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玉佩求生之路 > 第78章 铁匠的渴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交易回来的三十多斤废铁,被宋阳和老李头小心地搬到院子角落的石板上,摊开了细细分拣。秋日的阳光落在铁件上,映出斑驳的锈迹,却掩不住某些铁块边缘隐隐泛出的冷光。

“这几块是锻打过的铁锭,你看这茬口,”老李头枯瘦的手指捏着一块巴掌大的青黑色铁块,对着光眯眼细看,指腹摩挲着边缘,“没锈透,内里结实,能回炉锻枪头、箭头,刃口准锋利。”他把这几块单独摞在一边,像捧着什么宝贝。

又拿起几根扭曲的铁条,是旧农具上断裂的刃口,虽弯了形,却能看出原本的钢火:“这是好料,炼一炼,能打两把锄头、一把镰刀——咱现在地里就三把锄头,开春翻地肯定不够用。”

剩下的碎铁、锈铁也没浪费,老李头分出来:“这些碎的融了铸犁头,锈重的烧红了敲成铁钎子,修墙时能用来加固石缝。”他蹲在地上,把废铁分门别类码得整齐,嘴里念叨着“每块都有用,不能糟践”,眼里是老匠人对铁器的爱惜。

宋阳蹲在一旁看着,心里却在盘算另一件事——光靠敲敲打打不够。这些废铁要真正派上用场,得融了重铸,可现在连个正经炼炉都没有。

“老李头,咱搭个炼炉试试?”宋阳忽然开口。

老李头愣了愣,随即眼里亮了:“搭炼炉?能成?”他年轻时见过铁匠铺的大炼炉,那得有专人拉风箱、控火,他们哪有那条件。

“简易的能成。”宋阳起身,在地上画草图,“挖个半人深的坑当炉膛,用黏土混碎麦秸糊厚点,能耐火;底下留个进风口,接个风箱;上面垒圈石头挡火,再弄个铁坩埚盛铁料——虽比不得正经铁匠铺的,融碎铁肯定行。”

说干就干。王二柱带着石头挖炉膛,张寡妇和陈氏和好黏土,掺了足量碎麦秸,糊得厚实均匀;老李头找出个旧陶罐,敲掉上半部分,改成简易坩埚;最费功夫的是风箱——宋阳让用两块硬木板做箱身,中间绷上鞣制好的兽皮当风袋,再安个拉杆,几人捣鼓了大半天,总算做成个能“呼嗒呼嗒”送风的简易风箱。

傍晚时,炼炉立在了院子角落。王二柱往炉膛里塞满干木炭,老李头用火折子引燃,风箱一拉,“呼——”的一声,红焰舔着坩埚壁,越烧越旺。宋阳往炉膛里撒了把干燥的白石灰(从老墙根刮的,能去锈),又把几块碎铁放进坩埚。

“得让火再旺点!”老李头盯着炉膛,额上冒汗。王二柱咬着牙拉风箱,胳膊抡得发酸,风箱“呼嗒呼嗒”响得像头牛喘气,炉膛里的火渐渐转成白亮,坩埚里的碎铁慢慢红了、软了,最后化作一滩暗红色的铁水。

“成了!真成了!”老李头激动得直拍手,声音都发颤。宋阳赶紧拿根粗铁棍,小心地把坩埚抬出来,往提前做好的黏土模具里倒——那是个锄头刃的模子。铁水在模具里滋滋响,很快冷却下来,敲开模具,一把虽不平整、却完整的锄头刃躺在里面。

可老李头拿起锄头刃掂量了掂,又用石头敲了敲,眉头慢慢皱起来:“火侯还是差了点,铁水不纯,刃口发脆,怕是不耐用。”他叹了口气,“咱没正经铁匠的手艺,控不住火,也不会锻打——这活儿,得真铁匠来。”

宋阳心里也清楚。老李头不过是年轻时在铁匠铺打打杂,会点敲敲打打的皮毛,真要锻出能砍能刺的枪头、耐磨的农具刃口,差得远。刚才融铁时,若不是他悄悄往木炭上洒了点灵泉水(让火焰更持久稳定),恐怕连铁水都化不成。

“得找个真正的铁匠。”宋阳把锄头刃放在一边,语气沉了沉,“咱现在有铁、有木炭,就缺会打铁的人。没有好铁匠,这些铁炼出来也是废料,打不出趁手的武器,农具也用不长久——围墙修得再结实,手里没硬家伙,守不住;地种得再多,没好农具,也难丰产。”

这话戳中了所有人的心思。王二柱刚经历过黑店惊魂,最知道趁手武器的重要性,他挠了挠头:“可这年头,铁匠去哪找?兵荒马乱的,有手艺的要么被官兵抓去造兵器,要么早藏起来了。”

“得找。”宋阳看向他,“柱哥,下次你去集镇,除了换东西,多留个心眼——问问杂货铺掌柜,瞅瞅流民窝,有没有流落的铁匠,老的少的都行,只要还能动弹、还懂打铁,就想办法请回来。哪怕花点果干、酱菜当谢礼,也得请。”

“中!”王二柱重重点头,眼里有了劲,“下次去青石镇,俺挨家问!就算掘地三尺,也给你寻个铁匠来!”

老李头捧着那块不平整的锄头刃,蹲在炼炉边没说话,却悄悄用袖子抹了抹眼角——他这辈子没正经打过像样的铁器,若真能等来个铁匠,哪怕只是搭把手,也算圆了个念想。

夜色渐深,炼炉的余温还在,风箱静静靠在墙边,那块刚铸好的锄头刃躺在石板上,泛着暗哑的光。宋阳望着围墙的方向,心里清楚:这乱世里,粮食是根,围墙是盾,而铁匠这样的手艺人,就是让根扎得更深、让盾变得更硬的底气。

他盼着王二柱能带来好消息,盼着不久后,这院子里能响起真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那声音里,藏着宋家庄更结实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