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栩栩如生之拜师学道斩妖邪 > 第22章 暮色制符承旧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学制符的日子选在傍晚 —— 马婆婆说 “符借暮色承阳气”,傍晚是昼夜交替时,阳气未散,阴气初生,最适合将活气锁进符纸。林栩的 “制符台” 设在爷爷老宅子的东厢房,桌上摆着马婆婆准备的物件:陈年的黄纸(用艾草汁浸过,泛着淡绿)、朱砂(加了糯米浆,更黏活气)、狼毫笔(笔杆是桃木做的,顶端刻着极小的 “镇” 字),还有爷爷当年用的砚台,砚池里还留着半池干墨,泛着松烟的淡香。

“先学‘定魂符’,” 马婆婆拿起一张黄纸,指尖在纸上游走,“这符要画‘三勾三折’,勾是锁魂的线,折是护魂的盾,墨里得加三样东西:你的血(血亲活气)、艾草灰(阳气)、善魂的温气(比如引魂鼓里莲儿的气)。”

林栩学着马婆婆的样子,先把指尖的血滴进砚台,朱砂与糯米浆混着血化开,墨色变成淡红,泛着细碎的光。她捏着桃木笔,刚想下笔,手却抖了 —— 笔杆的桃木硌着手心,像在提醒她 “心定”,可想起之前画符总歪歪扭扭,怕又画错。

“别盯着符纸,盯着你的心,” 马婆婆按住她的手,“你想什么,符就会显什么。你想护着谁,墨就会往哪儿聚。” 林栩闭眼深吸,想起破阵时虎子发抖的手、王老三找孩子的哭腔、春桃没绣完的莲花 —— 心里突然暖了,握着笔的手也稳了。

笔尖落纸时,淡红的墨顺着指尖的力道走,第一勾像引魂鼓的鼓纹,第二勾像照邪镜的光,第三勾像碎玉的纹路;三折则像老井的水纹、磨坊的磨痕、戏台的木缝 —— 都是她亲历过的地方,墨里的光随着笔画闪,像把之前的温气都锁进了纸里。画到最后一笔 “点魂” 时,引魂鼓突然轻震,鼓皮上的红光飘出缕,落在符纸上,墨点瞬间亮了,像颗小太阳。

“成了,” 马婆婆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这符里有你的心,有善魂的温,能定住刚离体的魂,比我年轻时画的还好。” 林栩看着符纸上的光,突然发现墨痕里藏着极淡的莲花纹 —— 是莲儿的气,也是春桃嫁妆布上的花,原来制符时,那些被她记挂的善魂,都在陪着她。

接下来学的是 “驱煞符”,马婆婆让她用之前剩下的定影粉,混着桃木灰,画在红布上。“这符要‘逆笔’,” 马婆婆示范着,笔锋往反方向走,“煞气是顺的,逆笔能断它的路。你看这笔画,像不像墨斗线绕着煞气?” 林栩试着逆笔,刚开始墨总断,后来想起马婆婆说的 “气随笔走”,故意放慢速度,让墨里的阳气顺着笔锋绕,果然,红布上的符纹慢慢聚成个小圈,像之前的阳气圈,泛着淡灰的光。

画到第七张符时,天已经黑了,东厢房的灯亮着,照在桌上的符纸和爷爷的旧物上。马婆婆突然从木盒里取出个小小的铜制印鉴,印面上刻着 “林氏走阴” 四个字,边缘还缠着根红绳,是爷爷当年的 “镇符印”。

“这印给你,” 马婆婆把印鉴放在她手里,铜面温热,像是还留着爷爷的体温,“你爷爷当年说,走阴人画符,印不是用来盖的,是用来‘认魂’的 —— 盖在符上,善魂能认得出是自己人,邪祟能辨得出是克星。” 林栩把印鉴盖在刚画好的驱煞符上,印痕刚落,符纸突然飘起来,轻轻落在引魂鼓上,鼓皮的红光与符的光缠在一起,像在认亲。

“明日学走阴的‘开道’,” 马婆婆收拾着东西,灯影里她的轮廓很软,“走阴不是硬闯,是跟阴间的‘路’说话,你得学会用爷爷的旧鼓槌,敲开阴阳的缝。” 林栩摸着怀里的印鉴,又摸了摸引魂鼓,突然觉得爷爷的传承不是冷的旧物,是暖的念想 —— 马婆婆的教导,莲儿的陪伴,还有那些善魂的温气,都在这东厢房里,陪着她一点点长成能护着靠山屯的走阴人。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桌上的符纸上,光很淡,却很稳,像林栩慢慢扎实的脚步,也像她往后的路 —— 不再是慌着应对危机,而是能握着本事,定着心,护着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