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星光撞满怀:我的学霸男友有点甜 > 第152章 项目收尾:他的收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2章 项目收尾:他的收获

北京会议中心的晨光透过百叶窗,在陆知衍面前的报告纸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他指尖捏着一支苏晚星送的钢笔,笔尖悬在 “小农户适配模型方案总结” 标题下,桌角摊着三样东西:苏晚星整理的 “乡村素材笔记”、清河镇刘大叔手写的产量确认单、还有那枚绣着 “星衍” 的麦秆书签 —— 是离别时苏晚星熬夜编的,此刻夹在报告扉页,像一枚小小的守护符。

“陆顾问,张教授让您去会议室核对最终评审材料。” 工作人员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陆知衍起身时,特意把苏晚星的素材笔记塞进公文包 —— 昨天他发现报告里 “沙质土壤适配” 章节缺了农户视角的细节,正好可以用笔记里 “刘大叔说‘模型浇水建议比老经验省水三成’” 的原话补充,让冰冷的数据多些乡村烟火气。

会议室里,张教授正对着电脑梳理评审要点,看到陆知衍进来,指着屏幕上的方案说:“你的‘动态适配算法’很有创新性,但评审专家可能会关注‘数据真实性’,毕竟小农户调研样本容易有偏差。” 话音刚落,会议室门被推开,王总监带着老赵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皱巴巴的 “质疑材料”,脸上挂着刻意的笑容:“陆顾问,我看了你的方案,有几个数据想跟你核实下 —— 清河镇那户小麦亩产提升 12%,会不会是偶然现象?”

陆知衍心里早有准备,从公文包里拿出两样东西:一是清河镇农业站盖章的土壤检测报告,二是刘大叔拍的 “模型预警浇水” 视频。“王总监可以看看,” 他把材料递过去,语气平静,“这是连续 45 天的土壤湿度监测数据,每天两次采样,还有刘大叔按模型建议浇水的记录,旁边地块没按模型种植的小麦,亩产确实低了 11%,不是偶然。”

老赵凑过来想挑毛病,却在视频里看到熟悉的麦秆传感器套 —— 是李婶编的样式,他之前在绿源农场见过,一时语塞。张教授接过材料翻了翻,点头认可:“这些原始记录很完整,还有农户的真实反馈,比单纯的实验室数据更有说服力。” 王总监脸色微沉,却没再反驳,只是撂下句 “希望评审时也能这么顺利”,就带着老赵悻悻离开。

陆知衍送张教授出门时,顾言泽发来微信:“查到王总监昨天联系了清河镇的临时采样员,想让他改口说‘数据有误差’,还好采样员跟刘大叔关系好,没答应,还把聊天记录发给我了。” 陆知衍心里一紧,回复 “谢谢,我会把采样员的证言也加进补充材料”,又想起苏晚星,赶紧给她发了条消息:“王总监刚才来质疑数据,已经应对过去了,你那边要是有人问起清河镇的情况,别透露太多细节。”

苏晚星收到消息时,正在老家书桌前整理小说附录。出版社周姐早上发来消息,说想把 “模型应用案例” 做成彩色插页,需要配些真实的农田照片。她翻出手机里李婶昨天发的绿源农场照片 —— 麦穗饱满,传感器套着麦秆套立在田埂上,背景里还有张叔在查看平板的身影。她赶紧把照片发给陆知衍,附言 “这张能加进你的报告吗?既体现模型效果,又有乡村细节,周姐说小说插页也想用类似的”。

没过多久,陆知衍回复了视频请求。屏幕里,他坐在会议室的临时办公区,面前摊着苏晚星的素材笔记,正指着 “老磨坊磨面记录” 那页:“张教授刚才看到这段,说‘科技方案里加这些人文细节,能让评审专家更有共鸣’,我打算把李婶的照片打印出来,贴在报告里对应的章节,就像你写小说时配插图一样。”

苏晚星笑着把小说附录的初稿凑到镜头前:“你看,我把清河镇的案例改成了‘小林帮刘大叔调整浇水频率’,还加了‘麦秆套防晒’的细节,周姐说读者肯定喜欢这种真实的小故事。” 她顿了顿,想起匿名消息,又叮嘱:“刚才收到条陌生短信,说‘有人会联系出版社质疑案例真实性’,你觉得是王总监干的吗?”

