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赎的光 > 第114章 传承的远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高辉关于供应链、研发乃至社会责任的“远虑”,如同一石入水,在管理层中激荡起层层涟漪。这些着眼于未来的布局,虽然短期内难以见到显效,甚至需要持续投入,却让马明远、林薇等核心成员感受到了企业发展的厚重感与方向感,整个公司的战略视野被悄然拉升。

然而,在一次关于新一年度预算审议的会议上,一个看似细微的插曲,却触动了高辉心中另一根更为深沉和紧迫的弦。

当时,财务总监赵经理正在汇报下一年度的人力资源成本预算,其中提到了关键岗位的薪酬调整计划和人员储备预算。当提到生产部下属的自动化车间时,她顺带提了一句:“……该车间主管王工(即当初的小王)提出,希望能引进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作为储备培养,但考虑到目前该岗位编制和短期贡献度,预算中暂未列入。”

这本是一个寻常的讨论点。生产总监(由马明远兼任)表示理解,认为可以后续根据实际需要再申请。但高辉却忽然问道:“马厂长,我们目前各个关键部门和技术岗位,像王工这样的骨干,平均年龄大概多少?后面有没有明确的、可以接替的人选?”

马明远愣了一下,迅速在脑中过了一遍:“像王工这样三十岁出头、能独当一面的中层骨干,占比大概三分之一。更年轻一些、有潜力的苗子也有,但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和历练。至于接替人选……”他顿了顿,坦诚道,“除了少数岗位,大多数关键位置,暂时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梯队。比如栓子主管那边,他的技术能力和经验无可替代,但目前还没有发现能完全承接他所有‘手感’和经验的年轻人。”

这个问题被抛出,会议室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大家忽然意识到,在忙于应对市场扩张、内部管理优化的同时,一个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根本性问题——人才梯队建设与核心能力的传承,似乎被忽略了。

“高记”能够崛起,依赖于高辉、林薇的魄力与坚守,依赖于栓子这样老师傅的“独门绝技”,也依赖于马明远这样适时引入的专业管理力量。但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个人”。一旦这些核心节点出现变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可能给企业带来震荡,甚至导致某些独特能力的断层。

会议结束后,这个关于“传承”的问题,如同一个沉重的砝码,压在了高辉的心头。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栓子那双手和那条舌头,对于“高记”风味意味着什么。那不仅仅是数据和技术,更是一种近乎艺术的、难以言传的直觉与经验。这种基于个人的“隐性知识”,如何能够有效地、系统地传承下去?

他独自在办公室里沉思良久,然后让助理请来了栓子和马明远。

“栓子,马厂长,”高辉没有绕圈子,直接切入主题,“今天开会提到人才梯队,我就在想,咱们‘高记’最宝贵的财富,除了品牌,就是技术和经验。尤其是栓子你这一身本事,是咱们的‘镇店之宝’。我在想,我们不能等到你干不动了,或者哪天想歇歇了,才手忙脚乱地找人接班。咱们得未雨绸缪,想想怎么把你这些东西,更好地传给年轻人。”

栓子闻言,黝黑的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情。有被高度重视的欣慰,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仿佛意识到自己终究会有一天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他闷声道:“辉哥,我这都是笨功夫,没啥好传的,就是干得年头多了,手熟罢了。”

“话不能这么说。”马明远接过话头,语气郑重,“栓子主管,您的‘手熟’,里面包含了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包含了您对每一种香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对火候、时间、状态之间微妙关联的精准把握。这些是数据无法完全覆盖的宝贵经验。高总的担心很有道理,我们必须想办法把这些‘隐性知识’尽可能地‘显性化’,并建立一套培养机制。”

高辉点头:“对。我的想法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正式启动一个‘导师制’或者‘技艺传承计划’?栓子,由你来做总导师,在全公司范围内,选拔一批有悟性、肯钻研、对调味有热情的年轻人,作为你的重点培养对象。不只是教他们操作,更要带着他们去理解为什么这么操作,带他们去品鉴、去分辨细微的差别,甚至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想法。”

栓子有些犹豫:“带徒弟没问题,以前也带过。可这……搞成个计划,还得选拔,是不是太正式了?再说了,这东西得看悟性,强求不来。”

“正式,是为了重视,也是为了系统化。”高辉解释道,“不要求你一下子培养出第二个栓子,那不现实。但我们希望能通过你的指导,培养出一批深刻理解‘高记’风味哲学、具备扎实基本功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年轻技术骨干。他们可能各有所长,有的擅长复刻传统,有的擅长探索新风味,形成一个人才池子。这样,咱们的‘味儿’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甚至发扬光大。”

马明远补充道:“这个计划可以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栓子主管您这样的导师,给予带徒津贴和荣誉;对于成长迅速的学员,在薪酬、晋升上给予倾斜。同时,我们可以把传承过程也记录下来,形成更丰富的‘风味数据库’和案例库。”

听着高辉和马明远的规划,栓子沉默了很久。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公司的发展需要,也是对他自身价值的一种最高形式的肯定和延续。他抬起头,眼神渐渐变得坚定:“成!既然公司需要,我栓子肯定没二话!只要年轻人肯学,我就肯教!绝不留一手!”

“好!”高辉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具体怎么操作,选拔标准、培养方式、考核机制,马厂长,你牵头,和栓子一起,拟个详细的方案出来。”

这件事,看似不如开拓市场、优化供应链那样立竿见影,但高辉知道,其意义更为深远。这关乎“高记”能否摆脱对个人的过度依赖,实现从“英雄创时代”到“制度育人才”的转变,关乎企业文化的延续和核心竞争力的巩固。

他将这种对“传承”的远见,视为“行稳致远”的基石。只有人才梯队坚实,技艺有序传承,企业才能在漫长的航程中,抵御任何风浪,生生不息。

夜幕降临,高辉看着窗外点点灯火,心中对“高记”的未来,勾勒出了一幅更具韧性和生命力的图景。那不仅是一个商业帝国的蓝图,更是一个关于匠心、传承与超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