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真千金回归,全能马甲飒爆了 > 第99章 顾院士摔下神探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暴雨过后第三天,临安村的空气仍带着泥土与草药的清冽气息。

晨雾未散,山间薄纱般缭绕,苏倾月坐在老槐树下,指尖轻点手机屏幕,一道加密信息悄然发出。

【拟一份学术投稿,主题:偏远地区群体性发热病例的初步流行病学分析。

署名用假身份,明天中午前交我。】

她收起手机,目光落在腕间那枚看似普通的银质徽章上——此刻已归于平静,仿佛昨夜浮现的猩红疫源地图只是幻觉。

可她知道,那不是梦。

那是埋藏了三十年的毒瘤,是借“送医下乡”之名、行人体实验之实的罪证链条,而起点,正是那个被雨水冲刷出裂痕的废弃矿洞。

林小竹的动作很快。

不到二十四小时,一篇题为《热毒症传播路径建模分析》的论文便通过匿名渠道投递至《中华医学杂志》编辑部。

文章逻辑严密,数据详实,引用了大量患儿病历、气候模型和地理水文资料,唯独在关键一处留下破绽——将矿洞中检测到的毒素残留归因于“地质断层导致的天然植物渗出”。

漏洞明显得近乎愚蠢。但正因如此,才够诱人。

顾院士看到这篇论文时,正在国家中医药评审委员会的内部会议上发言。

他接过助理递来的打印稿,只扫了几眼,嘴角便扬起一抹讥诮。

“荒谬!”他冷哼一声,当众朗读段落,“‘断息藤毒素因岩层挤压自然释放’?作者怕是连基本地质构造都不懂!这种水准也敢挑战现代医学共识?”

会议室里一片附和声。

有人冷笑:“又是那个苏倾月背后的人吧?治好了几个孩子就妄想改写科学?可笑。”

顾院士当即拍板:“我要亲自撰文批判,标题就叫——《伪科学的温床:论民间臆测对医学权威的侵蚀》。”

消息传回临安村时,苏倾月正教小石头辨认一味新药材。

她听完唐记者电话里的转述,唇角微不可察地勾了一下,像刀锋掠过水面,不留痕迹。

“他上钩了。”她说。

唐记者压低声音:“你真要让他公开打脸?这可是国内医学界的泰山北斗。”

“不是我要他打脸。”苏倾月抬眸,眼底映着山外翻涌的云海,“是他自己选择站在真相的对立面。”

三天后,《谁在掩盖真相》专题片开机。

镜头跟随苏倾月一行人踏入阴森潮湿的矿洞。

苔藓覆盖的岩壁上,一道道刻痕隐约可见。

林小竹戴着防护手套,小心翼翼刮取水样;白小霜亲手封存土壤样本,双手微微发抖。

“这里的ph值异常偏低……重金属超标十七倍……”她喃喃道,“但这都不是最可怕的。”

真正令人脊背发凉的,是实验室七十二小时后的报告。

水中不仅检出高浓度“断息藤”人工提取物——这意味着毒素绝非自然生成,更致命的是,dNA比对结果显示,其基因序列片段与仁康医院旧址档案库中编号为“mcZ-07”的实验记录完全匹配。

“mcZ……”白小竹颤抖着翻开从周执事账本中复原的残页,“第七次调包记录,时间是1994年秋,经手人为‘陈医生’,地点标注为‘临安矿点’。”

死寂。

所有人都僵在原地。

白小霜缓缓抬头,望向苏倾月:“所以……这不是天灾,是延续三十年的人祸?”

苏倾月没有回答。

她只是蹲下身,指尖抚过洞壁一处模糊刻痕——那里,赫然刻着三个数字:mcZ07。

与账本吻合,与基因匹配,与三十年前中断的研究项目遥相呼应。

证据链闭环。

专题片播出当晚,全网沸腾。

#热毒症是人为制造# 爆上热搜第一。

曾追随顾院士的年轻医生们接连发声:“我们学的到底是治病,还是维护权威?”

医学院论坛里,一篇匿名帖刷屏:“导师让我们写批判苏倾月的论文,可我现在只想问一句——如果她错了,为什么病人活了?如果她对了,我们这些年又算什么?”