陆知衍的脸色严肃起来:“很有可能,你跟周姐说一声,要是有人问起小说案例,就说‘数据来自公开的项目报告’,别透露未公开的细节。” 他拿起桌上的麦秆书签,对着镜头晃了晃,“你编的这个还在,每天看报告累了,就摸一摸,像你在身边提醒我一样。”

下午,评审会正式开始。陆知衍上台汇报时,特意把苏晚星提供的照片投在大屏幕上:“这是绿源农场的小麦,用模型种植后,不仅亩产提升,农户还自发用麦秆编了传感器套,既保护设备,又传承了老手艺。” 台下的评审专家纷纷点头,有位研究乡村振兴的老教授还提问:“这种‘科技 + 人文’的模式,能不能在其他地区复制?”

陆知衍从容回答:“我们已经整理了不同土壤类型的适配模板,比如清河镇的沙质土、绿源农场的壤土,都有对应的参数调整方案,还附了农户操作手册,上面有像‘浇水看麦穗弯腰程度’这样的通俗口诀,方便复制推广。” 汇报结束后,评审组当场宣布:“方案通过评审,推荐发表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还将纳入乡村振兴技术推广目录。”

陆知衍走出评审厅,第一时间给苏晚星打视频电话,声音里难掩兴奋:“通过了!还能发表期刊,张教授说这对后续推广模型很有帮助!” 屏幕里,苏晚星举着刚打印好的小说附录,眼睛亮晶晶的:“太好了!周姐刚才说,等你的期刊发表,小说可以跟期刊做联动宣传,让更多人知道‘科技助农’的故事。”

两人聊得正开心,陆知衍的手机突然震动,是条陌生号码的短信:“王总监联系了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想让他在小说校对时‘质疑案例数据准确性’,可能会影响出版进度,提前准备。” 他心里一沉,把短信截图发给苏晚星,轻声说:“看来他还没放弃,你跟周姐沟通时多留个心眼,有情况随时跟我说。”

苏晚星点头,却没露出慌乱的样子,反而拿起桌上的 “乡村素材笔记”:“别担心,我这里有刘大叔、李婶他们的手写证言,还有你发的原始数据,就算有人质疑,我们也能证明案例是真的。” 她顿了顿,对着镜头笑了笑,“而且,我们还有彼此呢,不管他耍什么花样,我们一起应对。”

傍晚,陆知衍去农业科技协会提交期刊发表材料,工作人员告诉他:“你的方案里‘农户参与式设计’的部分很新颖,很多专家都想跟你合作后续的研究。” 他走出协会大楼时,夕阳正落在远处的写字楼顶,像给城市镀了层金边。他拿出手机,翻出苏晚星早上发的绿源农场照片,想起她写的 “星光落在麦田上,也落在心里”,突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回到酒店,陆知衍把评审通过的通知打印出来,和苏晚星的素材笔记、麦秆书签放在一起,拍了张照片发给她:“这些都是我们一起努力的成果,等项目彻底结束,我就去找你,我们一起去绿源农场,把期刊和小说送给李婶他们当礼物。”

苏晚星回复时,已经是老家的晚上。她刚跟周姐通完电话,确认会加强小说案例的数据审核,避免被王总监钻空子。她给陆知衍发了段语音,背景里能听到窗外的虫鸣:“我把你期刊发表的消息告诉奶奶了,她让我跟你说‘好好工作,注意身体,等你回来给你做糖醋排骨’。对了,我今天在小说里加了段‘小林收到期刊样刊,跟农户一起庆祝’的情节,就当提前预祝我们的成果被更多人看见。”

陆知衍听着语音,靠在酒店的椅背上,手里摩挲着那枚麦秆书签。异地的日子里,他们像两棵并肩生长的麦子,虽然隔着千里,却总能通过这些细碎的牵挂,给彼此力量。他打开电脑,开始整理项目收尾的最后一批材料,打算明天提交后,就申请提前结束驻会,尽快回到苏晚星身边。

而此时的北京某咖啡馆里,王总监正对着电脑屏幕,跟出版社的那位资深编辑通话:“只要你能找出小说案例里的‘数据漏洞’,哪怕是很小的误差,我就能质疑陆知衍项目的真实性,到时候期刊发表说不定能暂缓……” 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满是算计的神色。

夜色渐深,陆知衍收到顾言泽的最后一条消息:“王总监好像在找之前拒绝跟你合作的农业公司,可能想联合起来质疑你的模型适用性,你明天提交材料时多注意。” 他看着消息,关掉电脑屏幕,目光落在桌上的麦秆书签上。他知道,项目收尾的收获背后,还有新的挑战在等着他们,但只要想到苏晚星的支持,想到那些期待模型的农户,他就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明天,既是项目收尾的终点,也是新一场较量的起点 —— 王总监会如何联合外部力量发难?出版社的校对会不会真的出现波折?陆知衍和苏晚星,又将如何守护他们的成果与约定?这些疑问,像窗外的夜色一样,笼罩在即将到来的黎明前,为下一章的故事埋下了揪心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