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冀北,安平县。

时近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柏油路都泛着一股热气。

县城东郊的批发市场里,经销商刘卫国,人称老刘,正光着膀子,拿着一把破蒲扇,有气无力地扇着风。

他面前的仓库里,码放着一箱箱各种品牌的饮料,但最显眼的位置,永远留给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那标志性的红色与蓝色。

“刘哥,又有人找。”一个小工从外面跑进来,满头是汗。

老刘眼皮都没抬一下,懒洋洋地问:“哪个厂的?”

“说是沪市来的,叫什么……华夏味道。”

老刘“嗤”的一声笑了,蒲扇摇得更慢了。

“告诉他,我这庙小,供不起大佛。让他去别家吧。”

又是这种。

每年夏天,总有那么几拨人,揣着几页不知道从哪复印来的宣传单,嘴里喊着“支持国货,打倒洋品牌”的口号,想让他进货。

前年是“天府可乐”,去年是“幸福可乐”。

结果呢?

老刘往仓库角落里瞥了一眼,那里还堆着几箱落满灰尘,包装都褪了色的“幸福可乐”,现在白送都没人要,占地方都嫌烦。

他做了十年饮料批发,早就看透了。在这小县城,乃至下面的乡镇,老百姓认的就是那两个“洋玩意儿”。

你跟他们谈情怀?没用。

人家办喜事,桌上摆一排可口可乐,那叫有面子。你摆一排国产可乐,人家觉得你主人家小气。

“刘哥,他说……他不是来让您进货的。”小工挠挠头,有点不确定地复述着。

“不进货?”老刘这才睁开眼,坐直了身子,“那他来干嘛?找我唠嗑?”

话音刚落,一个穿着白色短袖衬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他脸上带着笑,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但眼神很稳。

“刘老板,您好,我叫孙建,华夏味道的业务代表。”

老刘上下打量了他一眼,没吱声,端起桌上一个豁了口的搪瓷缸子,喝了一大口凉白茶。

孙建也不在意,自顾自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装帧精美的册子,放在老刘面前的破桌子上。

“刘老板,我们不是来让您进货的。我们是来邀请您,加入我们的‘乡镇之星’合作计划。”

“乡镇之星?”老刘乐了,“嘛玩意儿?还给我发奖状啊?”

“比奖状实在。”孙建说。

他翻开册子的第一页。

上面是一张照片,一辆崭新的,红色涂装的电动三轮车,车厢上印着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非常可乐”。

“只要您成为我们的‘乡镇之星’,这辆车,公司免费送给您,专门用于给下面的村镇小卖部送货。”

老刘扇扇子的手停住了。

他现在送货用的,是一辆蹬起来链条咔咔响的破“二八大杠”,后面焊了个大铁筐。每天跑几个村下来,两条腿跟灌了铅一样。

一辆电动的?免费送?

他心里嘀咕,这手笔不小啊。

“然后呢?”他不动声色地问。

孙建翻到第二页。

“我们知道,刘老板您在安平县深耕多年,下面的村镇渠道非常扎实。但这个仓库……是不是有点跟不上您的生意发展了?”

老刘的老脸一红。

这破仓库一下雨就漏水,夏天闷得像蒸笼,他早就想翻新了,可手头资金一直紧张。

“我们华夏味道,可以为您提供一笔五万元的免息贷款,专门用于仓库的翻新和扩建。”

“免息?”老刘的声音有点变调了。

在这个年代,别说免息,就是能从银行贷出款来,都得烧高香。这华夏味道,是开银行的吗?

“对,免息。一年内还清本金就行。”孙建点头。

老刘感觉自己的心跳有点快。

他咽了口唾沫,指着册子:“还有吗?”

“有。”

孙建翻到第三页,上面是各种小卖部、小饭馆的门头照片。

“我们公司会出钱,为您下面所有合作的村镇零售点,统一制作新的招牌。就像这样。”

他指着一张效果图,红底白字,上面写着“华夏味道特约零售点”,下面还有一行小字“老板推荐:非常可乐”。

“您手下有多少个村镇零售点?”孙建问。

“……大大小小,差不多一百二十个。”老刘下意识地回答。

“一百二十块招牌,加上安装费,这笔钱,也由我们公司承担。”孙建的语气平静,却像一颗重磅炸弹。

老刘彻底坐不住了。

他站起来,在仓库里来回踱步,光着的脚板踩在水泥地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

送电动车,给免息贷款,还免费给下面一百多家小卖部换招牌?

