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焱基地,一号战术简报室。
与战前那种压抑的紧张感不同,此刻室内弥漫的是一种混合着硝烟余烬、汗水和淡淡兴奋的复杂气息。参与“黑风岭”剿匪任务的队员们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装备整理和个人清洁,但眉宇间那份历经血火淬炼的凌厉尚未完全褪去。他们整齐端坐,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讲台。
讲台上,秦晋川依旧站得笔直,冷峻的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而他身旁,站着的是姜青白。她已换上了干净的常服,肩上的上尉军衔熠熠生辉,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清澈而沉静。
这是行动结束后的正式复盘会议。不仅全体参与队员在场,基地其他未参与此次行动的几个中队主官,以及部分机关部门的负责人,也都列席旁听。显然,这场运用了新战术并取得惊人战果的行动,引起了整个龙焱的高度关注。
复盘由秦晋川主持。他首先宏观概述了行动过程、战果和代价——击毙顽抗匪徒十一人,俘虏四人(包括头目),缴获大批毒品和武器装备,而我方,零伤亡。
“零伤亡”三个字被他用沉稳的语调念出时,台下响起了一片细微的抽气声和抑制不住的低声交谈。在边境丛林那种复杂环境下,对抗如此凶悍且熟悉地形的武装毒贩,达成零伤亡,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战绩。
“下面,”秦晋川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提高了一些,“由此次行动的战术顾问,新战术研究小组副组长姜青白同志,对本次行动中,‘立体渗透侦察体系’的实战应用情况及效果,进行详细汇报和分析。”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姜青白身上。有好奇,有探究,有期待,也有少数资深军官眼中残留的一丝审慎。
姜青白深吸一口气,走到投影幕布前。她没有怯场,经历过生死战场和异国赛场的她,早已淬炼出强大的心理素质。她打开自己精心准备的ppt,上面没有繁复的文字,更多的是简洁的图表、行动路线动态演示以及关键节点的数据对比。
“各位首长,同志们,”她的声音清晰平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简报室,“下面我就新体系在本次‘黑风岭’行动中的实际应用,做如下汇报……”
她没有居功,而是以一种极其客观、甚至近乎严苛的态度,开始剖析整个行动。
她展示了行动前根据传统情报勾勒出的敌方态势图,与行动后实际清理出的敌方布防图进行对比。传统情报只能给出大致方位,而实际布防却包含了大量隐蔽的暗哨、诡雷区和巡逻间隙,细节相差巨大。
“正是这种信息差,构成了以往类似行动的主要风险和伤亡来源。”姜青白一针见血地指出。
接着,她开始结合前线队员头盔摄像头的实时画面回放,以及她当时在前指接收到的环境感应数据流,逐一还原作战过程。
当她播放到突击组即将踏入雷区前,她发出预警的那段通讯录音和同步的数据波形图时,台下变得鸦雀无声。画面里,队员小心翼翼探测后发现的那些伪装巧妙的诡雷,让所有人心头都是一紧。若非那声及时的警告,后果不堪设想。
她又展示了如何通过声音频谱分析判断敌兵力聚集,如何通过生物活动异常推测巡逻路径,如何利用新型低功耗节点构建的临时通讯网络,在复杂环境下保持了指令的畅通和情报的实时传递。
每一个案例,她都配有清晰的数据支撑和逻辑严密的推理过程。她没有神化自己的“直觉”,而是将一切归结于“体系”的力量——是多种侦察手段的融合、是对环境数据的深度挖掘、是高效的信息处理和无缝的指令传递,共同构成了对战场态势的压倒性优势。
“……综上所述,”姜青白进行总结,“此次实战检验表明,‘立体渗透侦察体系’在复杂山地丛林环境下,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侦察手段的盲区,实现对战场环境的‘透明化’感知。其价值并非在于某一项技术的突破,而在于构建了一个多层次、抗干扰、高时效的情报获取与指挥控制网络。它让我们的战士在行动中,能够‘看得更远,听得更清,行动更准’,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作战效能。”
她微微鞠躬:“我的汇报完毕。”
简报室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随即,不知道是谁先带头,掌声如同初起的潮水般响起,迅速蔓延开来,最终变得热烈而持久。这掌声,不仅仅是送给这次辉煌的胜利,更是送给这套令人耳目一新、并且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战术体系,送给这位在幕后运筹帷幄、居功至伟的年轻副组长。
“山鹰”站了起来,这个糙汉子脸上带着激动:“我代表突击组全体队员,感谢姜副组长!要不是你,我们几个今天能不能全须全尾地坐在这里都难说!你那套东西,神了!”
其他参与行动的队员也纷纷附和,言辞恳切,眼神中充满了敬佩。那些之前对新战术将信将疑的老兵们,此刻也彻底服气了。战场上,能带你打胜仗、能保你活下来的本事,就是最硬通的道理。
几位列席的中队长交头接耳,眼中放光,显然已经在思考如何将这套体系引入自己的队伍。
一位负责训练的老参谋感慨道:“后生可畏啊!姜副组长这不仅是有勇,更有谋!这套体系要是能推广开来,咱们龙焱的整体战力,能再上一个台阶!”
秦晋川看着台下热烈的反响,看着站在讲台旁沉静自若的姜青白,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情绪。他知道她一定会成功,但没想到效果如此震撼。
他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姜青白同志的汇报很精彩,也很客观。”他的声音沉稳,带着最终的定论意味,“此次行动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前线队员的英勇奋战,但姜青白同志及其领导的新战术研究小组,所提供的战术支撑和情报保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充分证明了总部和我们基地,大力推动战术创新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他目光转向姜青白,语气郑重:“姜青白同志,你用实战成绩,证明了你的价值,也证明了新战术体系的巨大潜力。基地党委决定,对你在本次行动中的卓越贡献,记个人二等功一次!新战术研究小组,记集体三等功一次!”
更大的掌声响起。
姜青白立正,敬礼。心中虽有波澜,但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责任感。她知道,这份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复盘会议结束,人群逐渐散去。但姜青白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些投向她的目光,已经与以往截然不同。
以前,人们看她,是看一个实力超群、屡立战功的尖兵,一个需要呵护的“团宠”,或许还带着一些对其晋升速度的微妙审视。
而现在,那些目光里,多了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对她作为优秀战术指挥员和前沿军事理论探索者的尊重。她不再仅仅是秦晋川麾下的一把利刃,更是龙焱这把尖刀上,最为耀眼的、指引方向的锋镝!
她的地位,凭借此战,凭借这实打实的、无可辩驳的战术价值,真正在龙焱这支强者云集的队伍里,奠定了无可撼动的、更高层次的基石。
前路漫漫,但她知道,自己已经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门后的世界,广阔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