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朱棣的麒麟逆子 > 第143章 林深瘴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滩头的血腥清洗并未持续太久,在绝对的火力与钢铁意志面前,任何零星的抵抗都如同冰雪般消融。然而,真正的挑战,随着明军向岛屿纵深的推进,才刚刚开始。倭寇的主力及其核心巢穴,并未设在无险可守的滩头,而是隐藏在岛屿中央、那片郁郁葱葱、仿佛亘古不变的原始密林深处。

通往主寨的道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野兽踩出的小径,蜿蜒曲折,消失在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浓绿之中。当先头部队的士兵们踏足这片丛林时,几乎所有人都下意识地皱紧了眉头,一股混合着压抑与不适的感觉瞬间笼罩下来。

这里的环境,与外面阳光明媚的海滩判若两个世界。

参天的古木枝杈交错,巨大的树冠层层叠叠,如同一个巨大的绿色穹顶,将绝大部分阳光严严实实地遮挡在外。林间光线异常昏暗,如同永恒的黄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厚重而湿润的闷热,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永不散热的蒸笼。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植物腐烂和湿土混合的特殊腥甜气息,让人胸口发闷。汗水根本来不及流淌,就直接从毛孔中蒸腾出来,浸透了里外三层衣衫,紧紧黏在皮肤上,又湿又痒,异常难受。

耳边是永无休止的、令人心烦意乱的背景音——各种不知名的虫豸在草丛中、在树叶间拼命嘶鸣,声音尖锐或低沉,汇成一片嘈杂的嗡鸣。脚下是湿滑的、覆盖着厚厚苔藓的岩石和盘根错节的树根,稍有不慎就会滑倒。腐烂的落叶堆积了不知多少年,踩上去软绵绵的,散发出更浓的腐败气味。

更要命的是,林中瘴疠之气颇重,许多身体素质稍差的士兵,很快开始感到头晕、恶心,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而最让人防不胜防的,是那些无孔不入的“飞行刺客”——成群的、如同黑雾般的蚊蚋和小咬,它们似乎完全不受驱赶的影响,疯狂地围绕着每一个人,寻找任何裸露的皮肤进行叮咬。被叮咬处立刻红肿起包,传来一阵阵钻心的奇痒,让人忍不住想去抓挠,而抓破之后,在这样污浊的环境下,极易引发感染。

“保持警惕!注意脚下和头顶!三人一组,交替掩护前进!”军官们压低声音,不断重复着命令,他们的神经同样紧绷。这片丛林,本身就是最大的敌人。

倭寇显然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他们如同鬼魅般潜伏在暗处,利用林木的掩护,不断发起防不胜防的小规模偷袭。有时,一支淬毒的箭矢会毫无征兆地从茂密的树冠中射出,悄无声息地夺走一名士兵的生命;有时,几名手持长刀的倭寇会突然从伪装极好的草丛陷阱中跃出,嚎叫着发起突袭,一击之后,无论成败,立刻借助藤蔓或熟悉的小径远遁,消失在密林深处;有时,他们甚至会利用挖掘的地穴或者中空的巨树作为藏身点,等待明军队伍通过大半时,从后方发起攻击。

明军严密的“鸳鸯阵”在这样复杂狭窄的地形中,难以完全展开其威力,战斗变成了更加残酷、更加考验单兵素质和小组配合的零散遭遇战、近身肉搏战。燧发枪的优势在于齐射,但在视线受阻、敌我混杂的丛林里,往往来不及发挥。

然而,就在这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战前那些由晟王朱高晟亲自督导准备、曾被一些习惯了旧式作战思维的老兵私下里嘀咕“太过麻烦”、“穷讲究”的物资和药品,开始展现出其无可替代的巨大价值!

几乎每一位士兵,在感受到蚊虫叮咬和环境不适的第一时间,都条件反射般地伸手摸向腰间那个毫不起眼的特制“驱虫防疫囊”。药囊由致密的粗布缝制,虽然无法完全隔绝所有蚊虫,但其中散发出的、由雄黄、艾草以及几种系统提供的特殊驱虫草药混合而成的气味,确实让围绕在身边的虫群密度明显降低,攻击性也大为减弱。士兵们严格按照训练要求,不仅将药囊佩戴在身,还会在建立临时休息点或宿营地时,仔细地将备用驱虫药粉撒在周围,形成一道有效的防护圈,同时也小心翼翼地洒在裤脚、袖口和领口等容易被钻入的地方。

那些开始出现头晕、恶心、腹泻等早期中暑或瘴气反应的士兵,立刻被同伴或小队中的卫生员提醒,服用了配发的预防瘴气的金鸡纳霜粉或治疗腹泻、退烧的各类丸剂。随军的教化使和为数不少的、经过天津卫医学院短期培训的医护兵,此刻成为了最忙碌的人之一。他们穿梭在行进缓慢的队伍中,不顾自身疲惫,反复检查着士兵们的身体状况,掀开他们的眼皮查看瞳孔,询问是否有不适,并严厉督促每一个人必须饮用自己水壶中煮沸过的凉开水,绝对禁止贪图一时痛快去饮用林间看似清澈的溪水或积水。他们反复强调:“晟王殿下早有明示,倭地多疫水,肉眼难见之虫卵病菌甚多,饮之轻则腹泻,重则致命!”

