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小河起了冰碴。
李老太打算进城去买棉花,家里该添置棉衣棉被了。
现在他们手头宽裕,可也不能大手大脚,他们的银子还要留着明年买地。
不过现在起码天冷能加衣,肚子饿了能吃饱。
这样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可是从前不敢想的。
李小草拉着八桶鱼丸,车上带着她娘和她姥姥进城去。
“你们买完了棉花,先和我一起去校场吧,晚上咱们一起回,要不然你们提着东西去等别的村子的牛车,太远了不方便”。
他们村没有牛车进城,想要坐车只能蹭其他村子的车。
其他村子距离他们村有些距离,与其绕路过去,还不如步行进城。
“那会不会影响你上工?别人会不会怪罪你?”李氏担忧。
李老太跟着点头,“要不我们就在城门口等你下工,就别跟着你去添乱了”。
李小草想了一下,带她们去校场,只会让姥姥和娘不自在,倒不如给她们找一间茶馆坐下来喝茶。
只是这些话她没说出来,担心娘和姥姥舍不得花钱。
到时她先付了钱,姥姥和娘心疼钱,更不舍得浪费钱。
李小草将驴车停在布庄门前,“姥姥,娘,这里就是布庄,卖布和棉花,你们先进去,我去送了鱼丸就回来找你们”。
李老太和李氏下了车,看了一眼的确是卖布的地方,“你去吧,不用急”。
李小草赶着驴车走了,李氏搀扶她娘走进布庄。
他们用上次的布料做了新衣裳,今天出门特意换了,身上一个补丁都没有。
掌柜热情迎上来,“婶子和大嫂想买点啥?”
他们要买的多了,家里人口多,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样都少不得。
“我们想要棉花和布”,李老太回着话,向铺子里看。
棉花像小山一样堆在墙边,看起来就感到暖和。
自从向村里人收鱼,他们每天都能做出十桶八桶的鱼丸,一斤鱼丸五十文,一桶鱼丸十斤,除去本钱每天能剩余三两五钱,大房三房加上闺女几个平分。
两个儿子并未分家,每天二两多的银子全都放在她这里保管。
她身上有钱,身板也比从前挺得直。
李氏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银子,一天就能进账一两多,她拿着害怕,便将他们那一份给闺女保管着。
可是今天出来买棉花和布匹,闺女给了她一两。
一两是庄稼人半年的收成,她身上还有另外一两,是逃荒路上闺女给的压兜的钱。
这么多银子在身上,李氏心里发慌担心银子丢了,可是想到身上有银子又感到安心踏实。
掌柜一听棉花和布,便猜到天冷了要做新衣裳。
哪家没有个十几口子,这可是大买卖。
“婶子,大嫂,这边请,今年的新棉,虽然价格高了点,新棉可是比陈年的棉花保暖又轻巧”。
李老太都不记得多久没买过新棉花。
没想到逃荒出来,日子反而越过越好。
李氏轻轻摸了摸新棉花,蓬蓬软软的,给闺女做一床新被褥,闺女睡得一定踏实。
“新棉多少钱?”
掌柜笑呵呵的回道:“嫂子果然识货,今年的新棉,一百五十文一斤”。
李氏吓得缩回手,她从来没买过棉花,家里的棉被棉衣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又重又硬。
掌柜看出李氏嫌贵了,刚刚还以为这两位是大户,也不似刚刚那般热情。
“大嫂可以看看陈年旧棉,虽说不像新棉柔软蓬松,好在也能御寒,只要一百二十文”。
价格竟然相差三十文,李氏有些犹豫,她想给闺女最好的,况且钱都是闺女赚来的,闺女还小,还有四五年的时间攒嫁妆。
“有些人穷酸惯了,哪里买得起贵重的新棉”!
李老太和李氏看向门口。
王玉贵跟在秀芝身后进了门。
看到李氏时,有些意外,不过很快挺直胸膛。
掌柜见有顾客上门,再次热情迎过去,“二位想买点什么?”
秀芝指了指李氏身后的棉花,“别人买不起,我却买的起,给我称十斤包起来”。
说完得意的看着李氏。
王玉贵一听可吓坏了,“秀芝,咋一口气买这么多?”
秀芝笑着转头,“玉贵哥,你和我的婚事就定在年底,这几日就要把被褥做出来,还有咱们两个的新衣裳,可不能寒酸了”。
王玉贵下意识摸了摸胸口,他娘只给了他三十文。
买一斤棉花都不够。
他和李氏成亲的时候,用的是他爷爷死后留下来的被褥。
那套被褥还在,本来打算拆洗干净留着成亲时用,没想到秀芝竟然一张口就是十斤新棉花。
李老太偷偷打量闺女的脸色,知道闺女心里不好受,可无论如何也要挺住,万万不能在王玉贵面前表现出来。
李氏对她娘笑了笑,“娘,咱们去别人家看看吧,兴许还有更便宜的。”
“哎,哎”,李老太连声答应,她闺女没表现出难过,可她心中清楚,她闺女全都是装出来的。
“这不是咱们村的李喜儿吗?我们三宝的娘,你们怎么不买了?”秀芝挡住去路,好像想到什么。
“瞧我这脑袋,怎么忘了,有人买不起,想要买便宜的”。
李氏有心想要买给秀芝看,她有银子买得起。
可是别人家兴许一百四就能买,能省点是点,还是忍住了冲动。
“姓王的,管好你家婆娘,俗话说的好,好狗不挡道,你们让让”,李老太站在闺女前头。
“李大娘,咱们都是一个村的,在城里见面,这才打个招呼,你说话这么难听做什么”,秀芝委屈。
王玉贵巴不得李老太母女两个赶快离开。
他可没钱买棉花。
李家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他们村哪有不羡慕的,他娘时常在他耳边抱怨,怪他色迷心窍,舍了夜明珠得了个鱼眼珠。
免得待会让李氏看了笑话,王玉贵拉了拉秀芝,想要让秀芝让路。
秀芝却狠狠拽回自己的衣袖。
掌柜刚刚听说一口气要十斤,便转身去了后院,十斤一捆的棉花还没拆开,倒是省事。
很快提着棉花回来。
“二位客官,这一捆是十斤棉花,一两五钱”。
王玉贵闻言,只觉得耳朵里嗡嗡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