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 > 第321章 盟军的警惕与合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东方旅”如同一颗骤然崛起的异星,其光芒越来越难以被忽视。击沉航母的战绩尚可归因于出色的战术协同和一定的运气,但“龙鳞脂”、“新型催化工艺”乃至在无线电近炸引信上展现出的“前瞻性灵感”,则让盟军内部,尤其是情报和技术评估部门,感到了深深的不安与困惑。

在华盛顿五角大楼一间烟雾缭绕的密室里,战略情报局(oSS)的一名分析员正在向几位高级军官汇报,墙上挂着的图表清晰地列出了“东方旅”近期的“异常”表现。

“先生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情况。”分析员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这支由中国人林晓领导的部队,其技术跃进的速度和方向,完全不符合逻辑。他们仿佛拥有一条独立于我们、甚至可能领先于我们的技术获取渠道。”

他指向图表上的几个关键点:“‘龙鳞脂’,一种性能卓越的氟聚合物,我们的杜邦公司还在实验室阶段苦苦摸索,他们已经能小规模生产并申请了专利。他们的潜艇静音技术,据我们与‘鲈鱼号’等部队交流得知,远超我们现役的任何型号。还有那份关于近炸引信的构想……虽然我们最终依靠自己的科学家实现了,但其核心思路的提出者,正是林晓。”

一位头发花白的海军将领皱着眉头:“你的意思是,他们背后有我们不知道的技术支持者?德国人?还是……苏联人?”

“目前没有证据支持这一点。”分析员摇头,“他们的活动区域和缴获记录显示,他们与德国几乎没有接触。与苏联的可能性也极低。更合理的推测是……他们拥有一个,或者说一批,我们尚未知晓的、极其出色的本土科学家和工程师,并且,其研发模式与我们熟知的任何体系都不同,更加……高效和富有跳跃性。”

“跳跃性?”另一位陆军将领捕捉到了这个词。

“是的,将军。他们似乎不是按部就班地解决技术难题,而是总能‘恰好’找到最关键的技术突破点,仿佛……有人提前告诉了他们答案。”分析员的声音带着一丝自己也觉得荒谬的意味,“这让他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了令人瞠目的技术跨越。”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这种无法解释的“技术神秘主义”,比明确的敌人支持更让人感到不安。一个不受控制、且拥有未知技术潜力的盟友,其威胁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一个明确的敌人。

“尼米兹上将是什么态度?”海军将领问道。

“尼米兹将军坚持务实的合作立场。”一名负责与太平洋战区联络的参谋回答,“他认为,无论‘东方旅’的技术来源如何,在当前,他们是我们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抗日本的一把极其锋利的尖刀。限制或敌视他们,只会将这支力量推向不可知的方向,甚至损害我们自身的作战利益。他主张继续合作,但要加强……观察和渗透。”

同样的疑虑也在伦敦唐宁街十号弥漫。军情六处提交的报告同样指出了“东方旅”技术的“异常性”,并特别强调了其与延安方面可能存在某种默契的担忧。对于致力于维持战后远东殖民体系的大英帝国而言,一个过于强大且可能具有“革命倾向”的中国力量,绝非好事。

然而,正如尼米兹所坚持的,现实的战争需求压倒了一切长远的地缘政治忧虑。日军在太平洋和缅甸的顽抗仍在继续,“神风”特攻的威胁依然存在。“东方旅”在破交、岛屿攻坚乃至技术启发上展现出的巨大价值,使得任何公开的疏远或限制都显得不合时宜。

于是,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局面形成了。

一方面,合作仍在继续,甚至在某些领域更加深入。盟军继续向“东方旅”提供部分基础物资、共享宏观情报(虽然核心机密有所保留)、并在一些联合军事行动中配合作战。尼米兹依旧对林晓保持着表面上的尊重和赞赏。

但另一方面,无形的触手开始悄然伸向“东方旅”的周围。更多以“联络官”、“技术顾问”或“后勤协调员”身份出现的情报人员被安插到与“东方旅”接触的盟军单位中;针对“东方旅”控制区域和基地的空中侦察变得更加频繁(尽管通常以巡逻或其他任务为掩护);盟军内部对流向“东方旅”的敏感物资和技术信息的审查也变得更加严格。

史密斯先生,那位曾多次与林晓打交道的冷面官员,出现的频率更高了。他的问题不再局限于军事合作,开始更多地旁敲侧击“东方旅”的研发体系、人才来源以及林晓个人的“学术背景”。

林晓对此心知肚明。他清晰地感受到了那隐藏在合作笑容下的审视与警惕。但他并不点破,反而利用这种局面,玩起了更为精妙的平衡游戏。

他适度地展示一些“可控”的技术成果,比如进一步改进的“破甲龙”火箭筒,以维持盟军对其“有价值盟友”的定位;同时,他通过专利授权和商业合作,将自己与盟军内部的工业巨头利益进行深度捆绑,让这些巨头成为“东方旅”在华盛顿和伦敦的隐形辩护人。

对于盟军的渗透,他采取了外松内紧的策略。核心的研发基地“麒麟”实验室和关键的生产设施戒备森严,无关人员根本无法靠近。而对那些盟军“顾问”,则提供一些真实但不涉核心的情报和合作项目,既满足了对方的“工作需求”,又保护了自身的秘密。

“他们想知道我们的秘密,就让他们猜去吧。”林晓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对雷诺和查理说道,“只要鬼子还没投降,只要我们还展现出足够的利用价值,他们就不敢真正撕破脸皮。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这段时间,更快地壮大自己,把我们的根基扎得更深,让任何势力在未来想要动我们的时候,都不得不掂量一下代价。”

盟军的警惕与合作,如同一场在冰面下进行的暗流涌动。表面上,大家依旧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肩作战;暗地里,猜忌、试探与反制的游戏从未停止。林晓行走在这根纤细的钢丝上,深知一时的平衡何其脆弱。他必须争分夺秒,在战争结束、外部压力变化的临界点到来之前,让自己手中的筹码,足够沉重到可以打破任何不怀好意的觊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