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玉佩求生之路 > 第210章 田畴新绿,粮为根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0章 田畴新绿,粮为根基

春分刚过,宋家庄外的荒地就彻底热闹起来。晨曦微亮时,田埂上已挤满了扛着锄头、提着秧苗的庄民,连平日里在家缝补的妇女,也挎着装满土豆种的竹篮,跟着队伍往田里去。赵老蔫穿着打补丁的短褂,手里攥着一把木尺,在田埂上快步穿梭,时不时停下来对着庄民喊:“行距留两尺!土豆种埋深三寸!别太密了,不然长不开!”

宋阳背着一捆红薯苗,跟在庄民后面往最西边的地块走——那里是新开垦的荒地,土层虽薄,却向阳,最适合种红薯。“赵叔,西边这块地的基肥够不够?”他放下红薯苗,弯腰摸了摸土壤,指尖触到湿润的粪肥,心里踏实了些。

“够!够!”赵老蔫快步跟过来,脸上沾着泥点却笑得开怀,“前阵子攒的猪粪、羊粪都撒上了,还掺了草木灰,保准肥力足。就是红薯苗不够,庄里育的那点,只够种一半地块。”

宋阳早有准备,指着不远处的牛车:“车上拉着的是刚从地窖里取出来的红薯种,让年轻力壮的庄民切成块,每块留两个芽眼,咱们边切边育,最多十天就能长出新苗,赶得上种剩下的地。”

说着,他蹲下身,拿起一块红薯种示范:“切的时候注意,芽眼要朝上,切口蘸点草木灰,防止烂根。育苗的苗床要盖一层稻草,保墒又保温,咱们抢着时间,秋天就能多收不少红薯。”

庄民们围过来学着切红薯,刀刃划过红薯的“沙沙”声,混着田埂上的吆喝声,在晨光里织成一片热闹的图景。宋阳站起身,望着眼前连绵的地块——原本荒芜的土地,被庄民们按“田”字划分成整齐的方块,一半种土豆,一半育红薯,最东边的熟地则种上了小麦和粟米,绿油油的秧苗刚冒出土,在风里轻轻晃着,像撒在田畴上的绿绒。

“小哥,为啥非要种这么多土豆和红薯?”一个年轻庄民边切红薯边问,“这两样东西,以前只有逃荒的人才吃,不如粟米顶饿。”

宋阳笑着解释:“你可别小瞧它们。土豆和红薯不挑地,荒地也能长,一亩地能收三四石,是粟米的两倍还多。而且它们耐储存,冬天放在地窖里,能吃到明年开春,就算大顺军加粮,咱们也不怕粮不够吃。”

这话传到周围庄民耳朵里,大家切红薯的手更麻利了——经历过战乱缺粮的日子,没人比他们更清楚粮食的金贵。之前宋阳让大家种土豆时,还有人嘀咕“这东西不好吃”,可去年冬天地窖里的土豆救了急,如今再提种植,连最固执的老人都主动扛着锄头下地。

正午的日头渐烈,宋阳让人在田埂边搭起凉棚,架上几口大缸,装满凉水解渴。庄民们轮着歇晌,坐在凉棚下啃着干粮,聊起今年的收成,脸上满是期待。“要是今年红薯能收满窖,冬天就能多蒸几锅红薯干,给娃当零食!”“我家那片地种土豆,要是收得多,说不定还能换点盐!”

宋阳听着庄民的话,心里也跟着暖。他走到苗床边,掀开盖着的稻草——底下的红薯块已经冒出嫩白的芽尖,沾着细密的水珠,透着勃勃生机。他小心翼翼地把稻草盖回去,又往苗床边的水沟里添了些水,确保土壤湿润。

“小哥,庄东的水井不够用了!”负责挑水的庄民跑过来喊,“田里要浇水,庄里人也要喝,一口井供不过来!”

宋阳皱了皱眉,跟着往庄东走——那里的老井确实浅,春旱时节水位降得厉害,之前只够庄里人饮用,如今加上几十亩地的灌溉,自然不够。他围着老井转了两圈,指着不远处的低洼处:“在这里再挖一口井!找十个壮实的庄民,中午歇够了就动工,挖深些,争取两天内出水。”

庄民应声而去。宋阳站在老井边,望着田地里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穿越之初,自己在破庙里啃干硬的窝头,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安稳吃顿饱饭。如今宋家庄有了成片的田地,有了愿意跟着干活的庄民,粮食的根基总算扎下了——可他知道,这还不够。要想在乱世里站稳,不仅要够吃,还要有富余,富余的粮食能养工匠、练队伍,能在关键时刻换武器、换情报,是比任何承诺都靠谱的底气。

夕阳西下时,庄民们扛着农具往回走,田埂上留下一串串带着泥的脚印。新翻的土地在余晖里泛着棕红色,刚种下的土豆种、刚铺好的红薯苗床,都在晚风里静静酝酿着生机。赵老蔫凑过来,递上一个刚蒸好的土豆:“小哥,尝尝!去年窖里剩下的,面得很!”

宋阳接过土豆,烫手的温度透过粗布传到掌心,掰开时冒着热气,沙沙的瓤里带着自然的甜。他咬了一口,满口都是踏实的味道——这味道,是田畴新绿的味道,是安稳日子的味道,更是宋家庄扎根乱世的底气味道。

回到庄里时,负责挖新井的壮丁来报,井挖到一丈深时已经见了湿土,明天就能出水。宋阳点点头,让人给他们送去两筐热馒头:“挖井是力气活,别省着吃,庄里的粮食够。”

夜色渐深,田埂上的凉棚还亮着一盏油灯——那是赵老蔫安排的人守着苗床,怕夜里有野兽糟蹋。宋阳站在庄墙上,望着远处田地里的那点微光,心里清楚,这一亩亩新垦的田地,一颗颗埋下的种子,才是宋家庄最坚固的“城墙”。只要粮食足够多,就算将来再遇战事,庄民们也能守着这片土地,稳稳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