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赎的光 > 第85章 磨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马明远的到来,如同在一池习惯了过去节奏的湖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涟漪,不,几乎是波浪,迅速扩散开来。

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是要求将所有核心产品的现有制作流程,从头到尾、分步骤地详细记录下来,形成所谓的“标准作业程序”(Sop)。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让栓子和几个老师傅叫苦不迭。

“这‘适量’是多少克?‘火候到了’是啥温度?‘翻炒至出香’需要几分钟?手臂感觉的‘阻力’怎么描述?”马明远拿着本子,追在栓子身后,问题一个接一个,精准地戳在那些依赖经验和感觉的模糊地带。

栓子被问得烦躁不堪,脸憋得通红,好几次差点发作。“马厂长,这玩意儿它就不是能这么死板写的!全写清楚了,还要我们这些人干啥?”

“栓子主管,”马明远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写下来,不是为了取代你们,是为了保证即使你不在,任何一个经过培训的员工,也能按照标准做出八九不离十的产品。这是规模化生产的基础。”

高辉坚定地支持马明远,私下里又找栓子谈心:“栓子,我知道这很难,像是在把你扒光了看。但这一步必须走。想想新厂那么大摊子,光靠你一个人盯着,累死也盯不过来。把经验变成标准,才是对‘高记’负责,也是解放你自己。”

栓子闷头抽着烟,良久,重重叹了口气:“我试试吧。”

于是,车间里出现了奇特的一幕。栓子一边操作,一边笨拙地描述,马明远或他带来的一个年轻助理就在旁边记录、测量、拍照。有时为了一个步骤的准确描述,两人能争论半天。气氛时常紧张,但在这种碰撞中,一些原本只可意会的“秘诀”,真的开始被一点点量化、固化。

与此同时,马明远开始推行晨会制度和生产看板管理。每天开工前,所有生产相关人员必须集合,简短交代当日任务、质量和安全注意事项。生产进度、质量问题、设备状况都被写在看板上,一目了然。

这对散漫惯了的老师傅们来说,简直是折磨。有人迟到,有人在晨会上哈欠连天,有人觉得把问题公开写在板子上是“揭短”,面子上挂不住。

一次晨会上,马明远点名批评了一个老师傅连续两天未按规定填写设备点检表。那位老师傅当场就黑了脸,嘟囔着“以前没这破规矩不也干得好好的”,差点甩手不干。还是栓子出面,强压着火气把那老师傅拉到一边,才没闹大。

“马厂长,这些人跟了我和辉哥很多年,能不能……稍微缓着点?”栓子找到马明远,语气复杂。

马明远看着栓子,认真地说:“栓子主管,我理解你的难处。但规矩一旦定了,就必须执行,否则就是一张废纸。今天为一个人破例,明天制度就会崩塌。慈不掌兵,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上,没有小事。”

他的话冷硬,却无可辩驳。栓子张了张嘴,最终没再说什么。

林薇这边也在适应。马明远要求所有采购订单必须附详细的规格书和质检标准,要求仓库管理必须实现账、物、卡一致,要求建立更严格的供应商评估和退出机制。这些都在增加她的工作量,也触动了一些原有的、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但她不得不承认,马明远带来的这套方法,虽然繁琐,却让管理变得更加清晰、可控,减少了潜在的漏洞和风险。

磨合期充满了磕磕绊绊,新旧观念的冲突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在高辉的强力支持和马明远的坚持下,新的秩序还是在一点点地建立。那些最初抵触的员工,渐渐发现,按照标准流程操作,虽然少了些“自由”,但出错率确实降低了,返工也少了,反而更省心。生产看板让问题无处遁形,逼着大家去解决,整体效率在缓慢提升。

栓子虽然依旧觉得别扭,但他也偷偷发现,当他把自己的“手感”用温度、时间、状态描述等方式“翻译”出来,并培训新员工后,那些年轻人上手的速度快得惊人,做出来的东西也越来越有模有样。这让他心里那份固执的坚守,开始有了些许松动。

改变是痛苦的,如同化蛹。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高记”内部正在发生一种缓慢而深刻的变化,从一个依赖个体经验和人情维系的组织,向着一个依靠制度和标准运转的现代企业蜕变。

这场磨合,远未结束,但航向已经调整,船只正朝着更规范、也更广阔的海洋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