这他娘的是什么神仙操作?

他猛地停住脚步,死死盯着孙建:“你们图什么?”

他不信天上有掉馅饼的好事。这帮人投入这么大,肯定有更大的图谋。

“刘老板,您是聪明人。”孙建终于露出了笑容,“我们的要求只有一个。”

“在您的渠道里,主推我们的‘非常可乐’。”

“就这?”

“就这。”

老刘看着孙建年轻而自信的脸,心里翻江倒海。

这帮人……玩真的?

他不是没见过厂家给支持的,可口可乐也搞,但那都是什么?多进几箱货,送你一把遮阳伞,或者几个印着logo的玻璃杯。

跟眼前这个“乡镇之星”计划比起来,简直就是毛毛雨。

“你们的可乐……什么价?”老刘问出了最核心的问题。

“出厂价比可口可乐,低两毛。我们给您的批发价,比可口可乐,低三毛。我们建议您给零售点的价格,比可口可乐,低四毛。”

孙建的语速很快,像在报菜名。

“最终,我们建议的零售价,一瓶比可口可乐,便宜五毛钱。”

五毛钱!

老刘的眼睛瞬间瞪圆了。

在沪市京城,五毛钱不够看。可在这县城,在下面的村里,五毛钱能买两个白面馒头!

对于那些每天挣辛苦钱的乡亲们来说,五毛钱,就是决定性的差距!

“刘老板,”孙建看出了他的意动,加了最后一把火,“我们老板说了,可口可乐是美国人的,但‘非常可乐’,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我们不跟它在一二线大城市硬碰硬,我们就扎根在最广大的农村和乡镇。”

“我们不只是卖饮料,我们是想和千千万万个像您一样的经销商,一起做一番事业。”

中国人自己的可乐……

这句话,像电流一样击中了老刘。

他想起了那几箱蒙尘的“幸福可乐”,想起了过去那些失败的国产品牌。

或许……这一次,真的不一样了?

“好!”老刘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搪瓷缸子嗡嗡响,“我干了!”

……

一个月后。

安平县下辖的马家村,村东头老王家娶媳妇,摆了二十桌流水席。

宴席上,最显眼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一排排红色的易拉罐。

“诶,老王,今儿个阔气啊,上可乐了!”

“那可不!”满面红光的老王得意地拿起一罐,“尝尝这个,‘非常可乐’!新出的,咱中国人自个儿产的!”

“比那个美国的可乐便宜五毛钱一罐呢!味道还冲,喝着得劲儿!喜庆!”

另一边,田埂上。

两个刚干完农活的汉子,浑身是汗,一人拿着一瓶冰镇的“非常可乐”,“咕咚咕咚”灌下去。

“嗝儿——”

其中一个打了个长长的饱嗝,满脸舒爽。

“他娘的,还是这个带劲!比那个洋可乐气儿足!”

同样的场景,在安平县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小卖部,每一场红白喜事上,不断上演。

月底,老刘的仓库里。

他和几个小工围着账本,整个仓库鸦雀无声,只听得到他粗重的呼吸声。

账本上,一个惊人的数字,让老刘的手指都在发抖。

这个月,“非常可乐”的出货量,是他过去三个月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销量的总和!

而利润……足足翻了两倍!

“刘……刘哥,我们是不是……算错了?”一个小工结结巴巴地问,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刘猛地抬起头,一把抢过旁边桌上的电话,因为太过激动,拨号的手指都在打滑。

电话接通了。

“喂!是孙经理吗?我是老刘!安平县的老刘!”

他的声音因为极度的亢奋而变得尖利,甚至带着一丝敬畏。

“快!再给我发货!!”

“不!二十车不够!根本不够卖!我要五十车!!”

“孙经理,你听我说!这哪是可乐啊!这他娘的是印钞机!!”

挂掉电话,老刘瘫坐在椅子上,看着仓库门口那辆崭新的红色电动三轮车,阳光下,“非常可乐”四个大字闪闪发光。

他知道,一个属于他的,也属于这个小县城的新时代,来了。

而他不知道的是,同样的故事,正在全国上千个县城、数万个乡镇同时上演。

一张由无数个“老刘”和无数辆红色三轮车组成的,深入中国市场最底层毛细血管的红色网络,正在两大国际巨头毫无察觉的视野盲区里,疯狂地扩张,悄无声息地,蚕食着它们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