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换亲后,小知青被军官丈夫娇宠啦 > 第37章 政策春风里的机遇(便利店的萌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章 政策春风里的机遇(便利店的萌芽)

十月的北方已经浸了凉意,军区外围的白杨树把叶子抖得满地金黄,风卷着碎叶滚过土路时,总裹着些新鲜的烟火气 —— 那是近来冒头的 “个体户” 们带起来的。靠东头的老槐树下,卖水果的刘大爷每天天不亮就蹬着二八大杠来,后车架两边绑着半人高的竹筐,筐里的国光苹果沾着晨霜,咬一口脆甜的汁水能顺着指缝流;往西走两百米,卖零食的王婶更灵活,自行车前梁挂着个漆皮掉了大半的木匣子,里面码着水果糖、花生粘,还有裹着油纸的芝麻饼,训练结束的小战士们常围着她,掏出几分钱换块糖含着,脸上的汗还没干,笑纹先堆了起来。

陈清清是在去县城买煤油的那天,真正动了开店的心思。她早上五点就起来了,给路修源煮了玉米糊糊,又把昨天剩下的窝头热透,看着丈夫揣着两个窝头匆匆去训练场,才挎上布包往县城走。军区到县城有八里地,她走得快,一个钟头就到了,刚拐进主街就听见供销社门口的热闹 —— 以前供销社总是安安静静的,柜台后的售货员坐着织毛衣,顾客得隔着玻璃喊着要东西,可今天不一样,斜对着新搭起的 “便民小店” 门口挤着人,红漆写的招牌还没干透,水汽晕着 “日用品?零食” 几个字。

陈清清也挤过去看,小店也就一间屋大,木头货架摆得整整齐齐,最前排是肥皂、毛巾、牙膏,都是部队家属常用的;中间层码着饼干盒,印着 “动物饼干” 的铁皮盒闪着光,几个穿花衣裳的小姑娘正围着挑;最里面的架子上,信纸、信封用红绳捆着,旁边还摆着几瓶墨水。店主是个三十来岁的女人,扎着围裙,笑着给顾客递东西:“您要的雪花膏在这儿,上海产的,擦脸滋润着呢!” 有人问能不能少算点,她也不恼,还额外送了张糖纸:“下次再来啊,都是街坊。”

陈清清在店门口站了好一会儿,手指无意识地攥着布包带。她想起家属院里的事:张嫂上次想买块肥皂,跑了两趟县城才买到;李婶的儿子在炊事班,想吃点红薯干,托人从老家带,半个月才到;还有那些刚入伍的小战士,训练完想写家信,得跟文书借信纸,有时候借不着,就蹲在操场边用铅笔在烟盒纸上写。要是在部队门口开家这样的店,大家不就不用跑远路了?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像生了根似的,她连买煤油都走得急了,心里盘算着怎么跟路修源说。

傍晚路修源回来时,陈清清已经把饭做好了。小屋不大,煤炉上坐着的铁锅冒着热气,锅里炖着白菜粉条,还卧了两个鸡蛋 —— 那是她昨天去家属院养鸡场换的,平时舍不得吃,今天想让丈夫听得顺心些。路修源刚进门就脱了军帽,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滴,他接过陈清清递来的搪瓷缸,猛灌了两口凉水,才坐在小板凳上:“今天训练强度大,战士们都累坏了,有个新兵还崴了脚,我送他去卫生所的时候,听见他跟战友说想吃糖。”

陈清清把盛好的饭推到他面前,犹豫了一下,还是开了口:“修源,我今天去县城,看见供销社旁边开了家便民小店,人可多了。咱们…… 要不也在部队门口开一家?”

路修源夹菜的手顿了顿,抬眼看她:“开店?做什么买卖?”

“就卖日用品、零食,还有信纸信封。” 陈清清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劲,“你看咱们院的家属,买块肥皂都得跑八里地;战士们训练完想买点东西,连个地方都没有。咱们开店既能方便大家,还能有点收入,补贴家用多好。”

路修源却皱起了眉,放下筷子,手指在桌边敲了敲:“清清,你忘了以前的事了?前几年谁敢做买卖?那叫‘投机倒把’,要挨批的。咱们是军人家庭,我是连长,要是让人说闲话,影响多不好。” 他想起去年有个家属偷偷卖鸡蛋,被人举报了,虽然没受大处分,但在会上被点名批评,好几天抬不起头。

陈清清早料到他会担心,赶紧从布包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报纸 —— 那是她上个月从文书那借的《解放军报》,特意留着的。她把报纸展开,指着第三版的一篇报道:“你看这个,上面写着现在政策鼓励个体经营,还说部队要支持家属就业。咱们开店不是为了赚黑心钱,是为了方便军民,这跟‘投机倒把’不一样。” 她又想起白天在县城看见的场景,补充道:“今天我问了小店的店主,她说现在县里都支持个体户,办手续也简单。咱们跟部队申请,领导肯定能理解。”

