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贞观十二年二月初,那场震撼人心的阅兵所带来的余波仍在持续发酵,但朝堂之上的气氛,却悄然发生了一种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以往那种世家门阀动辄引经据典、激烈抗辩的场面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表面上的顺从与沉默。李世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他知道,是时候将另一项关乎国本、也最能触动世家核心利益的改革提上日程了。

这一日,两仪殿内,炭火依旧温暖,茶香袅袅,但气氛却比往日更加凝重。除了常规的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程咬金、李积等心腹重臣外,新晋的清源郡公林昊也赫然在列。所有人都明白,今日之议,将决定大唐赋税制度的未来走向。

李世民端坐御座,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诸卿,去岁至今,各项新政推行虽有波折,然成效卓着,国力日增,此乃众卿之功,亦是天下万民之福。然,赋税之制,仍沿前隋旧例,以人丁为本,积弊甚深。富者田连阡陌而赋税轻,贫者无立锥之地却徭役重,此非长久之道,更非公平之理。”

他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朕意已决,当变革税制。前次林卿所提‘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之策,朕思之良久,以为可行。如今时机渐趋成熟,朕欲先在关内道、河东道两地,正式推行此新税制。今日召诸卿前来,便是要议一议,这具体该如何推行,可能会遇到何等阻力,又当如何应对。”

此言一出,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尽管众人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但当皇帝真正明确要推行这两项直指世家命门的政策时,心中仍不免掀起波澜。

房玄龄作为首相,思虑最为周全,他率先开口,语气沉稳中带着审慎:“陛下圣明,洞察税制积弊。‘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亩,计亩征收,确可使赋税趋于公平,减轻无地少地百姓之负担,使其能安心耕作,于稳固国本大有裨益。而‘士绅一体纳粮’,废除士绅免税特权,可使国家税源大增,亦显陛下公平执政之决心。”

他话锋一转,提出了现实困难:“然,此二策,尤其是后者,可谓石破天惊,直击……某些势力之根本。关内、河东,乃世家望族聚集之地,其根基深厚,虽经阅兵震慑,表面屈从,然其心中岂能甘愿放弃数百年来之特权?臣恐其明奉阴违,暗中串联,于清丈田亩、核定税赋时百般阻挠,甚至煽动无知小民,制造事端。”

长孙无忌接口道,他的角度更侧重于策略与平衡:“玄龄公所虑极是。推行此策,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既要有雷霆手段,彰显朝廷决心,亦需有怀柔之策,分化瓦解,减少阻力。臣以为,或可明发诏谕,阐明新政旨在均平负担、富国强兵,于国于民皆有大利。同时,对于能率先响应、积极配合之家族,可在其他方面予以一定补偿或优待,譬如在其子弟出仕、参与某些官营事务上给予便利。此为‘釜底抽薪’与‘分化拉拢’并举。”

魏征则一如既往,关注吏治与执行层面,他的声音严峻:“陛下,臣以为,此新政之成败,首在吏治!以往朝廷并非无均平赋役之令,然往往到了地方,便成为贪官污吏、豪强胥上下其手、盘剥百姓之机!他们或与世家勾结,隐瞒田亩,或将税赋转嫁给贫民,致使朝廷良法美意,反成害民之政!”

他目光炯炯,看向李世民:“故,欲行此策,必先整肃吏治!需选派刚正不阿、精通业务之干员,赴两地主持清丈与征税事宜。并设立严格监察机制,允许百姓告发,一旦查实有官吏勾结世家、舞弊营私者,无论涉及何人,必当严惩不贷!唯有吏治清明,新政方能真正惠及于民,而非徒增扰攘。”

程咬金听得有些头大,但核心意思他明白,就是要动那些以前不用交粮的大户。他洪声道:“陛下!俺老程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弯弯绕!但俺知道,当兵吃粮,天经地义!那些世家大族,占着那么多好田,养着那么多仆役,以前不用交粮,凭什么?咱们当兵的粮饷,可都是百姓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如今让他们也出份力,公平得很!谁要敢叽叽歪歪,阻挠新政,俺老程第一个带兵去跟他讲讲道理!阅兵时那火炮的动静,他们又不是没听见!” 他的想法简单直接,充满了对武力的信赖。

