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唐,我是李建成? > 第52章 我们要坚决贯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章 我们要坚决贯彻……

男人们立刻冲向羊圈,女人们飞快地跑回毡帐搬出大锅和最好的奶食、炒米,孩子们也兴奋地跑来跑去帮着抱柴火。

几条牧羊犬似乎也明白了这群“怪人”是尊贵的客人,不再龇牙,反而摇着尾巴在人群里穿梭。

篝火被添得更旺,巨大的铁锅架了上去,雪块被铲进锅里融化,切成大块的羊肉带着血水下锅,浓郁的肉香很快就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滚烫的、带着咸香奶味的奶茶被一碗碗地先端了上来,递到每一个冻僵的慰问队员手中。

李建成接过头人亲自捧上的一碗热奶茶,感受着碗壁传来的烫手温度,吹了吹气,美美地喝了一大口,那暖流从喉咙一直熨帖到胃里,他满足地叹了口气:

“哈……活过来了……”

他看着眼前这片因为他的到来而忙乱却又充满生机和喜悦的景象,看着牧民们脸上那发自内心的、混合着崇敬与感激的笑容,他知道,这一步,走对了。

什么皇家威仪,有时候,真不如一碗热奶茶、一口羊肉,和一句“老乡,有饭吗?”来得管用。

寒风依旧,但这片小小的毡帐群,却因为大唐慰问队的到来,瞬间充满了温暖与生机。

李建成看着眼前这一幕,长长地舒了口气,感觉这一路所有的艰辛和“掉坑”的狼狈,都在此刻得到了回报。

“老乡啊,你们部落分到了多少羊娃子啊?”

吃了一顿饱的,李建成毫无形象地往地上一坐,厚实的皮袍下摆直接垫在雪水里也毫不在意。

他甚至把半边身子懒洋洋地靠在正抱着一根羊腿骨啃得满嘴流油的程咬金身上,一边拿着根细木棍剔着牙,一边用带着点饭后慵懒的腔调跟围坐过来的头人和几个老者闲聊。

那形象,那气质……斜靠着彪形大汉,剔着牙,问着羊娃子的事儿……要不是有族人亲眼指认,谁敢信这位就是当今大唐的太子殿下呢?!

简直比他们这些老牧民还像牧民!

头人和老者们一开始还有些拘谨,但看着太子殿下这副完全不见外的架势,也渐渐放松下来。

头人连忙答道:“回殿下,托朝廷和殿下的福,我们部落这次分到了七十只母羊,十只种羊!都是上好的草原羊!开春就能下羔子了!”

“哦?七十只母羊……”

李建成眯着眼,心里快速盘算着,点了点头。

“嗯,差不多够你们这百十口人慢慢发展起来了。草场还够用吗?别到时候羊娃子多了,没地方吃草,那可不成。”

“够用!够用!”

另一个老者抢着说道,脸上满是感激的笑容,“殿下您派人来给划了草场,还教我们轮牧,哪片草场吃多久,歇多久,都有讲究!比以前我们自己乱跑强多了!”

“对对对!”

头人也接口道:“还有那煤炉子,可是个好东西!今年冬天,娃娃们都没冻着,老人也少受罪了!以前哪敢想啊!”

李建成听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又把身子往程咬金那边蹭了蹭,找了个更舒服的姿势靠着,继续问道:“那就好……工分呢?你们部落有没有人去挣工分?”

“有的呢……有的呢!”

十几个年轻些的牧民凑了过来,其中就有着差点引起误会的那个。

“挣工分换东西,还方便不?有没有人克扣你们的?”

“方便!方便得很!”

一个看起来比较机灵的年轻牧民兴奋地插话。

“去矿上干活,去修路,一天一工分,清清楚楚!拿着工分牌去王庭那边的集市,粮食、盐、布、铁器那些都能换!没人敢克扣,管事的老爷们说了,谁敢贪墨工分,殿下要砍头的!”

