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允炆我来了! > 第61章 山里的希望” :良种培育与蜂窝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章 山里的希望” :良种培育与蜂窝煤

那位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让无数人摆脱饥饿的伟大农学家——袁隆平院士。

“要是能提高粮食产量就好了……”朱允炆喃喃自语。突然,他眼前一亮,

脑海中闪过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袁隆平能用野生稻和家稻杂交培育出高产水稻,

那自己能否将内地的小麦种、荞麦种与五台山的莜麦种进行杂交,培育出高产的麦种呢?

“雨嫣!你看这样行不行……”朱允炆激动地抓住柳雨嫣的手,将自己的想法一股脑说了出来。

柳雨嫣先是一愣,随即眼中绽放出惊喜的光芒:“允炆,你这想法简直太妙了!若真能成功,那可解决了大问题!”

她心想,就是在现代,也没人想出这个高招,就是不知能不能实现......

朱允炆大胆设想早已走出了一般人的认知,恐怕现代人都不一定能敢于这样去试验...

既然脑洞大开,想出来了就大胆的去干吧!

朱允炆目光坚定:“值得一试!”他立刻派人下山,一方面让探子四处打听搜集麦种,另一方面联系那些往来倒卖物资的富商。

他许下高价,委托富商们帮忙搜集优质的小麦种和荞麦种。

富商们听闻消息,又惊又喜。“这位朱公子不知要这些麦种做什么,但既然肯出高价,咱们只管办好便是!”姓李的富商搓着手笑道。

姓王的富商也连连点头:“对对对,多收些,保准让朱公子满意!”

没过几日,李、王两位富商便带着几车麦种浩浩荡荡地上了五台山。

朱允炆站在山脚下,看着装满麦种的马车,心中满是期待。

他仔细观察着这些麦种,内地的小麦种金黄、颗粒饱满,荞麦颜色差了些,但也是颗粒饱满,但与五台山本地的莜麦种截然不同。

“开始准备试验!”朱允炆一声令下,众人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按照朱允炆的要求,将三种麦种放在一起用水浸泡。

朱允炆亲自指导,一边忙活一边解释:“麦种浸水,是为了唤醒它们的生命力,就像让沉睡的孩子醒来一般。”

浸泡好麦种后,便到了播种环节。朱允炆摒弃了传统单一的播种方式,而是将三种麦种一撮一撮地混合在一起,

均匀地播撒在事先整理好的试验田垄里。每一个动作,他都格外仔细,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柳雨嫣站在一旁,眼神中既有担忧又有期待:“允炆,这真的能成功吗?”

朱允炆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露出自信的笑容:“不试试怎么知道?

即便失败了,咱们也能积累经验。但咱相信,只要用心,定能有所收获!”

播种完毕,朱允炆每日都会到试验田里查看。他像呵护孩子一般,仔细观

察着麦种的发芽情况,耐心地除草、浇水。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没过多久,嫩绿的麦苗便破土而出,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宣告新的希望……

在五台山的试验大棚里,朱允炆俯身凝视着刚破土而出的麦苗,眼神中满是期待与紧张。

知道吗?啥叫杂交?

根据朱允炆有限的农业知识和理论,他觉得就是:在三种麦子扬花时互相授粉。

他的根据是现代种植玉米,不同品种的种植要远离300米才不会影响品质。

他在现代市场上经常看见白玉米穗上会出现紫黑色的颗粒和黄色颗粒,

那就是附近有不同品种,在玉米扬花时,被风吹的杂交了局部的结果。

想到这里,朱允炆的信心更足了。

当他看清那些原本混杂播种的小麦、荞麦和莜麦幼苗时,呼吸陡然一滞——只见同一窝的三两颗麦苗,

模样竟有些相似,叶片的色泽、形状,乃至生长的姿态都是郁郁葱葱,茁壮。

只不过有内地麦种的细长、荞麦种的棱角和莜麦种的纤弱之分。

等待它们扬花时,必是另一番惊人景象...

朱允炆和柳雨嫣带领大家加强试验田里管理,生怕出一点问题...

终于,三种麦子开始扬花了!大家的心都要蹦出来了...

成败在此一举。

终于,三种麦秆上都结出相似的大麦穗,朱允炆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亏得他这几天守在麦子试验田里——

没错过这破世界纪录的壮举!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

朱允炆猛地站起身,双手紧紧握住柳雨嫣的肩膀,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你看,它们的特性竟真的融合了!互相授粉了!”他的眼泪竟然夺眶而出。

柳雨嫣同样惊喜交加,眼底泛着盈盈笑意:“允炆,这简直是奇迹!”

她也流泪了!为她和朱允炆两个现代人,竟然在古代创造出吉尼斯世界纪录,从而造福老百姓的壮举而自豪!

他们终于在五台山这样高寒地,区杂交出了属于自己专属的杂交麦子,而且丰产!

此时的大棚内,因恒温的环境和充足的光照,杂交麦棵长势迅猛,再加上施用的人粪尿、动物粪便等有机肥肥力十足。

大片麦棵郁郁葱葱,宛如给地面铺上了一层柔软的地毯,硕大的麦穗压弯了腰。

简直可以申请非遗,上报世界吉尼斯纪录了!

重要的是,百姓可以吃饱饭了!

人们都沉浸在欢乐中——

与此同时,兵工厂内铁器生产也有条不0地进行着,熔炉中跳动的火苗与大棚里蓬勃生长的麦苗,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马蹄铁供不应求,曲辕犁也在批量生产。还有那源源不断的煤炭...

煤面可以做蜂窝煤啊!啊?咱咋忘了这茬?

看到运出去的煤块底下留下的煤面子,朱允炆脑洞大开:“对呀,这可是好东西!

后世九十年代之前都用它来制作蜂窝煤,做饭取暖,火势用的长,耐烧,还便宜!”

朱允炆像得了个金元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柳雨嫣。

“炆哥你真聪明,我都忘了。”

说干就干,找来工人托圆形的煤坯子,凉到成型但没干透时,再用圆柱打出圆孔,不用多大的三个,小的四个就可以了。

这样做饭取暖,干材不够用就点蜂窝煤还干净,好管理。

就连家禽的孵化也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