李积相对谨慎,补充了军事层面的考量:“知节勇武可嘉,然刀兵乃最后手段。关内、河东乃京畿重地,毗邻突厥,虽如今突厥势弱,然亦不可不防。试行新政期间,两地驻军需提高警惕,一方面确保新政推行不受暴力干扰,另一方面也要防备外敌趁我内部调整之机有所异动。臣建议,可秘密调派部分新军,驻防于关键州县,以备不测。”

几位核心重臣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看法,或强调困难,或提出策略,或关注吏治,或倚重武力,将推行新政可能面临的复杂局面一一剖析开来。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落到了林昊身上。这位新政理论的提出者,他的意见至关重要。

林昊感受到众人的目光,知道该自己发言了。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口道:“陛下,诸公,大家的担忧都非常有道理。阻力必然存在,而且不会小。但正如陛下所言,时机正在变得成熟。阅兵的震慑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世家们现在更多想的是如何保全自身,而非正面抗衡。这是我们推行改革的重要窗口期。”

他首先肯定了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的判断,然后针对魏征提到的吏治问题,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想法:“魏公所言极是,吏治是关键。除了选派干员、加强监察之外,我们或可在技术层面加以革新,减少人为操作的空间。”

“技术层面?”魏征挑眉。

“正是。”林昊解释道,“比如清丈田亩,以往依靠胥役手持步弓丈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极易产生误差和舞弊。我们可以尝试制作更加标准、精确的丈量工具,甚至培训专门的测绘人员,制定统一的丈量标准和流程图册,下发各地,力求做到公平、公开。同时,所有清丈结果,需张榜公示,允许民众核对、申诉,利用民意来监督官吏和世家。”

他这个来自后世的“标准化”、“流程化”思路,让众人眼前一亮,这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基层腐败。

接着,林昊话锋一转,提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此外,我们或许还需要考虑,如何给那些失去免税特权的世家,提供一条新的‘出路’。”

“出路?”长孙无忌若有所思。

“没错。”林昊点头,“直接剥夺其巨大利益,必然引来强烈反弹,即便他们暂时不敢明着对抗。但如果我们能引导他们将财富和精力,投入到新的、同样能带来丰厚回报的领域,那么反抗的意愿或许就会降低。”

他看向李世民,说道:“陛下,官营的工坊、海外贸易,如今利润极其丰厚。我们是否可以在政策上,向那些积极配合税改的世家,适当开放一些领域?比如,允许他们参股某些非核心的官营工坊,或者在其遵守朝廷法规的前提下,扶持他们组建商队,参与海外贸易?将他们的资本,从单纯的土地兼并,引导向工坊生产和商业流通。这不仅能缓和矛盾,更能促进百工兴盛,商业繁荣,反过来增加国库收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林昊这个“疏堵结合”的思路,充满了现代经济学的智慧,让在座众人陷入了深思。这确实是一个化解阻力、甚至将阻力转化为动力的巧妙方法。

李世民听着众人的议论,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脑中飞速权衡。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决断:

“诸卿所言,皆深谋远虑,朕已了然于胸。”

“玄龄老成谋国,点明阻力所在;辅机深谙权衡,提出分化之策;魏征铁面无私,强调吏治根本;知节、懋功忠勇可嘉,提供武力保障;而林卿……”他看向林昊,眼中带着赞赏,“……不仅洞察时局,更提出了技术革新与疏导结合之良策,思虑周详,颇具巧思。”

他霍然起身,帝王威仪尽显:“既然如此,新政便依此推行!着中书省即刻草拟诏令,明发关内、河东两道,阐明‘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之要义与细则!由房玄龄、长孙无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魏征负责选派御史、干员,组建巡查队伍,严查吏治;程咬金、李积整饬两地军备,确保新政推行不受干扰!至于林卿所提技术革新与疏导之策,可由将作监与户部会同办理,制定章程,择机试行!”

他目光如电,扫过众人:“此乃国策,关乎大唐千秋基业!朕意已决,遇山开山,遇水架桥!任何阻挠新政、阳奉阴违者,无论其出身门第,官居何职,皆以国法论处,绝不姑息!”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应道,声音中充满了凝重与决心。

一场旨在彻底改革大唐赋税制度、触及最深层利益格局的风暴,就在这贞观十二年的初春,于两仪殿内拉开了序幕。关内道与河东道,将成为这场深刻变革的第一块试验田,其成败,将直接决定大唐未来的国运走向。

(感谢“路过的凋灵斯拉”的用爱发电)

(感谢“飘零惯”的用爱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