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玉佩求生之路 > 第108章 消化与吸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宋家庄的院子里,新堆起的粮袋还散发着谷物的清香,但宋阳的眉头却没完全舒展。三十多张突然多出来的嘴,不是简单添几副碗筷就能解决的——这些人里有 former 山贼、有被掳的货郎、有逃难的农民,成分杂得很,若是管不好,反而会成乱子。

“不能让他们扎堆。”宋阳召集核心成员时,开门见山,“柱哥,你把这二十九人打散,分到原来的三个生产小组里——种地的跟赵老蔫一组,打杂的跟周二一组,懂点手艺的先归到老李头那边。每个小组里,老庄民和新人的比例保持二比一,老庄民负责带着干活,也盯着他们,不许私下扎堆议论。”

王二柱点头应下:“俺明白,就像掺沙子似的,让他们融进去。”

宋阳又补充:“工分制照样实行。干多少活记多少分,月底按分领粮,干得好的多给点,偷懒耍滑的就少给,实在不像话的,就按规矩罚——先饿两顿,再不服就赶走。”这规矩对老庄民适用,对新人也一样,公平才能服人。

分组当天,果然有几个 former 山贼嘀咕:“凭啥让他们管着咱?”被旁边的老庄民冷冷瞥了一眼:“宋小哥说了,干活换饭吃,不想干就走。咱庄里可不养闲人。”那几人悻悻地闭了嘴——他们刚从黑风寨出来,知道饿肚子的滋味,不敢真闹。

光靠规矩压着不够,还得让他们真正认这个“家”。

第二天,宋阳让赵老蔫带着新人们去看农田。地里的冬小麦长势正好,绿油油的一片;菜畦里种着青菜、萝卜,水灵灵的;猪圈里的肥猪哼唧着抢食,连鸡窝里都堆着不少鸡蛋。“这都是咱庄里人自己种的。”赵老蔫指着麦田,对新人们说,“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只要肯下力气,就饿不着。不像在山里,抢来的粮吃不安稳,还得提心吊胆怕被人端了。”

有个曾是农民的新人蹲下来,摸了摸湿润的泥土,眼里泛起光——他多久没见过这么规整的田地了?

宋阳又带他们去看铁匠铺和木工房。老李头正带着那个懂点铁匠手艺的新人敲打着铁坯,火星溅得老高;木工房里,两个老庄民在做新的犁耙,木屑簌簌落下。“这里有铁、有木头,有吃的,只要你肯学、肯干,就能有手艺,能立足。”宋阳看着新人们,“在宋家庄,不用靠抢,不用靠怕,靠自己的手就能活下去,还能活得踏实。”

有个年轻的新人小声问:“真……真能一直待下去?”

“只要你守规矩、好好干,就能一直待下去。”宋阳说得肯定,“以后庄里开了新地,还能给你们分地,娶媳妇、生孩子,像老庄民一样。”

这话像颗定心丸,让新人们眼里的惶恐少了,多了些盼头。他们看着庄里人脸上的平和,看着地里的庄稼,再想起黑风寨的混乱和饥饿,心里渐渐有了杆秤——这里,好像真的能好好过日子。

更让宋阳惊喜的是,在这些新人里,还真淘出了“宝”。

那个被分到铁匠铺的新人,叫刘铁,以前是个乡村铁匠的学徒,跟着师父学过三年,会打农具、修兵器,只是后来师父死了,他才流落到黑风寨。老李头让他试着打一把锄头,他拿起铁锤,敲打的节奏、淬火的火候都有模有样,比老李头带的庄民强多了。“这小子是块料!”老李头拉着宋阳看刘铁打的锄头,眼里发亮,“比俺年轻时强!有他在,以后打兵器、农具都快多了!”

宋阳当即拍板:“刘铁,以后你就跟着老李头,专门负责打铁。给你记双倍工分,每月多给你半袋粮。好好干,铁匠铺以后有你一份。”

刘铁愣了愣,随即激动得脸都红了,“噗通”跪在地上:“谢宋小哥!俺一定好好干!绝不负您!”在黑风寨时他被当杂役使唤,哪受过这待遇?此刻只觉得浑身是劲。

没多久,又在打杂的新人里发现个叫王木匠的,以前是个走村串户的木匠,会做桌椅、修门窗,还懂点简单的房屋修缮。宋阳让他去修庄里漏雨的棚屋,他没用半天就修得整整齐齐,还顺带加固了几根歪了的柱子。

“王木匠,以后你就管木工活。”宋阳也给了他优待,“庄里要修仓库、盖新房,都归你负责,工分照刘铁的标准给。”

王木匠连连作揖:“谢宋小哥信任!俺一定把活干好!”

有了这两人,宋家庄的短板一下补上了——铁匠铺能更快打造兵器农具,木工房能修造房屋设施,效率比以前高了一倍还多。其他新人看在眼里,也暗暗使劲——原来有手艺能受重用,好好干活真能有奔头。

日子一天天过,新人们渐渐融入了宋家庄的节奏。清晨跟着老庄民一起下地、干活,傍晚按工分领粮,偶尔听赵老蔫讲“宋家庄的规矩”,看孩子们在院子里跑闹。没人再提黑风寨的事,也没人再想逃跑——这里有热饭吃,有活干,有安稳,比去哪都强。

宋阳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地里干活的人群——老庄民和新人们混在一起,有的在犁地,有的在挑水,偶尔还能说上几句话。他知道,消化这些人需要时间,但至少,第一步走对了。

人口多了,人才有了,宋家庄的根基,又稳了几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新血”真正变成“底气”,让这个庄子,在乱世里扎得更深、长得更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