他说着还做了个砍头的手势。

程咬金正好啃完羊腿,把光溜溜的骨头一扔,抹了把油嘴,瓮声瓮气地帮腔:“那可不!俺老程亲自监督!哪个王八羔子敢伸手,不用殿下砍,俺先拧掉他的脑袋!”

他这话配上那凶神恶煞的模样,让牧民们又是敬畏又是安心,纷纷点头。

李建成笑着用木棍虚点了程咬金一下:“你他娘少吓唬人。”

然后又转向头人:“听到大家日子有起色,我这心里就踏实了。朝廷啊,不怕大家日子过得好,就怕大家穷!你们日子过好了,能换更多东西,朝廷才能收更多税,才有钱修更多的路,建更多的工坊,让大家有更多的工分挣,是不是这个理儿?”

他这话说得朴实无比,却又把朝廷的利益和牧民的利益紧紧绑在了一起,听得头人和老者们眼睛发亮,连连称是。

“殿下说的是!”

“是这个理儿!”

“我跟你们说,朝廷明年又要建厂了,有做吃的的,还有的用羊毛做衣服……”

李建成兴致勃勃地开始画大饼。

“殿下,我们都知道的……”

头人憨厚地笑着打断:“回来探亲的娃娃们,在工坊干活的,都跟我们说了!说得可详细了!”

旁边一个老者也补充道,眼里闪着光:

“我们还知道,明年朝廷的工厂会用更多的人,到时候,咱家的羊毛也能直接送去换工分,换粮食,再也不怕皮货商压价了!”

李建成愣了一下,随即自嘲地笑了,拍了下大腿:

“得!看来我这消息还没你们灵通!那你们都知道了,就更好了!”

他顺势又往前探了探身子,声音充满了鼓动性:“想要过上好日子,就得自己努力干!等明年砖瓦厂建起来,你们也能学着盖砖房子,那家伙,比毡帐结实多了,冬天也更暖和!”

“好的,好的呢!”

牧民们纷纷点头,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李建成清了清嗓子,试图把气氛搞得正式一点,找回点太子宣谕的感觉:

“总之!只要大家,能坚决贯彻大唐皇室领导,引领……引……引领那个……”

他卡壳了,皱着眉头努力回想房玄龄给他准备的文稿里的词儿,憋了半天,最终还是烦躁地一挥手:

“算了!这套词儿文绉绉的,我他娘的实在是整不出来,听着都他娘别扭!”

他这突如其来的“粗鄙”把大家都逗乐了,连靠着的程咬金都吭哧吭哧地笑起来。

李建成自己也笑了,然后神色一正,看着周围一双双信任的眼睛,用最朴实、最坚定、仿佛在立军令状般的语气说道:

“那就说点实际的!跟着大唐混,三天饿……呃,保你们有肉吃,有衣穿!”

他及时刹住了某个不太吉利的顺口溜,用力一拍胸脯,发出砰的一声:

“我保证!不出三年,你们都能过上好日子!要是做不到,你们就去长安,拆了我东宫的大门!”

这保证,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殿下!” 头人和牧民们激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只能一遍遍地喊着殿下,一些老人的眼眶已经湿润。

他们信!

他们相信这个毫无架子、跟他们一起坐在地上、靠着猛将、说着大白话的太子殿下!

这份承诺,比牛羊、比工分更让他们心安!

