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朱棣的麒麟逆子 > 第130章 无声的惊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三天时间,在一种令人窒息的平静中度过。

对于北京城的普通百姓而言,这几日或许只是觉得米价涨得有些离谱,官府查得比往日更严了些。但对于朝堂之上的官员,对于那些被软禁在府邸的太子党核心成员,对于焦灼不安的朱瞻基和静待时局的朱高晟,这三天,漫长得如同三年。

乾清宫内,朱棣终于“病愈”临朝。

奉天殿上,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许多人都敏锐地察觉到,殿内侍卫似乎比往日多了不少,而且都是生面孔,眼神锐利,气息沉稳,显然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锐。

皇太子朱高炽因“病情未愈”,依旧未能临朝。皇太孙朱瞻基站在前列,脸色苍白,垂下的衣袖中,拳头紧握,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他知道,决定命运的时刻,或许就在今天。

晟王朱高晟站在宗室亲王的最前方,身姿挺拔,面色平静,唯有微微抿起的嘴角,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皇帝朱棣端坐龙椅之上,目光扫过下方群臣,不怒自威。他没有立刻讨论北伐之功,也没有过问日常政务,而是直接看向了杨士奇。

“杨卿。”

“老臣在。” 杨士奇出列,手持玉笏,微微躬身。

“朕前日交代你之事,可办妥了?” 朱棣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回陛下,” 杨士奇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一卷明黄色的绢帛,高高举起,“臣,奉旨拟诏,已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了那卷诏书之上。空气仿佛凝固了。朱瞻基的心跳骤然加速,几乎要跳出胸腔。

朱棣点了点头,对黄俨使了个眼色。黄俨会意,上前接过诏书,却没有立刻宣读,而是恭敬地放在御案之上。

然后,朱棣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他没有去看那卷关乎国本的诏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殿外。

“带上来。”

随着他一声令下,锦衣卫押解着数十名官员,走进了奉天殿前的广场。这些官员,无一不是此前支持太子、且在粮价风波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文官集团核心成员及其家族代表。他们个个面如死灰,魂不守舍。

朱棣站起身,走到殿门口,冰冷的目光扫过这些跪倒在地的昔日臣子。

“尔等食君之禄,担社稷之责!” 他的声音如同寒冰,带着滔天的怒意,“却结党营私,操纵粮价,企图以此挟制朝廷,动摇国本!尔等可知罪?!”

声浪滚滚,如同雷霆,震得所有官员心胆俱裂。那些被押解的官员磕头如捣蒜,连呼“陛下饶命”。

朱棣根本不理会他们的求饶,厉声道:“朕北伐在外,尔等就在后方兴风作浪!视朕的江山为何物?视天下百姓为何物?!传朕旨意,涉案官员,一律革职拿问,抄没家产,其家族核心成员,流放戍边,遇赦不赦!”

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清洗,就在这奉天殿前,以最公开、最残酷的方式展开了。锦衣卫如同虎狼,将那些面无人色的官员拖了下去。求饶声、哭泣声渐渐远去,只留下殿内百官死一般的寂静和无尽的恐惧。

朱瞻基浑身冰冷,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清洗,更是皇祖父对他和父亲势力最彻底的打击。他试图发动的“逼宫”,在皇祖父绝对的力量和先见之明面前,成了一个可笑又可怜的笑话。

处理完清洗之事,朱棣重新坐回龙椅,目光再次落在那卷明黄的诏书上。

所有人的心,又提了起来。风暴的核心,终于要揭晓了吗?

然而,朱棣的手在诏书上停留了片刻,却最终没有拿起。他的目光扫过朱高晟,看到儿子眼中一闪而过的紧张与期待,也扫过下方噤若寒蝉的百官。

他缓缓开口,说出的却是另一番话:“太子高炽,秉性仁厚,监国多年,亦算勤勉。然体弱多病,需静心调养。即日起,一应政务,暂由朕亲自处置。望其安心休养,早日康复。”

他没有提改立太子之事!

朱高晟的眼中闪过一丝极致的错愕,但随即,那错愕便化为了深深的沉思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了然。他明白了,父皇用最酷烈的手段清洗了反对力量,展示了改立太子的决心和能力,却在最后关头,保留了诏书。这是给他的警告,也是给他的缓冲期,更是……或许是对病中兄长最后的一丝温情,或者说,是对母亲遗愿最大程度的尊重。

朱棣的目光与朱高晟在空中短暂交汇,一切尽在不言中。

“退朝!”

皇帝起身,毫不留恋地离开了宝座。那卷未曾宣读的诏书,依旧静静地躺在御案之上,像一个无声的誓言,也像一柄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利剑。

朱瞻基虚脱般地几乎站立不稳,他输了,输得一败涂地。而朱高晟,则深深看了一眼那卷诏书,又望了一眼父皇离去的方向,默默转身。他知道,太子的名分虽未即刻降临,但通往那座宝座的道路,已经被父皇用最霸道的方式,为他铺平了。剩下的,需要他自己去走,而且,必须走得漂亮。

一场足以震动史册的政变,消弭于无形。一场关乎国本的更迭,以这样一种雷霆开始、却又暧昧结束的方式,暂告段落。只有坤宁宫暖阁内,徐皇后的画像,依旧带着温婉而似乎洞悉一切的笑容,静静地凝视着这紫禁城内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