“老李头,多亏了你提醒俺撒这药粉,不然俺这脖子非得被咬成烂柿子不可!”一个年轻的新兵一边挠着脸上唯一一个没防护好被咬出的大包,一边对身旁沉稳的老兵感激地说道。他叫赵铁蛋,来自北直隶,第一次见识如此恶劣的环境。

被称为老李头的老兵,是原浙江卫所的军户,脸上带着风霜刻下的皱纹,他正警惕地用刺刀拨开前方一丛茂密的蕨类植物,闻言头也不回,压低声音道:“铁蛋,闭上嘴,留神脚下!记住喽!咱们现在能站在这儿,没被这鬼地方的毒虫瘴气放倒,靠的不是运气,是晟王殿下的恩德!是殿下未卜先知,把咱们当人看,给咱们备了这些保命的宝贝!你看看……”他悄悄指了指不远处,一名士兵正用工兵铲挑开一条从树枝上垂下的、色彩斑斓的花斑毒蛇,那蛇被挑飞后迅速消失在草丛中。“……要不是殿下准备的这些玩意,光是这林子里的毒虫瘴气,就能让咱们十成人里面躺下三成!哪还有力气跟倭寇拼命?”

赵铁蛋闻言,下意识地紧了紧手中的步枪,看向腰间药囊的眼神充满了庆幸与感激。他想起登陆前,教化使在“星火讲堂”上反复强调的“晟王殿下爱兵如子,诸般准备皆为保全我等性命”,当时听着还没太大感觉,此刻身临其境,才知字字千金!

得益于这些周详到极致的准备,尽管丛林环境恶劣到极点,倭寇的袭扰如同附骨之疽,但明军的非战斗减员被奇迹般地控制在了极低的水平。士兵们的体力与士气虽然受到严峻考验,但核心战斗力得以保存。他们以更加灵活的战斗小组为单位,依托树木和岩石,交替掩护,步步为营,沉稳而坚定地向丛林深处推进。

新式“靖海二式”燧发步枪在近距离遭遇战中,依旧展现了其可靠性。虽然齐射机会减少,但其快速的单发射击和优异的精度,往往能在倭寇暴起发难的瞬间,进行有效的反击和压制。而枪口那寒光闪闪的三棱刺刀,在肉搏战中更是成为了倭寇的噩梦,其长度和威力,在一定程度上克制了倭寇灵活刁钻的刀法。

与此同时,随军行动的工兵部队也开始在丛林中展现其价值。他们使用特制的爆破筒和工兵铲,小心翼翼地清理倭寇设置在狭窄路径上的陷阱(如竹签阵、绊索等),遇到依托天然洞穴或巨石构筑的、特别坚固的倭寇火力点时,工兵们便会评估地形,在步兵掩护下,使用威力巨大的炸药包进行定点爆破。

“轰隆——!”

一声沉闷巨响,夹杂着石块碎裂和树木折断的声音,一处卡在咽喉要道的倭寇石堡在浓烟中坍塌大半,里面的抵抗者非死即伤。这种摧枯拉朽的破障能力,让据险而守的倭寇肝胆俱裂,他们完全无法理解,明军为何能如此轻易地摧毁他们赖以生存的天然屏障。

丛林作战,艰苦卓绝,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汗水、鲜血与警惕。然而,大明新军以其精良的装备、严明的纪律、灵活的战术,尤其是战前那堪称“保姆级”的、极其到位的物资和药品准备,成功地抵消了环境带来的巨大劣势,并将倭寇依赖地形熟悉的偷袭战术效果降到了最低。

当朱高煦在后方指挥部,接到前线传回的“进展虽缓,但阵线稳固,伤亡(尤其非战斗减员)远低于预期”的战报时,他紧锁了数日的眉头,终于稍稍舒展了一些。他走到临时搭建的指挥所外,望着那片吞噬了他无数将士精力的、仿佛无边无际的墨绿色丛林,心中百感交集。

他再次深刻地体会到,四弟高晟那“算无遗策”、“着眼细微”的深远布局,才是支撑这支军队在如此恶劣环境下保持战斗力、并最终走向胜利的最大底气!这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领先,更是一种全方位的、以人为本的保障体系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