白小霜登上直播平台,面对千万观众,摘下象征西医精英身份的胸牌,深深鞠躬。

“我曾以为循证医学就是真理。”她声音哽咽,“可当我看见患儿背上经络显影、看见药材溯源系统、看见这三十年的阴谋链条……我才明白,真正的医学,不该有门户之见,只有生死之别。”

“今日起,我愿拜苏倾月为师,重新学习,什么才是救人的医术。”

舆论如潮水倒灌。

第二天清晨,村长吴大山带着全村村民步行二十里山路赶到县信访局,递交联名信。

信纸泛黄,字迹朴拙,却力透纸背:

“您救的是命,他们争的是脸。请让好人不寒心。”

随信附赠一株千年野生灵芝,据说是村里最老的采药人冒死攀崖所得。

而在京城某座高耸写字楼内,顾院士摔碎了手中的茶杯。

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新闻标题:《从打压到崩塌:一场关于医学良知的审判》。

他盯着那幅被反复播放的洞壁刻痕照片,额角青筋暴跳。

而是,即将被审判的人。

而在所有人目光聚焦之处,苏倾月静静立于祠堂门前,风吹动她的裙角,如同无声战旗。

她看着远方城市的方向,眸光深邃如渊。

猎杀尚未结束。

真正的反击,才刚刚开始。

卫健委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灯光刺眼如刀,长枪短炮般的镜头对准每一位入场者。

全国目光聚焦于此,亿万双眼睛在屏幕前屏息等待——有人期待平反,有人等着看她低头认错。

苏倾月走进会场时,一身素白旗袍,发丝轻挽,未施粉黛,却自有光华流转。

她步履沉稳,仿佛踏的是山间小径,而非万众瞩目的风暴中心。

记者们纷纷举起话筒,问题如潮水般涌来:

“苏小姐,您是否承认此前诊疗行为缺乏科学依据?”

“面对顾院士的权威质疑,您有没有感到压力?”

“您认为自己有资格制定医疗标准吗?”

她没有回答。

只是缓步走上台,在主持人示意下接过话筒。

全场寂静,连呼吸都放轻了。

她将手中文件轻轻放在讲台上,封面赫然是《民间疫病应急响应标准草案》七个大字。

下方一行小字清晰标注:含AI辅助决策系统接口、远程诊疗联动机制、多层级预警模型。

“我不需要道歉。”她的声音不高,却穿透整个大厅,“但我愿意提供解决方案。”

一句话,如惊雷炸裂。

台下哗然。

这份草案不仅涵盖了从诊断到隔离的全流程规范,更融合了传统中医辨证体系与现代流行病学模型,甚至预留了与国家疾控平台的数据对接端口。

其前瞻性与实操性,远超现有任何地方应急预案。

而最令人震撼的是附录中的AI模块设计图——算法逻辑严密,训练数据来源广泛,竟包含了临安村患儿的所有非敏感生理参数,且通过去标识化处理完全合规。

这已不是一名少女能独立完成的技术构架,而是国家级医疗响应系统的雏形。

镜头缓缓扫过台侧。

顾院士僵立原地,脸色灰白如纸。

他曾是规则的化身,是医学圣殿的守门人,如今却被一份来自乡野的草案逼至墙角。

当记者再度追问他的态度时,他张了张嘴,喉结滚动,终是未能说出辩解之词。

嘴唇哆嗦着,他缓缓弯下腰——那个曾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身影,第一次低下了头。

“我对不起这些孩子……”他的声音沙哑破碎,“也对不起中医。”

话音落下,一枚金边镶嵌的院士徽章从他胸口滑落,“叮”一声轻响,跌在冷硬的地砖上。

没人去捡。

那枚象征无上荣光的徽章滚了半圈,停在苏倾月的鞋尖前。

她垂眸看了一眼,不动声色地绕开,转身离去。

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止于草木之间。

但她知道,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真正的雷霆。

数日后,《中华医学杂志》封面焕然一新。

不再是冰冷的分子结构图,也不是某位院士的肖像。

封面上,苏倾月背对镜头,伫立于山村晨雾之中,手中银针泛着微光,身后是康复孩童奔跑的身影。

标题烫金印刷——

“新时代的医道之光”

全行业震动。

各大医学院连夜组织专题研讨,无数年轻医学生自发组建“基层医疗支援队”,申请奔赴偏远地区。

而在归途科技总部地下三层的密室中,那枚伴随她十八年的银质徽章,正静静悬浮于掌心。

突然,表面纹路微微震颤,一道幽蓝光芒自内而生,浮现出全新提示:

【疫源锁定完成】

【可逆向追踪投毒者神经行为模式】

苏倾月凝视着那行字,唇角缓缓扬起一抹冷笑。

“三十年前,你们用一场‘送医下乡’掩盖罪行;如今,我用一场全民觉醒揭开真相。”

她抬眼望向窗外——川西雪山连绵起伏,清明将至,天地清明与否,尚待裁决。

而莲谷深处,那一扇尘封已久的门,正悄然回应着血脉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