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班前会上,林晓梦站在团队面前,目光从容地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她的声音平稳而清晰,不再有初任班长时的生涩和紧张。
“今天早高峰预计客流较大,请各岗位按照优化后的流程操作。”她布置工作时,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却又不会让人感到压迫,“李哥负责统筹协调,张姐重点盯防2号口,那里最近容易形成瓶颈。”
这样的分工在几个月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的李哥绝不会甘心接受她的调配,张姐也可能对重点安排颇有微词。但现在,所有人都专注地记录着自己的任务,连最细小的调整都没有引发任何异议。
会议结束后,林晓梦特意留下小林:“你最近英语进步很快,今天如果有外籍乘客,由你主要负责沟通。”
小林的脸上立刻绽放出光彩:“谢谢晓梦姐信任!”
这个细微的安排被李哥看在眼里,会后他私下对林晓梦说:“你现在很懂得激励新人。”
林晓梦微笑回应:“是小林自己努力,我只不过给了她展示的机会。”
早高峰如期而至,人流如潮水般涌来。林晓梦站在3号安检口的指挥位置,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交响乐指挥,精准地协调着各个岗位的工作。
“张姐,请调整1号机的角度,加快通行速度。”
“小王,去协助老人通过无障碍通道。”
“李哥,b口需要增援,请带两个人过去。”
她的指令简洁明确,团队成员执行起来也毫不拖泥带水。整个安检区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在繁忙中保持着高效的运转。
然而,考验总是不期而至。上午十点,2号安检机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随即停止了运转。
“晓梦,2号机死机了!”张姐焦急地汇报。
按照以往的做法,林晓梦会立即亲自处理。但今天,她只是冷静地询问:“李哥,您觉得该怎么处理?”
李哥显然没料到会被征询意见,愣了一下后迅速回答:“启用备用通道,分流到1号和3号口。我马上联系维修班。”
“就按您说的办。”林晓梦点头同意,随即转向其他同事,“小王,你负责引导分流;小林,协助维持秩序。”
这个决定让李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后是受到重用的欣慰。他立即行动起来,指挥若定,很快化解了设备故障带来的混乱。
午休时,林晓梦特意找到李哥:“今天多亏您经验丰富,否则2号机故障肯定会造成大面积拥堵。”
李哥摆摆手,但脸上带着藏不住的笑意:“这都是分内的事。不过晓梦,你现在很懂得用人了。”
“是您教得好。”林晓梦真诚地说。
下午,一场小小的风波再次考验着林晓梦的管理智慧。小王和小李因为工作安排产生了争执,两人在休息室里互不相让。
“为什么总是我负责晚班?”
“你上次不是还说喜欢晚班清静吗?”
“那也不能总是我啊!”
林晓梦闻声走来,没有立即批评任何一方,而是耐心听取了两人的诉求。
“我理解你们的感受。”她平静地说,“这样吧,我们重新排班,考虑每个人的偏好和实际情况。但前提是必须保证每个班次都有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带队。”
这个既考虑个人需求又坚持原则的解决方案,让两人都心服口服。更妙的是,林晓梦趁机建立了更加科学的排班制度,将员工的个人意愿与工作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
事后,张姐感慨道:“晓梦,你现在处理问题越来越老练了。既坚持了原则,又照顾了大家的感受。”
林晓梦笑着回应:“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傍晚,陈默来地铁站进行项目调研,正好目睹了林晓梦处理一起乘客投诉的全过程。一位乘客因为携带超大行李被拦下,情绪激动地指责安检员故意刁难。
林晓梦没有直接反驳乘客,而是耐心倾听,然后温和而坚定地解释:“先生,我们理解您携带大件行李的不便,但这个规定是为了所有乘客的安全着想。我们可以为您提供便民服务,帮您联系货运渠道。”
她既坚持了原则,又提供了替代方案,最终成功化解了矛盾。
“你的管理技巧越来越纯熟了。”事后,陈默赞赏地说,“懂得在坚持中保留弹性,在规则中体现人情。”
林晓梦若有所思:“管理就像走钢丝,要在各种矛盾中寻找平衡点。太刚易折,太柔则靡。”
陈默惊讶地看着她:“这个比喻很精妙。看来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哲学。”
当晚的班后会上,林晓梦宣布了一个决定:“从下周开始,我们将实行值周班长制度,每位老员工轮流担任一周的副班长,参与班组管理。”
这个决定立刻引发了热烈讨论。
“让我们也当班长?”小王又惊又喜。
“这能行吗?”张姐有些怀疑。
李哥却第一个表示支持:“这个想法很好,可以培养大家的全局观念和管理能力。”
林晓梦解释道:“管理不是某个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通过轮值,大家能更好地理解管理工作,也能为我们班组培养更多后备力量。”
这个举措充分展现了她的管理智慧——既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又为团队培养了人才,还减轻了自己的工作压力。
回到家,林晓梦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一天的感悟:
“管理不是控制,而是引导。
知人善任,要用其所长,容其所短。
恩威并施,威在原则,恩在理解。
最好的管理,是让每个人都能成长。”
写完这些,她轻轻抚摸着窗台上的小木雕麻雀。在灯光下,那只小麻雀仿佛在诉说着那位老工匠的匠心——不急不躁,一刀一刀地打磨,最终成就完美的作品。
管理团队何尝不是如此?需要耐心,需要技巧,更需要对这个团队每个成员特性的理解和尊重。
手机响起,是工作群里大家的留言。小王发来了对值周班长制度的建议,小李分享了新的排班想法,连张姐都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团队的氛围前所未有的活跃。
林晓梦看着这些留言,嘴角泛起欣慰的笑容。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管理节奏——不疾不徐,不刚不柔,在坚持原则与懂得变通之间游刃有余。
明天的太阳升起时,她又将站在那个熟悉的岗位上,继续她的管理实践。但如今的她,已经不再迷茫,不再忐忑,因为她知道,管理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在挫折中不断成长。
而这,就是她选择的人生道路,平凡,却充满挑战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