程咬金在一旁小声嘀咕:“拆东宫门?俺看谁敢……”

但看着眼前这君臣民一心、其乐融融的景象,他那张凶脸上也露出了近乎“慈祥”的笑容。

篝火噼啪,映照着每一张充满希望的脸庞。李建成知道,政策的种子已经播下,信任的根基已经筑牢。

接下来,就是和时间赛跑,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来兑现今晚这雪原篝火旁,最重的承诺。

果然,草原民族啊……你只要能收服他们,他们能立马从骁勇善战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那份在战场上用来策马冲锋、开弓射狼的豪迈精力,此刻全然化作了欢庆的火焰与节奏。

待所有人都吃饱喝足,碗碟撤下,篝火被添得更旺,几乎要舔舐到低垂的夜空。

不需要过多的组织,部落里年轻的男男女女便自发地围拢过来,形成了几个欢快的圆圈。

苍凉悠远的长调率先响起,如同掠过草尖的风,瞬间将人的思绪带往辽阔的天地。

随即,节奏明快的马头琴声加入进来,如同万马奔腾的心跳。

小伙子们穿着厚重的皮袍,脚下却踩着复杂而有力的舞步,靴子踢踏着地面,震起细碎的雪沫,动作刚健,充满了力量感,仿佛在模拟着套马、摔跤的场景。

姑娘们的舞姿则相对柔美些,她们彩色的头巾和袍角在火光中飞扬,手腕和脖颈上的饰物随着身体的摆动叮咚作响,如同雪原上跳跃的精灵。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毫无保留的、纯粹的笑容,那是在苦难中淬炼出的乐观,也是对眼前这份安宁与希望的尽情宣泄。

歌声时而高亢入云,时而低沉婉转,虽然听不懂具体的词句,但那里面蕴含的喜悦、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却足以感染每一个人。

程咬金看得兴起,嗷嗷叫着也冲进了舞圈,他哪里会跳什么草原舞,完全是凭着蛮力和高兴,胡乱地蹦跶着,动作滑稽得像头撒欢的黑熊,却意外地引得众人阵阵善意的哄笑和更热烈的喝彩。

李建成没有去跳,他依旧懒洋洋地靠在原地,背后是温暖的篝火,面前是欢歌笑语的人群。

他接过旁边一位老牧民递过来的、用木碗装着的、略微发酵略带酸味的马奶酒,小口地抿着,看着眼前这片和谐欢腾的景象。

火光在他带笑的眼中跳跃。

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不知想到了什么事,他会心一笑,将想到的事记在了脑海里。

他知道,这种“能歌善舞”,是基于安心与富足之上的。

是因为他们相信,跟着大唐,明天真的会更好,所以才愿意,也才有心情,在这冰天雪地里,燃起最旺的篝火,跳起最欢快的舞蹈。

“收服……”

他低声重复了一下这个词,随即笑着摇了摇头,将碗中略带涩口的马奶酒一饮而尽。

或许,最好的“收服”,从来不是刀剑的征服,而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你、也为他们自己的新生活,起舞。

夜还很长,歌舞正酣。

这片小小的营地,成为了雪原上最温暖、最明亮的存在。

而大唐的威望与恩德,也随着这歌声与舞步,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牧民的心中!

就在李建成于篝火旁与牧民畅谈未来、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归心的同时,另外两支由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率领的队伍,亦如同锐利的箭矢,深深楔入了草原另外两个方向的冰天雪地之中。

在西北方向,李世民所部。

他的队伍更像是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机器。

与李建成的随性亲和不同,李世民所到之处,威严与仁德并重。

他亲自检查分发给牧民的每一袋粮食、每一匹布的质量,他会召集部落头人和长者,不仅倾听他们的困难,更会与长孙无忌当场商议,给出解决草场纠纷、规划冬季牧道的具体方案。

他没有李建成那样跳脱的语言,但他沉稳的承诺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带给牧民的是另一种坚实的、足以托付未来的信任。

