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 > 第419章 百万移民与边疆新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9章 百万移民与边疆新局

靖汉十八年·夏·帝国的迁徙蓝图:

《边疆军属移民法案》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最初的设计。当各地军府的申请汇总表如同雪片般呈送至中枢,经过户部与兵部的联合核算后,一个令人震撼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数字摆在了皇帝刘据和诸位重臣的面前:

初步统计,自愿报名且符合条件、计划迁往西域、河西、漠北三大区域的军属总数,预计将超过一百五十万人!

这个数字,甚至让始作俑者刘据都感到些许意外。他预料到法案会受欢迎,却未曾想军心民心对此反响如此热烈,渴望如此迫切。这充分说明了内地百姓,尤其是军属阶层,对于土地和改善生活的渴望有多么强烈,也证明了帝国边疆政策所带来的安全感已初步建立。

消息传至漠北前线军帐,最高兴的人莫过于大将军赵充国。他拿着那份统计简报,看着其中标注“意向漠北”的那一栏数字——四五十万人!

一向沉稳持重的打将军,竟忍不住抚掌大笑,连日来因清剿不力而积郁的愁绪一扫而空。

“天助我也!陛下圣明!真乃及时雨啊!”赵充国兴奋地对麾下将领道,“以往移民漠北,苦口婆心,许以重利,应者却寥寥。为何?百姓畏其寒,惧其险,视其为绝地!如今好了,这四五十万军属,非是寻常移民,她们的男人、儿子就在这里戍边!她们前来,非为朝廷之令,实为家人团聚之愿!此心此志,远胜任何强制迁徙!”

他走到巨大的漠北地图前,手指点着几个规划中的核心军城位置:“有此数十万军属为根基,漠北移民之大局定矣!何须五年?三年之内,老夫便有把握让漠北人口再翻一番!陛下五年五十万之期,必可提前超额完成!”

想到朝廷为漠北地区开出的最终优惠条件,连赵充国自己都有些心动:

每户军属,授予一千亩优质草场的使用权! 这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巨大土地资源。

前五年完全免税!

五年后,朝廷以市场价的七成,包销其出产的牛羊马匹! 这等于解决了销售渠道和价格波动的后顾之忧,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可以预见,一旦这数十万军属在漠北站稳脚跟,开始利用广袤草场发展畜牧业,漠北将迅速从帝国的流血伤口,转变为巨大的肉食、皮革、战马供应基地!

其战略价值将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赵充国仿佛已经看到了漠北草原上牛羊成群、炊烟袅袅的繁荣景象,而那些残存的匪患,在如此坚实的军民结合体系面前,将失去所有生存土壤。

相较于漠北的“雪中送炭”,河西走廊地区的移民规划则显得更为理性和具有过渡性。

目前的河西走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降雨稀少,主要依赖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绿洲农业,可供大规模开垦的肥沃土地确实有限。大量的移民涌入,短期内可能会面临水资源分配和土地承载力的压力。

因此,朝廷对河西移民的定位非常清晰:作为连接内地与西域的桥梁和战略支撑点,而非主要的移民屯垦目的地。 移民重点在于巩固现有绿洲城市(如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加强军事防御,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但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河西走廊的西方——那片即将被汉军彻底掌控的河皇谷地(湟水谷地)和西海(青海湖)周边地区。

刘据和将领们都非常清楚,那里才是真正的潜力所在!

河皇谷地水草丰美,气候相对温和,是绝佳的农耕和畜牧区。

西海周边地区也拥有大片优良草场。

“一旦开春,大军西进,彻底扫清羌人残余,将河皇谷地与西海纳入版图,”刘据在一次高级会议上指出,“届时,河西都督府所辖的肥沃土地将倍增!现在移居河西的军属和百姓,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来可以继续向西,分流至这些新获得的、更富饶的土地上。河西,将是他们前往更西方沃土的前进基地和跳板。”

所以,河西的移民政策相对稳健,重在打好基础,为下一步向更西方的扩张储备和分流人口。

而此次移民浪潮中,最受瞩目、承载帝国最大期望的,无疑是西域。

统计数据显示,超过七十万的军属意向移民目的地是西域!这个数字远超漠北和河西的总和。

原因显而易见:

自然条件优越: 西域虽大漠广布,但星罗棋布的绿洲、伊犁河谷等地的肥沃程度,远非漠北苦寒之地可比。水热条件更适合农耕定居。

发展前景广阔: 西域是丝绸之路的核心通道,商业机会众多。控制西域,意味着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命脉,带来的经济利益难以估量。

战略地位极端重要: 这里是帝国经营西方、对抗潜在威胁、并向更遥远未知领域探索的前沿阵地。

土地资源充足: 刘据指着西域地图上标注的已控制和即将控制的绿洲、河谷:“看!此处,此处,还有此处!仅目前汉军掌控的宜居绿洲和河谷,妥善规划,足以容纳两百万移民安居乐业!这还未算上未来可能夺取的更多土地!”

因此,帝国未来的移民重心,毫无悬念地落在了西域。这一百五十万移民其中有一半进入西域地区,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朝廷计划投入重金,在西域兴修水利,扩建城区,大规模建设军属安置点和屯田区。

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十年内,将持续有大规模的内地百姓,在朝廷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沿着逐渐安全繁荣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西迁,去填充那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将其彻底、不可逆转地转化为“汉地”。

一场由皇帝体恤士卒思乡之情而引发的政策,最终演变成了帝国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战略大迁徙。这一百五十万军属,将是帝国扎根边疆的第一批核心种子。

她们带来的不仅是人口,更是中原的文化、技术、生活方式和对帝国的认同。

她们将在丈夫和儿子的保护下,在那片新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用不了十年,西域的绿洲中将出现连绵的汉家村落,漠北的草原上将飘起汉家炊烟,河西的走廊上将回响着汉家童谣。

刘据站在巨大的疆域图前,目光仿佛已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片土地上即将出现的繁荣景象。他知道,这条移民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无数困难挫折,但他更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帝国的西陲,终将因为这些普通人的到来和付出,而变得固若金汤,繁荣昌盛。

帝国的边疆,正在从一条模糊而脆弱的防线,转变为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不断向外拓展的坚实区域。这百万移民的脚步,将真正奠定大汉帝国未来数百年的西部疆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