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九鼎圣王 > 第105章 名动北地(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甫极的退让,如同一道明确的信号,宣告了林枫及其北疆势力,正式跻身于这乱世顶尖棋手的行列。经野狐岭大破北漠、江州博弈逼退皇甫这两场硬仗,林枫不再仅仅是北疆的“林都督”,而是真正意义上“名动北地”,其声威辐射范围,远远超出了北疆的边界。

朔方城,这座历经战火洗礼的雄城,如今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城墙在墨家工匠与无数民夫的协力下,被加固、加高,闪烁着金属与岩石特有的冷硬光泽。城内街道拓宽,市井繁华,来自天南地北的商旅络绎不绝,带来了各地的物产与消息,也带走了北疆特产的雪盐、毛皮以及……关于那位年轻镇北公的种种传说。

都督府也已扩建,虽不尚奢华,但格局宏大,气象森严。正堂之上,那面“林”字大旗旁,如今又多了一面代表“镇北公”身份的玄色旌节,无声地彰显着主人尊贵的地位与强大的实力。

然而,林枫深知,军事上的胜利和政治上的博弈,只是立足的基础。想要真正在这乱世扎根,凝聚人心,引领方向,还需要更深层次的东西,思想,或者说,一个能团结绝大多数人、指引前路的共同理念。

这一日,朔方城内新建的、可容纳数千人的“论道台”前人山人海。不仅北疆各地的士子、官吏、将领齐聚,更有许多闻风而从周边州郡赶来的百家学者、江湖游侠、乃至好奇的百姓。

高台之上,林枫并未身着官袍或铠甲,而是一身简单的玄色深衣,头戴儒冠,显得儒雅而沉静。他身旁,陈文、苏晓赫然在列,除此之外,还有几位气息各异、但眼神都透着智慧光芒的人物。

一位是身穿打着补丁的粗布短衣、手脚粗大、面容黝黑的老者,他是北疆如今大力推行的《垦荒令》与农事改良的主导者,农家当代的杰出代表,许行。

另一位则是一身干净利落、腰间挂着各种奇巧工具袋的中年人,眼神锐利,手指灵活,正是为铁山军改良军械、设计“雷神炮”的墨家精英,公输衍。

还有一位身穿葛袍、气息飘逸出尘的老者,乃是道家在北疆的代表,清虚子,擅长调理地气、观测天象,也为医官营提供了不少丹方与养生理念。

林枫目光扫过台下众多期盼、好奇、甚至带着审视目光的面孔,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遍全场:

“今日,林某邀请诸位贤达,以及北疆同仁于此,非为庆功,非为宣威,只为……论道。”

“天下纷乱久矣,百姓流离,社稷倾颓。究其根本,林某以为,在于‘道’之不行,在于各家学说或固步自封,或相互攻讦,未能融汇贯通,寻得一条真正利于天下万民之路。”

他开场便直指核心,让台下众多百家学者神色各异,有的沉思,有的不屑,有的则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林某起于行伍,深知兵家之要,在于止戈,在于守护。然,守护需有基石,基石为何?乃农耕,乃百工,乃医药,乃教化!”林枫的声音逐渐高昂,“农家许行先生,教民稼穑,改良农具,使我北疆仓廪渐实,此非道乎?墨家公输先生,精研机巧,强我军械,减少将士伤亡,守我疆土,此非道乎?道家清虚子前辈,调理地脉,观测天时,助我百姓规避灾厄,此非道乎?医家苏晓姑娘,救死扶伤,活人无数,此非道乎?”

他每问一句,被点到名字的学派代表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杆。林枫并非空谈,而是用北疆实实在在的政绩,肯定了他们的价值。

“然,仅此够否?不够!”林枫话锋一转,“农耕需律法保护其果实,百工需秩序规范其行为,医药需仁心推广其福祉,教化需理念统一其思想!故,法家之严明,儒家之教化,纵横之谋略,皆不可或缺!”

他看向陈文:“陈文先生,法家传人,为我北疆订立律法,整肃吏治,使赏罚分明,政令畅通,此乃秩序之基!”

他又看向台下一些穿着儒袍的士子:“儒家仁政爱民之说,乃凝聚民心、教化万邦之魂,不可或缺!”

“故而,林某以为,当今之世,欲求安定,欲图强盛,非一家一派所能独力支撑。当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择其善者而从之,融汇百家,方能为天下开万世之太平!”

“此道,我称之为‘北疆新学’!或可曰‘实学’! 不以门派之见为藩篱,唯以是否利于民生、是否强于国家、是否合乎天理人心为准绳!”

这番言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瞬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荒谬!学派源流,岂可混淆?!”一名老儒生忍不住站起身反驳。

“哼,说得轻巧,如何融汇?岂不成了四不像?”一名其他学派的学者也嗤之以鼻。

但更多的年轻士子、有识之士,眼中却爆发出明亮的光彩!他们厌倦了无休止的学派之争,渴望能找到一条真正经世致用的道路!林枫提出的“实学”,无疑给了他们巨大的冲击和希望。

“林公此言大善!”农家许行第一个高声支持,“吾辈农家,只求天下人皆能温饱,若能融汇各家之长,达成此愿,夫复何求?”

墨家公输衍也沉声道:“墨家兼爱非攻,亦求有利天下。林公之策,与吾辈理念相通!”

道家清虚子抚须微笑:“道法自然,万流归宗。林公能有此胸襟气度,老道佩服。”

陈文适时起身,引经据典,开始详细阐述这“北疆新学”或“实学”的具体构想,如何以法家为骨,奠定秩序;以兵家为刃,守护秩序;以农、工、医为血肉,充盈秩序;以儒、道等家为魂,升华秩序。他口才便给,思辨清晰,将林枫那宏大的理念,细化成了一条条看似可行的路径。

苏晓则从医家角度,阐述了“实学”在医药推广、公共卫生方面的应用前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打动了无数人。

这场“百家讲坛”,从日出一直持续到日落。台上台下,辩论激烈,思想碰撞,火花四溅。虽然依旧有不少守旧者嗤之以鼻,但“北疆新学”或者说“实学”的理念,却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植入了许多人的心中。

尤其是那些来自北疆本土和周边州郡的年轻士子,他们亲眼见证了北疆在林枫治理下的变化,听到了这种不尚空谈、直指根本的新思想,无不心潮澎湃,看到了实现自身抱负的全新可能。

讲坛结束后,前来都督府投递名刺、希望加入北疆体系或被引荐的士子人才,数量激增!甚至有一些小有名气的百家学者,也选择了留下,希望亲身参与这场前所未有的“实学”实践。

林枫以一场思想上的“盛宴”,成功地吸引了天下目光,更开始凝聚起一股超越地域和学派界限的、崭新的力量。这比单纯的军事胜利,影响更为深远。

“名动北地”,已不仅仅是指他的武勋与威名,更开始指向他所倡导的、这条迥异于传统、充满生机与可能的全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