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叩星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 第8章 第六章 :昆仑穴与牙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章 第六章 :昆仑穴与牙痛

昆仑穴治疗牙痛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一、牙痛与昆仑穴的经络关联

昆仑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其作用机制基于“上病下治”原则。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至头面部,与督脉相通,而牙痛多与胃火、肾虚或风热上攻相关。昆仑穴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

1、清泻胃火:胃经循行上齿,昆仑穴属膀胱经,与肾相表里,可引胃火下行(《玉龙歌》载“肿红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

2、滋补肾水: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昆仑配太溪可调节肾阴,缓解虚火牙痛。

3、通络止痛:膀胱经与三叉神经分布区重叠,针刺昆仑可调节神经传导,抑制痛觉信号。

二、典型案例与分析

1. 胃火牙痛(实火型)

患者:42岁男性,右下颌剧痛3天,伴牙龈红肿、口臭、便秘(t 38.5c),诊断为急性牙髓炎。

取穴:昆仑(双)、内庭(双)、合谷(双)。

操作:内庭、合谷点刺放血,昆仑穴直刺0.8寸,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

疗效:针后1小时疼痛减轻,次日牙龈消肿,3次痊愈。

机制:内庭清泻胃火,合谷疏风解表,昆仑引火归元。三穴协同抑制炎症因子(如IL-1β),降低牙髓神经敏感性。

2. 虚火牙痛(肾阴不足型)

患者:55岁女性,左侧牙隐痛半年,夜间加重,伴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

取穴:昆仑(双)、太溪(双)、照海(双)。

操作:昆仑隔姜灸(姜片厚0.3cm,扎孔),太溪、照海平补平泻,每日1次。

疗效:1周后夜间痛止,2周后腰酸缓解,1个月后牙痛未复发。

分析:昆仑温补肾阳,太溪滋肾阴,照海引虚火下行。艾灸通过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修复牙髓微环境。

3. 风热牙痛(外感风热型)

患者:28岁孕妇,右上颌肿痛2天,伴发热(t 37.8c),妊娠24周,拒绝药物。

取穴:昆仑(双)、风池(双)、合谷(双)。

操作:风池、合谷浅刺泻法,昆仑贴敷吴茱萸膏(醋调),每日换药。

疗效:贴敷后4小时疼痛缓解,3天后痊愈。

机制:吴茱萸膏引火下行,昆仑调节足太阳经气,风池疏解表热,避免药物对胎儿影响。

4. 牙过敏(气血不足型)

患者:35岁教师,冷热刺激敏感3月,伴面色苍白、乏力,舌淡苔白。

取穴:昆仑(双)、足三里(双)、颊车(双)。

操作:昆仑温针灸(艾炷直径0.5cm),足三里补法,颊车平补平泻,每周3次。

疗效:2周后冷热耐受恢复,4周后咬硬物无痛感。

解析:昆仑温通经脉,足三里补益气血,颊车局部解痉,形成“温补-通络-解痉”协同效应。

三、分型论治与配穴规律

1、胃火炽盛:牙龈红肿、口臭便秘 → 昆仑+内庭+合谷,强刺激泻法。

2、肾阴亏虚:隐痛夜甚、腰膝酸软 → 昆仑+太溪+照海,艾灸温补。

3、风热上攻:遇热加重、舌红苔黄 → 昆仑+风池+合谷,浅刺透穴。

4、气血不足:隐痛遇劳即发 → 昆仑+足三里+三阴交,补法加灸。

四、作用机制与现代研究

1、神经调节:针刺昆仑可降低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放电频率(动物实验显示抑制率可达40%)。

2、抗炎作用:昆仑穴区注射黄体酮可显着降低血清IL-6水平(牙周炎模型研究)。

3、血流动力学:艾灸昆仑能增加牙周组织血流量(激光多普勒显示血流速提升25%)。

五、注意事项与禁忌

1、孕妇慎用:昆仑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妊娠期牙痛改用合谷、太冲。

2、操作禁忌:牙髓化脓时需配合根管治疗,不可仅依赖针灸。

3、鉴别诊断:需排除牙本质过敏、三叉神经痛等非牙源性疼痛。

六、经典医案启示

1、《循经考穴编》验案:一老翁牙痛伴足跟冷痛,针昆仑、太溪后,牙痛止而足温,印证“足太阳主筋所生病”理论。

2、现代拓展:一牙髓炎患者经昆仑穴超声波治疗(频率1mhz,强度0.3w\/cm2),配合丁香油安抚,3次后疼痛消失,提示物理疗法增效可能。

七、结语

昆仑穴治疗牙痛,体现了中医“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核心思想。从胃火到虚火,从实痛到过敏,一穴贯穿多种证型。临床需灵活结合放血、艾灸、贴敷等疗法,方能发挥其“引火归元、通络止痛”的独特优势。正如《标幽赋》所言:“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闭塞”,昆仑与照海相伍,更添利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