在朝中担任什么官职?此前怎的未曾见过你?”

可这一问,却让书生瞬间结巴了,他低下头,手指紧紧绞着衣袖,支支吾吾地说:“我……我……”半天也没说出完整的名字。

他不是不愿说,而是不敢说——他的身份太过敏感,他是建文帝时期翰林院大儒方孝孺的学生。

谁都知道,建文帝在位时,翰林院的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位大儒,虽学识渊博,却缺乏治国的实际能力,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不仅没能稳固政权,反而激化了矛盾,

最终让建文帝在朱棣的“清君侧”攻势下兵败,还放火烧了皇宫,之后便下落不明。“

“书生误国”这四个字,早已成了朝野上下对这三位大儒的定论。

后来朱棣登基,为了肃清建文帝的残余势力,以“谋逆”之名,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位大儒处以极刑,他们的家人、门生也大多受到牵连,要么被处死,要么被流放。

侥幸活下来的,也都只能隐姓埋名,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眼前这书生,便是其中之一,他此次敢站出来献策,已是鼓足了勇气,怎敢再暴露自己的师门?

在书生吞吞吐吐、欲言又止之时,朱允炆看着他的模样,也渐渐起了疑心,脑海中突然闪过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的名字——

那三位大儒的门生,不就是这般文质彬彬,却又总在关键时刻试图献策吗?

朱允炆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警惕地问道:“难道这三个罪人,还有门生活在世上,混入了朝中?”

话到此处,朱允炆没再往下问,他心里清楚,不管这书生的计策多好,自己都不能轻易相信。

原主(建文帝)当年就是过分相信方孝孺等人,才落得那般下场,这个教训,他绝不能忘。

朱允炆摆了摆手,语气冷淡地说:“行了,你的计策咱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书生听出了朱允炆语气中的不信任,也明白自己的身份终究还是引起了怀疑,没敢再多说一句话,只能躬身行礼,默默退了出去。

书生走后,朱允炆独自在御书房坐了许久,反复琢磨着书生的计策——不可否认,计策本身是稳妥的,但他不敢完全照搬,更不敢再重用书生这类人。

最终,朱允炆按照自己的推断,对书生的计策稍作调整,然后安排官员们行动起来。

那些被派往民间的官员,皆是朱允炆一手提拔起来的,做事踏实可靠。

他们深入田间地头,白天跟着农民一起查看稻田,用笔墨详细记录下每一亩地的稻穗数量、颗粒饱满程度,还让画工画出稻田丰收的景象;

晚上则走访农户,坐在农家的炕头上,听农民们讲述种植杂交水稻的变化,把这些话一字一句记下来。

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农,拉着官员的手,激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指着院里晾晒的稻谷说:“大人,您看看,这就是新稻种结的谷,

颗粒比旧稻种大一圈,以前这一亩地最多收三百斤,现在能收八百多斤,

家里的口粮都够了,还能拿出去卖钱,我家小子今年娶媳妇的钱,都是卖余粮凑的,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官员把老农的话记下来,还让老农在记录上按了手印,作为实打实的证据。

与此同时,朱允炆派往各个藩王领地的使者也出发了。

这些使者带着朱允炆的亲笔书信,以及详细的优惠政策文书,逐一拜访那些被胡静花拉拢的藩王。

对那些摇摆不定的藩王,使者直接把政策摆在明面上:不仅归还他们之前被收回的部分权力,

还允许他们在封地内开设通商口岸,与周边地区进行贸易,赋税只需上缴朝廷三成,其余七成皆归藩王自己支配。

这些藩王本就看重利益,见朱允炆给出的好处比胡静花承诺的更实在、更有保障,纷纷动了心,当场便表示愿意与朱允炆合作,不再支持户部胡侍郎,还主动交出了胡静花派来的心腹,以此表忠心。

消息传到胡静花耳中时,她正在房里把玩着一支玉簪,听到后,玉簪“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摔成了两段。

她脸色苍白,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心中有些慌乱——她没想到朱允炆反应这么快,还能想出如此稳妥的应对之策,

不仅破了她的谣言,还挖走了她拉拢的藩王,让她之前的努力几乎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