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法律利剑已然挥出,但王芳深知,面对赵家这样盘根错节的庞然大物,仅凭法庭上的较量还远远不够。舆论,是这个时代另一片不见硝烟却足以定鼎乾坤的战场。她必须将真相,化作最锋利的投枪,精准地刺穿赵家精心编织多年的防护网。

赵家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在王芳向检察机关提交材料的消息不胫而走的同时,赵氏集团的公关机器便已全力开动。大量的公关稿、专家评论开始充斥各大主流媒体和财经版面,口径统一地强调“尊重法律程序,相信司法机关会公正处理”,同时巧妙地引导话题,将焦点模糊为“家族内部纠纷”、“豪门恩怨”,试图将一场血淋淋的罪行淡化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暗示王芳是“因爱生恨”、“分手费谈不拢”而进行的恶意诬陷。水军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带节奏,质疑苏婉清证词的真实性,攻击王芳“忘恩负义”,试图将她塑造成一个处心积虑、不择手段的女人。

一时间,网络上众声喧哗,真假难辨。

然而,王芳对此早有预料。她没有选择与赵家庞大的水军和媒体资源进行正面对抗,那无异于以卵击石。她选择了另一条路——精准、克制,却更具穿透力的方式。

她首先通过程述,联系上几位在文化艺术界德高望重、且对沈清荷画作极为推崇的老艺术家和评论家。他们没有直接提及赵家,而是在专业的艺术沙龙和小众但高端的文化媒体上,发起了一场关于“缅怀天才画家沈清荷,探讨其艺术生命戛然而止的时代悲剧”的讨论。那些雾气氤氲、充满灵气的画作被再次展示,沈清荷短暂而绚烂、却莫名凋零的一生被娓娓道来。悲情与遗憾的氛围在特定的精英圈层中悄然弥漫,为后续的“真相”铺垫了深厚的情感土壤。

紧接着,那份由王芳团队精心准备、却并未直接发布的“事实陈述”,通过加密渠道,送达了几家以深度调查和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着称的独立媒体人手中。这份材料逻辑严密,以时间线清晰梳理了沈清荷被迫害、王芳身份之谜、嫁入赵家、发现真相、决裂对峙的全过程,并附上了部分可公开的、经过处理的佐证(如绝笔信局部截图、时间戳等)。它没有情绪化的控诉,只有冷静的事实罗列,将判断的权利交给了读者。

同时,“芳华新生基金会”多年来积累的庞大且真实的受益人网络和志愿者社群,开始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他们并非被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的网络声援,而是在各自的社交圈层、社区论坛,以亲身经历自发地讲述“芳总”(王芳)如何切实地帮助过他们,讲述基金会的透明与高效,讲述王芳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执着。这些真实、鲜活、带着泥土气息的声音,与赵家那边冰冷、程式化的公关稿形成了鲜明对比,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王芳“实干家”、“有情怀的企业家”而非“歇斯底里的复仇者”的形象。

当公众对沈清荷的同情、对豪门黑幕的好奇、对王芳务实形象的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家颇具影响力的独立调查媒体,率先发布了深度报道——《‘青墨晨雾’背后的血色往事:天才画家的凋零与跨越两代人的追问》。报道以沈清荷的艺术成就和悲剧命运为引,谨慎而克制地引用了王芳提供的部分事实材料,并提出了直指核心的质疑:当年那场火灾,真的只是意外吗?郑宝仪女士在其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这篇报道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它没有定论,却成功地将“沈清荷之死”与“赵家主母郑宝仪”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将一场可能的“家庭纠纷”提升到了“社会公义”和“法律真相”的层面。

更多的自媒体和网络大V开始跟进解读,分析其中的疑点,讨论女性在豪门中的处境,探讨资本与权力的边界。舆论的风向,开始悄然转变。同情王芳、要求彻查沈清荷死亡真相的声音,逐渐压过了赵家操控的水军。

王芳站在舆论场的后方,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的发酵。她没有亲自下场辩论,只是在自己的实名社交媒体上,转发了那篇深度报道,并配上了一段简短的文字:

“为母则刚,为女则强。求真之路,虽远必行。感谢所有关注与追问,相信法律,相信时间。”

配图,是母亲沈清荷那幅着名的《青墨晨雾》,雾气之后,仿佛隐藏着无尽的故事与期待清朗的目光。

这场舆论博弈,她凭借精准的策略、真实的根基和隐忍的智慧,成功地扳回一城,将赵家拖入了被动防守的境地。真相,成为了她手中最锋利的武器,开始显现出它应有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