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445章 暑湿扰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入伏的太阳把柏油路晒得冒热气,葆仁堂的吊扇慢悠悠转着,陈砚之刚把晒干的藿香收进药柜,就见个年轻姑娘被人扶着进来,脸色白得像纸,额头上全是冷汗,一进门就瘫在藤椅上,手里还攥着半瓶冰可乐。

“陈大夫,快看看我闺女!”跟着进来的大妈急得直搓手,“早上还好好的,说去公园跑步,回来就说头晕恶心,现在连站都站不住了。”

林薇赶紧倒了杯温水递过去,又拿了块湿毛巾给姑娘擦脸:“先别喝冰的了,是不是中暑了?”

姑娘虚弱地摆了摆手,说话有气无力:“跑的时候觉得闷得慌,就买了瓶冰可乐,喝完没一会儿就开始难受,头重得抬不起来,还想吐。”

陈砚之蹲下身,手指搭在姑娘手腕上,片刻后抬头对大妈说:“脉濡数,苔黄腻,是暑湿伤脾了。她这不是单纯中暑,是跑的时候一身汗,又猛灌冰的,冷热夹攻,湿邪堵在里头了。”

“那咋办啊?”大妈眼圈都红了,“用不用去医院打吊瓶?”

“先别急,”陈砚之起身开药方,“暑湿重,得清暑化湿,兼和脾胃。林薇,抓药:藿香三钱,佩兰三钱,这俩是解暑化湿的主力;厚朴二钱,理气消胀,她不是觉得闷吗;半夏二钱,燥湿化痰,止恶心;白扁豆四钱,健脾化湿,再加一钱荷叶,清暑热。”

林薇边抓药边念叨:“藿香佩兰同用,化湿又解暑,对暑湿证最管用。厚朴配半夏,理气加化痰,能缓解她恶心胸闷。白扁豆健脾,荷叶清暑,这方子挺全的。”她顿了顿,又问,“用不用加黄连?她舌苔黄,有点热象。”

陈砚之摇头:“她这热是暑邪带的,不是实热,黄连太苦寒,用了伤脾胃,反而助湿。就按这个方子,三碗水煎成一碗,温服,别放凉。”他转头对姑娘说,“喝完药躺会儿,让你妈给你煮点绿豆汤,别放糖,连喝两天就缓过来了。”

大妈拿着药方去抓药,姑娘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林薇收拾着药台,忽然听见门口有人咳嗽,抬头一看,是个戴眼镜的小伙子,捂着胸口直喘,手里还拎着个大书包。

“陈大夫,我这咳嗽快俩月了,”小伙子摘下眼镜擦了擦汗,“吃了不少止咳药都不管用,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就咳得厉害,总觉得嗓子里有痰,咳又咳不出来。”

陈砚之让他张开嘴看了看喉咙,又听了听肺部:“喉咙不红,肺里也没啰音,痰是不是白稀的?还带点泡沫?”

小伙子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这样,有时候咳得厉害了还觉得后背发凉。”

“这是痰湿阻肺,兼有点寒象,”陈砚之拿起笔,“林薇,记方子:苏子三钱,莱菔子三钱,白芥子三钱,这是三子养亲汤,专治痰湿咳嗽;再加半夏三钱,茯苓四钱,燥湿化痰;杏仁三钱,降气止咳;最后加桂枝二钱,温化寒痰。”

林薇一边称药一边问:“他这咳嗽这么久,不用加点清肺的药吗?比如川贝?”

“他这痰是白稀的,后背还凉,是寒痰,不是热痰,”陈砚之解释,“川贝偏凉,适合热痰黄痰,用了反而加重寒邪。三子养亲汤里的莱菔子能降气,苏子能止咳,白芥子能温化寒痰,加桂枝是帮着散寒,这样才能把痰根去掉。”他转头对小伙子说,“这药得煎二十分钟,晚上睡前喝一碗,喝完别吹空调,盖着被子微微出点汗最好。”

小伙子刚走,爷爷从里屋出来了,手里拿着个小簸箕,里面是刚挑好的麦冬。“刚才听你们说暑湿,”爷爷坐在竹椅上,慢悠悠道,“现在的年轻人,仗着年轻,大太阳底下跑,回来就灌冰的,不出事才怪。”

林薇给爷爷倒了杯茶:“爷爷,您说这暑湿和湿热咋区分啊?刚才那姑娘舌苔也黄腻,脉也数,我差点当成湿热了。”

爷爷呷了口茶:“暑湿有季节性,就这伏天最多,身上黏糊糊的,汗出不净,头晕头重,恶心不想吃饭,这是暑湿。湿热呢,不分季节,除了苔黄腻,还爱长口疮,大便黏马桶,小便黄得厉害,那是湿热。治法也不同,暑湿得用藿香、佩兰这些清暑的,湿热就得用苍术、黄柏这些燥湿清热的。”

正说着,门口又来了个大叔,手里捏着张体检报告,愁眉苦脸的:“陈大夫,你给看看,体检说我血脂高,还有脂肪肝,平时总觉得身上沉,没劲儿,吃啥都不香。”

陈砚之接过报告,又给他搭了脉,看了舌苔:“脉滑,苔白腻,你这是痰湿体质,血脂高和脂肪肝都跟这有关。平时是不是爱喝酒,还爱吃肥肉?”

大叔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是,朋友多,总聚餐,不喝不行啊。”

“那得改,”陈砚之写着方子,“痰湿重,得燥湿化痰,还得消脂。给你开个方子:苍术三钱,厚朴三钱,燥湿健脾;陈皮二钱,理气化痰;茯苓四钱,利湿;再加上山楂五钱,消肉积;荷叶三钱,化浊降脂;最后加葛根三钱,升阳解肌,帮你提提劲儿。”他把方子递给大叔,“这药得煎四十分钟,每天早晚喝,另外记住,酒得戒,肥肉少吃,多吃点冬瓜、薏米这些利湿的,晚上出去快走半小时,比吃药管用。”

大叔拿着方子嘟囔:“这药苦不苦啊?我最怕喝苦药了。”

林薇在旁边笑:“有点苦,但比你喝酒伤肝强啊。嫌苦可以加两颗枣一起煎,别放糖,放糖更助湿。”

大叔走后,日头已经偏西,吊扇的风也带了点凉意。陈砚之整理着药材,林薇算着今天的药方,爷爷在旁边剥着莲子,偶尔插句话。药柜里的藿香、佩兰还带着阳光的味道,煎药的砂锅里飘出淡淡的药香,混着爷爷的茶香,在屋里慢慢散开。

“今天这几个病,看着不一样,其实都跟‘湿’有关,”林薇忽然说,“暑湿、寒痰、痰湿,治法都离不开化湿,就是加的药不一样。”

陈砚之点头:“对,湿邪黏糊糊的,最不好除,得看它跟啥搭伙。跟暑搭伙就是暑湿,跟寒搭伙就是寒痰,跟饮食搭伙就是痰湿,辨准了才能用药,不然南辕北辙。”

爷爷剥完莲子,把簸箕递给林薇:“把这莲子跟百合泡上,晚上给你们煮糖水,清心火。你俩今天忙了一天,也该歇歇了。”

林薇接过簸箕,看了眼窗外,夕阳把云彩染成了橘红色,街上的行人也慢了下来。葆仁堂的药香混着即将熬好的莲子甜香,让人觉得踏实——就像这辨证施治的道理,看似复杂,其实说到底,不过是看清病邪的模样,再给它找个合适的去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