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线微光”不仅照亮了坚守与希望,更如同阳光雨露,催生着江湖土壤中那些早已埋下、却因混乱而蛰伏的变革种子。一些新的力量、新的思想、新的模式,开始在希望的滋养下破土而出,展现出潜龙在渊的蓬勃生机。

新生之一:百花齐放的“格物”实践场

受到天幕“平凡善念”与“薪火相传”的鼓舞,那些对“格物”抱有热忱的探索者们,不再满足于小范围的秘密交流。他们以更隐蔽但也更富创造性的方式,将理念付诸实践。

在江南水乡,几位志同道合的匠人联合一位精通数算的落魄书生,依托一家不起眼的造纸作坊作为掩护,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格物研习社”。他们不再空谈原理,而是针对本地水患问题,结合力学与水利知识,设计并制作了改良的水力翻车模型,虽显粗糙,却实效显着,引得乡绅注目,主动出资支持。

西北边陲,一位曾受教于冯默风的年轻武者,结合天幕所授的“控制变量”思想与桃花岛的一些粗浅机关术,改进了军中常用的弩机结构,使其更省力且射程更稳定。他并未献于朝廷,而是将图纸悄悄传给了与之交好的边军低级军官,悄然提升着守边力量。

这些分散在各地、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格物”小团体,如同星星之火,虽未成燎原之势,却实实在在地将知识转化为改善生活的力量,并吸引着更多实用型人才的加入。

新生之二:基于“信任”的新兴联盟雏形

在普遍猜忌的氛围中,一种基于共同理念和有限信任的新型联盟开始萌芽。

由那次自发联合剿匪的几位年轻侠士牵头,他们建立了一个极为松散的“义信盟”。盟内无繁文缛节,不设高低等级,核心信条只有两条:一、信息共享,优先通报确凿的为恶证据与急需援助的情报;二、行动互助,在确认目标一致且能力所及的情况下,相互支援。

他们通过特定的暗号与中间人传递消息,成员彼此间甚至可能素未谋面,维系联盟的,是对“侠义”共同的认同以及对天幕所倡“初心”的追求。这种轻量化、去中心化的组织模式,在信任危机的时代,反而展现出独特的韧性与发展潜力。

新生之三:武学传承的“开源”尝试

受到“薪火相传”与“方法论”的双重影响,一些开明的武学前辈或小门派掌门,开始尝试打破门户之见。

一位隐居巴蜀、以医术和一套“五禽戏”般养生拳法闻名的老郎中,在目睹江湖动荡、许多底层武者因不得其法而练功受伤后,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他将那套养生拳法的核心要诀与呼吸法,结合天幕的“观察-验证”思路,编纂成一本图文并茂的《健体导引初阶》,并委托信得过的游商,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赠予那些有心强身健体却又无门无路的年轻人。

“武功高低自有缘法,但让更多人强身健体,少受病痛伤病之苦,总是好的。”老郎中如是说。

此举虽被一些守旧派斥为“败坏祖规”,却在底层引起了巨大反响。这种类似“知识开源”的尝试,为武学传承在乱世中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更具普惠性的路径。

新生之四:市井江湖的“理性”觉醒

天幕持续带来的各种理念——经济学、方法论、微光精神——经过沉淀与发酵,开始在更广泛的市井江湖中催生一种朴素的“理性”觉醒。

茶馆里的争论,不再仅仅是比试谁的消息更惊人,开始出现了基于“证据”的讨论。

“你说xx门派与魔教勾结,可有实证?天幕说了,要重观察,轻信传言!”

“雇佣武者护送,确实该明码标价,按‘市场’规律来,但不能昧了良心,需有‘侠义’底线。”

这种融合了理性思考与道德底线的市民意识,虽然稚嫩,却如同基石,正在构建一个未来可能更加有序的江湖社会基础。

新生之五:对“力量”定义的重新思考

在“微光”与“秘辛”的对比冲击下,一部分武者开始反思对“力量”的单一追求。

力量,是否仅仅等同于内力深厚、招式狠辣?如郭靖般守护一方的“大义”,是否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如黄药师般融汇“格物”创新武学的“智慧”,是否是一种更持久的力量?如那老郎中般普惠众生的“仁心”,是否是一种更温暖的力量?

这种多元化的“力量观”,开始在一些年轻武者心中生根。他们不再盲目追求杀伤力最大的武功,而是开始寻找更适合自己、也能对社会更有价值的成长道路。

苏哲清晰地感知到,这些新生的、代表着“创新”、“普惠”、“理性”与“多元”的意念能量,虽然单个来看远不如那些大宗师或大势力的意念强大,但它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

“破而后立…看来,‘破’的阶段已经差不多了,这些新生的力量,就是‘立’的开始。”苏哲心中涌起一股欣慰,“接下来,或许该为这些新生力量,提供一些更直接的‘养分’了。”

他意识到,引导这些分散的变革种子健康成长,使其成为未来江湖的中流砥柱,将是接下来“天幕”更重要的使命。

---

第七十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