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赎的光 > 第109章 供应链的淬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复盘会议如同一道分水岭,将“高记”从展会凯旋的庆功氛围,迅速拉回到了紧张有序的运营轨道。高辉下达的指令清晰而紧迫,各部门如同精密齿轮,开始围绕着“将意向转化为订单,将关注转化为销量”的核心目标高速咬合、运转。

销售团队首当其冲。会议室里连夜亮起的灯光下,销售总监带着团队成员,对着那厚厚一沓客户名片和意向记录,开始了艰苦的筛选、分类和初步电话沟通。A类客户由高辉、林薇亲自预约拜访或邀请考察;b类客户由销售骨干分区对接,制定个性化方案;c类客户则通过标准化的邮件群发和电话跟进进行初步培育。抱怨和兴奋的电话声、键盘敲击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拼搏的气息。

然而,真正严峻的考验,首先砸向了马明远掌舵的生产与供应链体系。

展会带来的品牌效应和初步订单意向,很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采购订单,如同几股溪流汇入,水位开始明显上涨。新厂的生产计划排期迅速变得饱满,原本游刃有余的原料库存,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这天上午,马明远拿着最新的采购订单汇总和生产计划表,再次敲开了高辉办公室的门。他的脸色比前几天更加凝重。

“高总,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快。”他将文件放在高辉面前,指着上面几个用红笔圈出的数字,“尤其是‘经典麻辣’小龙虾调料和传统炖肉香粉,华东和华南几个新开拓的经销商,首单要货量都不小。按照现有库存和采购周期,我们的核心原料——特别是川渝那边的那几种特定花椒和本地的几种特色香料,最多只能维持十天左右的生产。”

高辉的心微微一沉。原料问题,始终是悬在规模化生产头上的一把利剑。虽然之前通过协会解决了主要花椒的供应,但调味品的风味依赖于多种香料的复杂配比,任何一种关键原料的短缺,都可能导致生产线停摆。

“采购部那边怎么说?”高辉沉声问。

“已经紧急联系了现有供应商,要求加大供应量。但……”马明远顿了顿,“有两个问题。第一,现在是香料需求的旺季,不止我们一家要货,供应商表示短期增量有限,且价格有上浮压力。第二,我们之前倚重的那家本地特色香料供应商,规模不大,其产能已经接近极限,无法满足我们突然增加的需求。”

屋漏偏逢连夜雨。高辉揉了揉眉心,意识到供应链的脆弱性,在业务快速扩张时被瞬间放大。

“我们之前讨论的供应商分级管理和备用方案,必须立刻启动,不能再按部就班了!”高辉当机立断,“马厂长,你全权负责,我要你在三天内,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应急保障方案和长期的供应链优化方案!”

“明白!”马明远领命,眼神中透出破釜沉舟的决心。

接下来的三天,马明远几乎住在了办公室。他率领着采购部和质量部组成的攻坚小组,开启了连轴转的工作模式。

首先,他对所有核心原料的供应商进行了紧急梳理和重新评估。根据原料的重要性、采购金额、供应风险、可替代性等多个维度,初步划分出“战略供应商”、“主力供应商”和“一般供应商”。

对于处于“战略”和“主力”级别的供应商,他亲自带队,逐一进行电话会议或上门拜访,不是简单的催货,而是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了解对方的生产计划、产能瓶颈、原材料来源,探讨建立更长期、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可能性,甚至提出可以考虑预付部分货款以锁定资源和价格。这种坦诚和愿意共担风险的态度,赢得了几家重要供应商的积极回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短期压力。

其次,他全力推进“备用供应商”的开发。利用协会的资源、行业人脉以及网络平台,广泛搜寻符合品质要求的潜在供应商。对于每一种紧缺的原料,他都要求至少找到两家以上的备选,并立即安排寄样检测。质量部的实验室灯火通明,对一批批送来的样品进行着紧张的感官评测和理化指标分析。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的备选供应商样品品质不达标;有的价格过高,难以承受;有的虽然品质尚可,但生产规范程度差,潜在风险大。

在一次小组会议上,面对一堆不如人意的检测报告,采购部经理有些气馁:“马厂长,符合我们要求的备选,太难找了!要么价高,要么质次,要么量小。”

马明远放下手中的检测数据,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依旧冷静:“难,是正常的。如果容易,就不会成为我们的瓶颈。正因为难,才体现出我们工作的价值。标准不能降低,这是底线。价格可以谈,但必须在合理范围内。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不完美’中寻找‘相对最优解’,先解决有无问题,再逐步优化。”

他拿起一份关于某种特色香料的报告:“比如这个供应商,品质比我们现有的略差一点点,但价格合理,供应稳定。我们可以考虑在非核心产品或者对风味要求稍低的批次中,少量掺配使用,同时要求他们进行技术改进。这既解决了燃眉之急,也给了供应商成长的机会,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

这种务实而富有弹性的思路,打破了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为困境打开了缺口。

与此同时,马明远也开始着手构建更精细的“原料安全库存模型”。他根据销售预测、生产周期、供应商交货周期、物流时间以及历史波动数据,为每一种核心原料设定了动态的安全库存预警线。当库存低于预警线时,系统会自动触发采购申请,并提醒相关责任人。

三天期限到了,马明远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方案再次走进高辉办公室。方案里不仅包含了针对当前紧缺原料的应急采购清单和替代方案(包括部分原料的微量配方调整可行性分析),还初步建立了供应商分级名录和安全库存预警机制。

高辉仔细翻阅着这份凝聚了团队心血的方案,虽然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续的执行和优化仍充满挑战,但他心中却踏实了许多。马明远展现出的专业、韧性和系统性思维,让他看到了“高记”供应链体系从脆弱走向坚韧的希望。

“辛苦了!”高辉合上方案,目光坚定,“就按这个方向,立刻执行!同时,启动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调研,我们需要更强大的系统来支撑未来的发展。”

危机,又一次成为了淬炼和升级的催化剂。“高记”的供应链,在市场的压力下,开始了它痛苦的、却必不可少的蜕变与重塑。行稳致远,需要强大的心脏,也同样需要畅通而坚韧的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