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赎的光 > 第125章 百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规则在磕绊中前行,如同初春的溪流,虽偶遇冰封阻塞,却终归消融破冰,涓涓流淌。当那份最初的不适与抵触渐渐沉淀为一种习惯,甚至开始显现出其带来的秩序与效率时,“高记”内部的管理重心,开始自然而然地转向更深层次的融合与价值的重塑。高辉所期待的“百味归心”,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在日常的运营中,悄然寻找着落地的路径。

第一个显着的融合迹象,出现在新产品的孵化流程上。

“风味探索官”社群里,一个关于“复合型拌面酱”的创意被频繁提及并获得了高票支持。与以往市场部提需求、研发部闭门造车的模式不同,这一次,按照《协同流程》,一个虚拟的“拌面酱项目组”被迅速组建起来。组长由市场部一名对即食风味有深入研究的产品经理担任,组员则包括了研发中心(以栓子的徒弟为核心)、生产部(负责评估工艺可行性)、采购部(负责寻找特色原料)和财务部(负责成本测算)的代表。

项目组的第一次会议,就充满了不同视角的碰撞。

市场部的产品经理展示了调研数据,强调这款拌面酱需要“一酱多用”,既能拌面,也能蘸食、炒饭,口味上要突出“鲜香微辣”,包装要小巧便携,主打都市单身白领和年轻家庭。

研发中心的小伙子(栓子的得意门生之一)皱着眉头:“既要鲜香,又要微辣,还要适配多种烹饪方式,这个风味平衡点不好找。而且,为了便携和小包装,可能会牺牲一些风味物质的稳定性。”

生产部的代表则更关心工艺:“如果是酱体,涉及到研磨细度、乳化稳定性、灌装工艺,和我们现有的粉状产品生产线完全不兼容,要么改造设备,要么需要新的生产线,投资不小。”

采购部的同事已经开始翻看供应商名录:“要突出‘鲜’,可能需要用到一些特定的海鲜或菌菇提取物,这类原料价格高,供应稳定性也需要评估。”

财务部的代表则默默计算着初步的成本构成,眉头越皱越紧。

若在以往,这样的讨论很可能陷入僵局,或者最终由某个高层拍板,强行推进。但这一次,项目组长按照流程,引导大家将问题逐一记录,并明确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研发中心先进行小样试制,寻找风味平衡点;生产部和采购部同步研究工艺和原料的可行性及成本;财务部根据各方反馈,搭建更精细的财务模型。

栓子作为研发中心的首席技师,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每次讨论,但他的影子无处不在。他的徒弟们遇到风味调配的难题时,总会带着小样去找他“掌眼”。栓子往往只需闻一闻,尝一口,就能指出问题所在:“鲜味太假,像是味精堆出来的,不够自然!”“辣味太孤立,跟其他香味是分离的,没有融合感!”他的指点,如同定海神针,确保了研发方向始终不偏离“高记”对风味本质的追求。

几轮迭代后,当一款在风味、成本、工艺上都达到相对平衡点的小样被制作出来时,项目组内部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共识。这种共识,并非源于行政命令,而是源于对不同专业领域限制和可能性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市场部明白了研发的艰辛与边界,研发部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与期待,生产与采购意识到了协同的重要性,财务则看到了创新背后的价值与风险。

这种基于流程和数据的、跨部门的深度协同,使得新产品的诞生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百味”的融合——是市场洞察、技术实力、生产能力和商业理性的融合。

另一个层面的融合,则体现在人才的流动与培养上。

“赋能学院”的“管理实践营”第二期,马明远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个“岗位互换体验周”。他让销售骨干去生产线上跟班劳动,体会每一包产品诞生的不易;让生产主管跟着销售去拜访客户,直面市场的挑剔与竞争的残酷;让财务人员参与到一次新品定价的全过程,理解数字背后复杂的商业逻辑。

起初,这种互换充满了“水土不服”。销售精英在生产线上手忙脚乱,被老师傅批评“毛手毛脚”;生产主管面对客户的连环提问,急得满头大汗,才发现自己对公司产品的理解远不如想象中全面;财务人员看着市场部和研发部为了一个定价争得面红耳赤,才明白利润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艰难的权衡。

然而,一周的体验结束后,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且深刻的。回到原岗位的销售,在制定促销方案时,会下意识地考虑对生产排期的影响;生产主管在安排计划时,会更多地去理解销售订单背后的市场意图;财务人员在审核预算时,不再是冰冷地砍数字,而是会主动询问业务逻辑,寻找更优的资源配置方案。

这种基于理解的共情,打破了部门墙,让“高记”内部开始形成一种共同的语言和目标。人们开始意识到,无论是站在锅前的栓子,还是奔波在市场的销售,抑或是核算着报表的财务,大家都是在为同一个“味儿”而努力,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高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变化。在一次集团管理会议上,他没有听取常规的业务汇报,而是让各位负责人分享一个近期工作中“跨部门协同”的成功案例或感悟。

销售总监讲述了如何与供应链团队紧密配合,成功保障了一个大型连锁超市的突发性大规模订单;

生产总监分享了如何采纳研发中心和一线员工的合理化建议,优化了一条生产线的布局,提升了效率;

新任的品牌市场中心负责人(由外部引进的一位资深品牌专家)则谈到,她正在如何努力将“守味·创新”的品牌理念,融入到从产品设计到渠道形象、乃至员工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中,试图让内外感知保持一致。

听着这些分享,高辉欣慰地看到,一种超越个人权威、基于系统能力和协同文化的新的组织动能,正在“高记”内部生成。“百味”正在悄然“归心”——归于对共同目标的追求,归于对彼此专业的尊重,归于对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的敬畏与运用。

他望向窗外,一号厂区依旧繁忙,远处,二号厂区的轮廓在阳光下愈发清晰。他知道,当这两大引擎在未来并网发电,当集团化的管理体系日益成熟,当内部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高记”所能呈现给世界的“味道”,将不再是单一产品的风味,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散发出的、独特而强大的系统竞争力。

那将是一种更为醇厚、也更为悠长的“百味”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