他踏过的雪原,留下的是秩序的轨迹,是“秦王一言,重如泰山”的信念。

在东北方向,李元吉所部。

尽管有杜如晦的悉心指导和薛仁贵的武力保障,这支队伍的行进难免有些磕绊。

李元吉本人或许还带着几分纨绔子弟的不耐与娇气,但在杜如晦的劝谏和薛仁贵沉默却坚定的执行下,慰问的物资依旧一份不少地送到了牧民手中。

杜如晦耐心地向牧民解释朝廷政策,薛仁贵则用他憨厚的笑容和偶尔露一手的高超武艺,赢得了牧民小伙子的崇拜。

李元吉或许不懂得太多的收买人心,但他皇室亲王的身份本身,就是大唐重视此地的最直接象征。

他深一脚浅一脚走过的路,或许歪斜,却同样将大唐的印记,踏入了这片土地。

三条路线,三种风格,却怀揣着同一个目标,践行着同一个理念。

他们顶风冒雪,跌倒了爬起来,迷路了再找方向。

他们带去的,不仅仅是维系生命的粮食和抵御寒冷的布匹,更是通往一种全新生活的蓝图和希望。

他们踩在雪原上的足迹,看似微不足道,很快就会被新的风雪掩盖。

但这些足迹所指向的方向,所代表的意志,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在每一个接触到他们的牧民心中点燃。

这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这些足迹,连接起来,便不再是泥泞的雪路,而是扫除了蒙昧、驱散了贫困、连接了大唐与草原血脉的——发展的康庄大道!

历史的车轮,正沿着这三行由天潢贵胄与大唐精英们踏出的雪痕,以前所未有的坚定与速度,轰然向前!

草原的命运,正在这个冬天,被彻底改写。

就在李家兄弟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为草原踩出未来、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同时,数千里之外,长安皇城太极宫中,正在进行着每年一度、极尽繁华与威仪的元正大朝会。在京的文武百官、勋贵宗亲,乃至能赶回来的致仕老臣,几乎悉数到场,冠盖云集,袍服鲜明,依序而立,陪着皇帝李渊共度新年。

往年的元正大朝会,更像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皇家典礼与内部团拜,氛围虽隆重,主旨却在于“共庆”与“和谐”,总结过去多是泛泛而谈,畅想未来也无非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套话。

皇帝赐宴,群臣领受,酒酣耳热之后,便各自回府,算是为过去一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但今年,朝会的气氛与意义,与往年截然不同。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在那一片紫绯朱绿的汉官袍服之中,赫然夹杂着三四十个面貌迥异、服饰奇特的身影。

他们肤色或深或浅,瞳色各异,衣着或锦绣华贵,或皮毛粗犷,正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番邦使臣。

他们之中,有来自西域诸国,带着驼队穿越茫茫沙海,献上美玉、宝马与歌舞的使者;

有来自东北靺鞨、室韦等部,携带着珍贵皮毛和山货,言语恭顺的头人;

有来自西南吐蕃,眼神中带着审视与敬畏的豪酋代表;

甚至还有几个来自更遥远中亚小国的使臣,在通译的协助下,极力向御座上的李渊表达着最谦卑的恳请——希望大唐皇帝陛下能垂恩,将他们的国家纳入大唐的版图,成为大唐永久的藩属或直接治下的州县!

这番“万国来朝”的盛景,这番近乎“乞求内附”的场面,是自去岁李家兄弟二人率领唐军,用那雷霆般的新式火器轰塌了突厥王帐,又在突厥圣山金山举行祭天仪式后,才逐渐出现的。

那一战,打掉的不仅仅是东突厥的脊梁,更是周边所有大小政权心中最后的侥幸。

他们亲眼目睹或听闻了唐军那种摧枯拉朽、宛若神罚的威力,也看到了大唐在草原上并非一味破坏,而是迅速建立起新的秩序,甚至连草原勇士也为之折服效命。

强大的武力令人恐惧,而武力之后展现出的秩序构建能力与文化向心力,则更令人心折。

于是,往日的桀骜不驯变成了如今的“温顺”恭谨,昔日的边界摩擦被争先恐后的遣使朝贡所取代。

他们来到长安,不仅是为了维系和平,更是为了亲眼目睹这个东方巨龙的威严,试探其风向,并努力在这片新崛起的天空下,为自己的部族或国家寻得一席安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