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陈宇参观完利刃号的外部之后,便进入了利刃号的内部。

舰船内部的中央走廊的尽头就是能源部的仓室,而在这一段的路上陈宇注意到大量的类似于摄像头的设备,而这些实际上全是激光武器,当然有一部分也是摄像头了,作为舰船的关键部分,因此安防等及是最高的,至于地位与舰桥的安防等及不相上下。

林江走在中央走廊的最前面,越接近能源室,空气中弥漫着的股机油味也越来越重,而此时的陈宇还在不停的打量舰船的内部布局,经过林江的同意,陈宇也拿出了特制的高清摄像机,而越向前走,空气中不光有机油味,还有一种蜡烛燃烧的气味,而当陈宇看去,廊壁的突起之上,布满了燃烧着的蜡烛,这个场景就像中世纪的教堂一样,而说来也奇怪,尽管蜡烛在不停的燃烧,但并没有出现黑烟,顶部的天花板仍然光洁如新,而闪烁着的全息显示屏与这几个世纪前的风格显得十分突兀。

然而就在此刻,他们已然抵达了能源部的外围大门处。陈宇尽管内心充满了诸多疑惑,但眼下也只能暂且将这些疑问深埋于心底。此时此刻,林江静静地伫立在大门之前,他的目光平和且坚定地凝视着那扇紧紧关闭着的大门。只见他双手自然地背负于身后,身姿挺拔如松,宛如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岳。

跟站在后方的陈宇则全神贯注地仔细端详起这位年轻男子来。若非事先知晓眼前这人不过才二十几岁的年纪,陈宇恐怕都会误以为林江已有四五十岁之龄。因为他浑身上下所散发出的那种独特气质,活脱脱就是一名身经百战、历经沧桑的沙场老将。其举手投足之间皆透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强大气场,仿佛与生俱来一般,令人不禁为之侧目,而实际上林江也不知道他气质的转变,(从所周知,人是无法认出自己的气味的),更者说是林江四人的气质也在慢慢的转变,只不过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而此时的叶和正在拿着一个全息平板,他正在计划着利刃号的物资,货物分配。

随着一阵细小的嗡鸣声,那扇大门缓缓的向两侧打开了,而陈宇注意到这扇大门足足有近50公分,而在大门的接合处焊接了大量的U形卡扣。

“跟我来吧”林江转过身招乎了一声陈宇。

“好的”陈宇也好奇的点头回应,手中的摄像机也不由得抬了起来,而内部的隔离门也应声打开了,而隔离门也罕见的安装了玻璃窗口,只不过被设备挡住了,而随着隔离门的打开,陈宇也总算是看到了内部的场景。

利刃号的引擎室是一个由多层防护装甲包裹的复合型动力单元集群。这个纵深超过600米的巨型舱室集合了物质裂解、能量转化与空间扭曲三大核心功能模块,构成整艘战舰跨越恒星系的航行能力。

#### 动力核心结构

引擎室中央矗立着直径120米的等离子反应堆,其外壳由三层复合材质构成:最外层为0.5米厚的精金(少量,没那么多材料)装甲,中间层填充真空隔温凝胶,内层则为电磁约束矩阵。反应堆内部通过可控核聚变产生基础能量,四组环形磁力约束装置将超过五千万开尔文的高温等离子体悬浮在真空腔室内。

十二根直径8米的超导能量导管呈放射状连接反应堆,这些布满散热鳍片的管道将原始能量输送至次级处理单元。管道表面覆盖的量子结晶镀层可将能量逸散控制在0.03%以下,其内部流动的蓝白色电浆流经光谱分析仪监测时,会呈现独特的六边形干涉波纹。

#### 推进系统架构

主推进阵列占据引擎室尾部三分之二空间,由1200组矢量推进喷口组成蜂巢结构。每个喷口配备独立供能线路和陀螺稳定器,能够实现0.001弧秒级别的微调精度。喷口基座的减震液压系统可吸收90%的反冲应力,其表面温度即使在连续加速72小时后仍能维持在800c的安全阈值。

#### 能量调控网络

引擎室顶部架设着蛛网状的能量分配网络,总长度超过80公里的超导线路在三维空间内交错延伸。每个节点都配备有微型跃迁稳定器,这些拳头大小的装置通过持续发射低强度重力波,确保能量传输路径的量子态稳定。

散热系统由三套独立循环装置构成:液态金属冷却剂在反应堆基座形成涡流散热环;电离气体通过顶部风道进行磁悬浮对流;纳米机器人集群则在设备间隙自主游弋,实时修补微观裂缝。监控系统通过42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持续追踪舱室内外2.7万个关键参数。

#### 防护与冗余设计

引擎室外壳采用自修复装甲技术,纳米纤维编织的复合板材能在受损后72小时内完成结构再生。防御矩阵包含36层能量护盾,各护盾发生器采用差异化频率运作,确保至少存在六套独立防护体系同时生效。舱室四角设置的应急隔离墙可在0.3秒内完成区域封锁,其采用的分子粘合剂能承受兆帕的冲击压强。

备用动力系统隐藏于甲板夹层,包含四台微型聚变反应堆和两套反物质电池组。这些装置通过全息投影伪装成普通管线结构,仅在主系统失效时由逻辑引擎自动激活。自毁装置深埋在反应堆正下方30米处,其引信系统采用机械式触发结构,完全独立于舰船电子网络。

#### 维护与监控体系

引擎室内遍布的维护通道构成独立交通网络,这些1.2米宽的合金走廊布满电磁吸附轨道。数百台蜘蛛型维修机械在这些轨道上持续巡弋,其多光谱扫描仪能探测到0.01毫米级别的设备形变。天花板垂落的机械臂阵列储备有137种标准化工具,可对93%的常规故障进行自主修复。

中央监控平台(沉思者)悬挂在引擎室核心区上方,这个直径15米的球形结构通过全息投影展示整个动力系统的实时状态。其内置的预测性维护系统能提前72小时预判76%的潜在故障,并自动生成三级维修预案。数据核心采用光学存储技术,将引擎室800年操作记录编码在2400块水晶芯片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