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丰收喜悦,随着第一场冬雪的降临,渐渐沉淀为一种冷静的喜悦和深沉的思考。合作社账上有了钱,手里有了订单,头上有了光环,但陈山河和管委会的成员们,心里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他们知道,接下来的路,一步也错不得。这个冬天,注定不是一个可以“猫冬”的时节,而是一个关乎“北匠”未来命运的、至关重要的战略谋划期。
夜晚,合作社新落成的、生了暖炉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陈山河、郑怀古、石根、李杏枝、王老蔫围坐在一张新打的长条会议桌旁,桌上摊着账本、订单合同、地图、还有各种写满字的草稿纸。这是“北匠合作社”的第一次正式战略研讨会。
第一个议题:钱,往哪里投?
李杏枝首先汇报了财务状况:结清债务后,合作社可动用的发展资金接近八万元。这是一笔巨款,如何用好,至关重要。
“添设备是当务之急。”石根首先发言,“咱那台老带锯,精度跟不上了。深圳那边用的数控雕刻机,效率高,适合做初坯。我想进一台,能把郑师傅和小满他们从粗活里解放出来,专攻精细部分。”
“厂房也得扩。”王老蔫指着窗外,“新设备进来,料堆不下,干燥窑也不够用。俺看西头那块空地,能起两间新房。”
郑怀古嘬着烟袋,慢悠悠地说:“设备、厂房,是该添。可最金贵的,还是人。石头、杏枝他们,不能光埋头拉车,得出去学学新东西。请师傅来教,或者送出去培训,这钱,不能省。”
陈山河综合大家意见,拍板决定:资金使用遵循“三三制”原则——三分之一用于设备更新(优先采购数控雕刻机和精密带锯);三分之一用于基础设施扩建(新建厂房和升级干燥设备);三分之一设立“人才发展基金”,用于员工培训、技术引进和奖励优秀。 确保硬件、软件和人才同步提升。
第二个议题:活,怎么干?
订单结构变了,生产模式必须调整。
“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来啥活干啥活了。”石根指着订单汇总表,“得分类!友谊商店和香港的订单,是招牌,要精工细作,保证极品,利润高,但量小周期长;德国和原来的老客户订单,是基本盘,要保证质量,稳定供应,靠规模;零散高端定制,是练兵和创意的来源,可以灵活安排。”
陈山河补充:“我建议,成立‘精品组’和‘标准组’。‘精品组’由郑师傅挂帅,带技术最好的几个人,专攻高端定制和样品开发,不急工期,只求完美。‘标准组’由石头你负责,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保质保量完成批量订单。两条腿走路。”
第三个议题:人,怎么带?
人才断层是最大的隐忧。
“光靠咱们几个老家伙,累死也干不完。”郑怀古敲敲烟袋,“得让年轻人快点顶上来。小满、秀兰这几个苗子不错,得压担子。‘师带徒’不能光说不练,得出章程,徒弟学成了,师傅有重奖!”
李杏枝提议:“开春是不是能招几个高中毕业生?有文化底子,学东西快。咱们现在有名气了,应该能吸引到人。”
陈山河总结:“人才是根本。内部,完善‘师带徒’制度和晋升通道,设立‘技术等级’和‘岗位津贴’,让有本事的人有名有利。外部,适度引进有文化、有潜力的年轻人,同时争取送骨干出去培训。 明年,石头你去省里参加企业管理培训,杏枝你钻研外贸会计,秀兰可以去学设计。咱们的管理层,必须换脑子!”
第四个议题:路,往哪儿走?
品牌有了知名度,下一步如何发展?
“不能光埋头做家具。”陈山河目光长远,“梁先生说过,咱们卖的是文化,是体验。我想,等条件成熟了,咱能不能把合作社本身,也变成一个‘景点’?让城里人、甚至外国人,来看看咱这老手艺是咋干的,体验一下木工活,买点有咱‘北匠’印记的小玩意儿?这叫……叫‘工旅结合’?”
这个想法有点大胆,大家听了先是愣住,随即兴奋地讨论起来。郑怀古也难得地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嗯,让人看看真家伙,比啥广告都强。”
第五个议题:风险,怎么防?
日子好了,更要居安思危。
“摊子大了,风险也大了。”李杏枝提醒,“货款周期长了,资金链不能断;设备贵了,防火防盗防事故不能松;人多了,管理跟不上要出乱子。得立规矩,上保险。”
王老蔫也点头:“采购用料,也得有备份渠道,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
会议从傍晚开到深夜,炉火添了一次又一次。没有争吵,只有热烈的讨论和深沉的思考。当最终的战略规划草案初步形成时,窗外已是繁星满天。
陈山河合上笔记本,看着几位疲惫却目光炯炯的伙伴:“同志们,咱们现在,好比刚把地基打结实了,图纸画好了,材料备齐了。接下来,就是要盖一栋能遮风挡雨、能让子孙后代接着住下去的好房子!这个冬天,咱们不能歇,得把每一块砖怎么砌,都想清楚!”
冬日的谋划,为“北匠”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发展蓝图。逆袭的路上,从生存到发展,考验的是领导者的远见和团队的定力。当丰收的果实转化为未来的种子,精心谋划的冬天,必将孕育出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春天。合作社的下一步,将是系统性的升级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