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允炆我来了! > 第69章 一线生机 宫廷救治与新政萌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9章 一线生机 宫廷救治与新政萌芽

朱棣枯槁的脸上缓缓绽开笑容,伸手抓住朱允炆的手腕,指尖的力道虚弱却执拗:“皇侄……你果然是天纵奇才!朕早有此意,

已在诏书中写明——无论后继者是谁,你皆为监国摄政王,总领六部,节制兵马!”

他忽然剧烈喘息,喉间发出拉风箱般的声响,“只是这‘打土豪’之事……需徐徐图之,莫要……莫要激起众怒……”

朱允炆反手握住朱棣的手,感受到帝王掌心的温度正在消散:“侄儿省得。新政推行必以稳妥为先,断不会让皇叔忧心。”

殿外忽起一阵狂风,卷得窗棂“吱呀”作响,烛火猛地明灭三次,恍惚间,朱棣的面容在阴影中显得愈发苍白。

老太监突然跪伏在地,声音带着哭腔:“陛下该服药了……”朱棣却恍若未闻,死死盯着朱允炆的眼睛,

一字一顿道:“允炆……答应朕……保大明……”话音未落,已瘫倒在枕上,胸口剧烈起伏,喉间溢出断断续续的痰鸣喘息声。

朱允炆接过药碗,用汤勺把药汁送入朱棣口中...

吃罢汤药,朱棣已沉沉睡去,他多少日夜没睡个好觉了。

太监公公看到这般情景擦着泪说:“多亏建文帝允炆,陛下有救了!”

朱允炆起身整理衣袍,目光扫过殿中紧闭的朱漆大门。

他知道,自己方才的一番话和自己的行动已彻底改变了大明的命运走向。

而暗处,不知有多少双眼睛,正透过宫墙的缝隙,窥探着这场决定江山归属的密谈。

乾清宫内,朱棣因情绪激动引发剧烈咳喘,整个人蜷缩在龙榻上,脸色涨紫如猪肝,喉间发出拉风箱般的嘶鸣。

朱允炆见状,三步并作两步冲至榻前,伸手探向朱棣脉搏——脉象虚浮散乱,如同断了线的风筝飘忽不定。

“快取温水!”他转身对呆立的宫女喝道,同时从随身锦囊里掏出一个古朴的瓷瓶,“这是咱带来的甘草片,还有麻黄,碾碎了混在水里!”

老太监王公公哆哆嗦嗦捧着温水靠近,朱允炆迅速将片状药剂研成粉末倒入。“皇叔,快服药!”

他半扶起朱棣,小心翼翼将药汤喂入。

片刻后,朱棣的喘息稍稍平缓,浑浊的眼睛里满是震惊与感激:“皇侄,这……这是何物?竟如此神奇?”

朱允炆并未急着回答,而是解开随身携带的布包,露出里头摆放整齐的药材。

长白山的野山参泛着琥珀色光泽,五台山的灵芝形态各异,赤色的补心,黑色的健脑,还有晾晒干燥的丝瓜藤捆成小把。

“皇叔,您这是气、阴两虚之症,肺肾双亏。”

他一边说,一边铺开宣纸,提笔写下药方,“这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君药,配伍党参、白术,可升阳举陷;辅以灵芝安神固本,丝瓜藤通络平喘。”

殿内御医们挤在门口探头张望,窃窃私语声此起彼伏。

朱允炆抬头扫了他们一眼,朗声道:“还愣着作甚?速按此方抓药!”待药材取来,他亲自蹲在宫灶前熬煮,火光映照着他专注的侧脸。

药香渐渐弥漫整个宫殿,与浓重的药味、腐味交织在一起。

与此同时,朱允炆取出银针,在灯火上仔细炙烤消毒。“皇叔,咱欲施针灸之术,疏通您体内淤堵之气,可行?”

朱棣虚弱地点头,看着朱允炆手法娴熟地找准穴位——先取膻中穴,这是人体气海之所在,银针如游鱼般没入;又刺足三里、关元穴,每一针落下都稳

准狠辣。

随着银针入穴,朱棣原本紧绷的身体渐渐放松,眉头也舒展开来。“怪哉!”他忍不住惊叹,“方才还似有巨石压胸,此刻竟通透许多!”

朱允炆轻轻捻动银针,解释道:“人体经络如江河,淤堵则病生。侄儿不过是引气归元,通调水道罢了。”又说:“出气费劲,并不都是肺部的事...”

朱棣浑浊的眼睛麻木的看向朱允炆:“那是什么原因?”

“是肾不纳气。”朱允炆回道。

他想起现代自己的奶奶就是的得这种病,老遭罪了。

一直按肺气肿治,结果越治越重。一个资深的老中医告诉朱允炆你奶奶是肾不纳气,金贵肾气丸加补中益气丸。好使。

结果用了,奶奶确实好了不少。

可那是治肾阳虚的。

朱棣是肾阴亏虚,那好,六味地黄丸(汤)就派上用场了。他写好方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和茯苓的用量。

而金匮肾气丸(汤)是在这六味药材的基础上加上桂枝和附子(制),功效是行气化水,温补肾阳的。

药汤熬好时,朱允炆用细绢滤去药渣,再次亲自喂服。

朱棣饮下温热的汤药,眼眶泛红:“皇侄,若煦儿、炽儿能有你这般仁心,朕也不必忧心至此……”

话音未落,两行浊泪滚落。

朱允炆心中一软,伸手替他擦拭泪水:“皇叔安心养病,待您康复,侄儿还想在京城建大棚、办牧场,让百姓都能吃上新鲜菜蔬、喝上温热奶浆。”

“好!好!”朱棣激动地抓住朱允炆的手,“朕这诏书里写得明白,你为监国摄政王,六部奏折先呈你过目,军队调度也由你……咳咳……”

他又剧烈咳嗽起来,但眼中却满是欣慰,“有你在,朕便是去了,也能闭眼了。”

朱允炆握着朱棣枯瘦的手,心中暗自盘算。

殿外夜色深沉,他知道,这碗补中益气汤也好,六味地黄汤也好、这几针针灸,不仅是在救治朱棣的性命,更是在为未来的新政铺路。

当务之急,是要趁着朱棣尚存一息,将大棚种植的技术传授给宫廷匠人,还要挑选可靠人手,组建一支能推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的队伍。

而暗处,各方势力的眼线早已将乾清宫的动静飞报出去,一场围绕着皇位、权力与民生的博弈,正在黑暗中悄然酝酿……

夜色如墨,将东宫笼罩在阴影之中。

朱高炽倚在雕花榻上,身形因久病而显得臃肿不堪,粗重的喘息声在静谧的殿内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