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错误剧本:我在二战点亮黑科技 > 第167章 “丛林,我们来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7章 “丛林,我们来了!”

海图上的标记一日日向东延伸,空气变得愈发粘稠闷热,带着一种植物腐烂与海水蒸发混合的、属于热带的气息。印度洋无边无际的蓝,开始掺杂进岸边冲刷下来的浑浊土黄色。海鸟的种类变得繁多而陌生,发出尖锐刺耳的鸣叫。所有这些迹象都在无声地宣告:他们离那片被称为“绿色地狱”的土地,越来越近了。

持续的高强度整训开始显露出疲态,而比身体疲劳更危险的,是一种潜滋暗长的心理惯性。许多士兵,尤其是那些在北非沙漠中纵横驰骋、习惯了极目远眺和依靠车辆机动老兵,内心深处依然固守着“沙漠之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即将面对的丛林,缺乏一种本质的、源于敬畏的认知,更多是将它视为一种复杂些的地形,认为只要战术得当、火力凶猛,就能像撕开德军防线一样撕开它。

林晓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危险的苗头。技能可以训练,装备可以适应,但如果心态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任何精良的准备都可能在那片无边无际的绿色中化为乌有。他决定,在抵达印度进行最后休整前,必须给全旅上下,进行一次彻底的心理“换季”。

他没有再召集大规模的理论学习,而是选择在一个相对凉爽的傍晚,让各船以排为单位,轮流到甲板上集合。没有队列,没有训话,士兵们或坐或站,围在船舷边,看着远方海平面上那一条越来越清晰的、墨绿色的线——那是缅甸若开山脉的轮廓。

林晓就站在他们中间,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海风将他话语中的凝重吹散到每一个角落。

“兄弟们,看见那条黑线了吗?”他指着远方,“那就是我们即将要去的地方。它不是沙漠,不是我们熟悉的任何地方。在那里,你看不到一百米外的东西,到处都是树、藤蔓、沼泽,还有无数你看不见的虫子、蛇、和病菌。”

他停顿了一下,让士兵们消化这句话的含义。

“在北非,我们靠车辆,靠速度,靠视野。但在丛林里,”他加重了语气,“我们的卡车可能寸步难行,我们的速度会被泥泞吞噬,我们的视野会被树叶完全挡住。在那里,一个在你脚下潜行、浑身涂满泥浆的日本兵,可能比五公里外一辆德军坦克更致命;一场突如其来的疟疾,可能比一颗流弹更快地要了你的命。”

人群中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一些士兵不自觉地搓了搓手臂,仿佛已经感受到了那想象中的湿热和蚊虫叮咬。

“我知道,有人觉得,咱们枪好炮利,鬼子没什么可怕。”林晓的目光扫过几个面露不以为然神色的老兵,“但我要告诉你们,我们即将面对的日本军队,和北非的德军、意军完全不同。他们更疯狂,更顽固,更擅长利用地形进行隐蔽和偷袭。他们可以为了一个狙击点位,在树上或者泥地里潜伏一整天不动。他们发动冲锋时,会喊着‘万岁’不顾死活地冲上来,直到最后一口气。”

他引用了系统情报库和盟军报告中的描述,语气冰冷而客观,刻意营造出一种与过去敌人截然不同的压迫感。

“在丛林里,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日本人,而是环境本身。”查理适时地补充,他拿出几份刚刚由系统兑换、紧急油印出来的图片资料,上面是色彩斑斓却剧毒的箭毒蛙、伪装成树枝的毒蛇、密密麻麻的蚂蟥和蚊子,以及因热带溃疡而腐烂的伤口特写。这些直观的图像比任何语言都更具冲击力,引起了一片低低的惊呼和厌恶的啧啧声。

“所以,从今天起,所有人都必须把脑子里的沙漠给我倒干净!”林晓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忘记一望无际的沙丘,忘记依靠车辆的长途奔袭。你们要开始想象,想象自己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脚下的陷阱和蛇虫,想象耳朵要比眼睛更重要,要能从风吹树叶声、虫鸣声、流水声中,分辨出敌人轻微的脚步声和枪械的撞击声;想象忍耐,忍耐酷热、忍耐潮湿、忍耐干渴、忍耐无尽的寂寞和等待!”

他走到阿卜杜勒身边,这位贝都因汉子正皱着眉头,努力理解着翻译过来的内容,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丛林的警惕,甚至是一丝畏惧。林晓拍了拍他的肩膀,对所有人说:“看看阿卜杜勒兄弟!他们在沙漠里是追踪大师,能通过一粒沙子的痕迹找到水源。但现在,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丛林的新兵。这不可耻!可耻的是固步自封,不肯学习!我们要像在沙漠里尊重沙暴和缺水一样,去尊重丛林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种危险!”

李四禄也站了出来,他粗着嗓子吼道:“旅座说得对!咱们‘东方旅’什么阵仗没见过?沙漠没困死咱们,德国佬没打垮咱们,还能让几棵树、几条虫子给吓住了?不就是换了个场子打架嘛!都把招子放亮,胆子攥紧,跟着旅座,咱们把这绿色地狱,也给他捅个窟窿出来!”

这番粗粝却充满鼓动性的话,点燃了士兵们骨子里的血性和不服输的劲头。恐惧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种被激发出来的、面对挑战的亢奋。

随后的几天,林晓刻意调整了训练内容,减少了体能和射击,增加了更多的心理适应性练习。他们在昏暗的底舱模拟丛林幽闭环境,进行长时间的静默潜伏训练;组织士兵们轮流讲述自己听说过或能想象到的最恶劣的自然环境经历,分享应对恐惧的方法;甚至让炊事班尝试制作了一些味道奇怪、但据说在丛林中可能找到的替代食物,让士兵们提前适应。

当船队最终靠近印度东海岸,那片墨绿色的海岸线变得清晰可见,甚至能闻到风中带来的、浓郁的植物和泥土气息时,船上的气氛已经悄然改变。士兵们望向岸边的眼神里,少了几分初时的轻慢与茫然,多了几分审视、警惕,以及一种混合着紧张与决然的复杂情绪。

李四禄检查着士兵们随身装备的防水处理,查理最后一次清点着药品箱,阿卜杜勒则默默擦拭着伴随他多年的沙漠弯刀,眼神坚定,仿佛在向它承诺,即使进入丛林,战士的荣耀也不会褪色。

林晓站在舰首,海风吹动他的衣襟,前方是陌生的陆地,是危机四伏的战场,也是他们必须征服的新天地。他深吸一口那带着丛林气息的风,仿佛是对自己,也是对身后全体将士,低声说道,又像是在宣告:

“丛林,我们来了。”

这不是一句欢呼,而是一句誓言,一句告别过去、直面未来的誓言。他们带来了北非淬炼出的钢铁意志和独特战术,也带着对丛林最基本的敬畏。这支队伍,终于在心理上,完成了从沙漠到丛林的艰难转身。然而,真正的丛林会以何种方式迎接他们?他们初步建立起的“丛林思维”,又能否经受住血与火的残酷检验?所有的答案,都隐藏在前方那片无边无际、沉默而危险的绿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