路修源盯着报纸看了半天,字里行间 “支持家属创业”“服务军民” 的字眼很醒目,他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些,但还是有些犹豫:“可咱们没经验,也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我算过账了!” 陈清清眼睛亮了,掰着手指头跟他算,“咱们攒了五千块钱,那是你这几年的津贴,加上我织毛衣、做布鞋攒的钱,足够了。租个小门面,一个月撑死了几十块;进货就去县城的批发市场,肥皂、毛巾都不贵,零食就进点水果糖、饼干,都是大家爱吃的。对了,我还能卖点从知青点带来的特产 —— 红薯干、腌萝卜、辣椒酱,这些都是我自己做的,成本低,味道还好,家属和战士们肯定喜欢。”

说起知青点的特产,陈清清的语气软了些。她在陕北插队的时候,跟老乡学了做红薯干,选的都是沙地红薯,蒸熟了切成条,在太阳下晒三天,再回锅蒸一次,嚼着又甜又糯;腌萝卜是用青萝卜泡的,加了花椒、辣椒、酱油,脆生生的,配粥最好。以前她常给路修源带,战友们尝了都夸好,还有人问能不能多要些。

路修源看着妻子认真的样子,心里的顾虑渐渐散了。他知道陈清清不是冲动的人,她做什么事都想得周到,而且她说的没错,家属院和部队确实需要这样一家小店。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口鸡蛋,笑着说:“行,我明天就去后勤部门问问,看能不能租个门面。要是领导支持,咱们就干!”

陈清清一听,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赶紧给路修源夹了一筷子白菜:“快吃,菜都要凉了!明天我跟你一起去?”

“不用,我先去问问情况,有消息了再跟你说。” 路修源看着她雀跃的样子,心里也暖烘烘的 —— 自从结婚后,陈清清跟着他在部队,没享过什么福,总是省吃俭用,要是小店能开起来,她也能有点事做,不用总围着家务转。

第二天一早,路修源吃完早饭就去了后勤处。后勤处的王主任是个老军人,跟路修源很熟,听说他来是为了家属想开店的事,立马放下手里的文件:“修源,你媳妇这个想法好啊!我正愁这事呢,前几天还有家属反映,买东西太不方便了,战士们也常说训练完想买点零食,没地方去。你们开这个店,是给大家办好事,部队肯定支持!”

王主任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图纸,指着上面的一个位置:“部队门口有间闲置的门面,以前是放工具的,也就二十来平,收拾收拾就能用。租金我跟领导申请了,每个月五十块,比外面便宜一半还多,你看怎么样?”

路修源一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太好了,王主任!谢谢您!这位置正合适,靠近家属院,战士们出来也方便。”

“不用谢,都是为了大家。” 王主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让你媳妇赶紧准备,要是需要帮忙,跟后勤说一声,咱们派两个人帮忙收拾门面。”

路修源回去把消息告诉陈清清,她高兴得当天就去看了门面。那间屋子就在部队大门西侧,窗户朝东,早上能晒到太阳,虽然里面堆了些旧桌椅,但打扫干净就能用。陈清清当天就找了张嫂和李婶来帮忙 —— 张嫂是家属院里出了名的能干,擦玻璃、扫院子样样在行;李婶会木工,能帮忙修货架。

“清清,你这店开起来,我第一个来买肥皂!” 张嫂拿着抹布擦窗户,笑着说,“上次我家肥皂用完了,跑了两趟县城,脚都磨破了。”

李婶正在修旧桌子,打算改成货架,闻言也说:“我家小子说了,要是店里有红薯干,他天天来买。你以前给我的那罐,他三天就吃完了,还跟我要呢!”

陈清清听着,心里更有底了。接下来的几天,她忙得脚不沾地:每天天不亮就坐拖拉机去县城进货,批发市场里人挤人,她跟商贩砍价,选肥皂要选上海产的 “蜂花” 牌,因为家属们都说好用;水果糖要选带糖纸的,这样战士们能留着糖纸玩;饼干要选铁皮盒装的,不容易受潮。进货回来,张嫂、李婶还有其他家属都来帮忙,有的帮着卸车,有的帮着整理货物,有的帮着刷墙 —— 大家还凑钱买了桶白漆,把墙面刷得干干净净,李婶的丈夫还帮忙写了招牌,红漆写的 “军民便民店” 五个字,挂在门口特别显眼。

陈清清把知青点带来的特产装在小罐里,每个罐子上都贴了标签,是她用彩笔写的 “知青特产?红薯干”“知青特产?腌萝卜”,字虽然不算好看,但一笔一划都透着认真。她还在店里摆了张小桌子,放了几本信纸和墨水,要是有战士想写家信,能在这儿写,她还准备了热水,让大家渴了能喝一口。

开店前一天晚上,陈清清和路修源在店里整理最后一批货物。路灯的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整齐的货架上,肥皂的清香、饼干的甜香、红薯干的焦香混在一起,特别好闻。路修源看着妻子忙碌的背影,走过去帮她把最后一罐腌萝卜摆好:“累不累?明天开业,咱们早点起。”

陈清清直起腰,揉了揉肩膀,笑着说:“不累,想着明天大家来店里买东西,我就高兴。你看,咱们这店多好,既能方便大家,又能让家属们互相帮忙,多热闹。”

窗外,风卷着落叶飘过,远处传来部队的熄灯号,家属院的灯一盏盏亮着,透着温暖的光。陈清清知道,明天一早,这间小小的便民店,会装满军民的笑声,也会装满他们对好日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