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后周广顺二年的春天,街道旁的柳枝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晨起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宫墙上,给这座皇城添了几分暖意。可紫宸殿内的早朝气氛,却窗外的春日生机格格不入。

文武百官按照品级高低,整齐地分列在大殿两侧,绯色、青色、绿色的官袍层层叠叠,却听不到半分往日早朝时的低声议论。

龙椅之上,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身着一袭赭黄色龙袍,那龙袍的料子虽仍是上等的云锦,却能明显看出浆洗过多次的痕迹,边角处甚至有些发白,与寻常帝王龙袍的华贵艳丽相比,多了几分朴素。

他端坐于龙椅中,腰背依旧挺直,可面色却异常沉静,目光缓缓扫过下方的百官,没有半分帝王的威严迫人,反倒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平和。

只是,这份平和之下,难掩岁月留下的痕迹。他的鬓角已染上大片斑白,原本锐利有神的双眼,此刻也添了几分疲惫,眼角的皱纹深深镌刻着,比登基时深了许多,仿佛苍老了十来岁。

谁都知道,自郭威登基以来,他便一心励精图治:减免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修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后汉留下的烂摊子渐渐有了起色,整个国家蒸蒸日上,百姓的日子也渐渐安稳起来。可这份政绩的背后,是郭威日复一日的操劳,是无数个深夜批阅奏章的疲惫,时间终究没有格外眷顾这位勤勉的帝王。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身旁的内侍尖细的嗓音打破了大殿的沉寂,他扯着嗓子喊出这句话,声音在空旷的紫宸殿里回荡,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引来官员们的踊跃出列。

就在内侍的话音渐渐消散,大殿又要陷入沉寂之时,文官队列中,一个身影缓缓走了出来。那是当朝宰相范质,他已是须发皆白的年纪,每一步都走得颤颤巍巍,青色的宰相官袍穿在他身上,显得有些宽大。

他走到大殿中央,停下脚步,微微躬身,声音不算洪亮,却带着一种历经朝堂风雨的沉稳,清晰地传遍了大殿的每一个角落:“臣,有本要奏。”

龙椅上的郭威也微微坐直了身体,目光落在范质身上,他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微微一皱。他早就知道最近朝中大臣们的担忧,现在终于要拿到明面上来说了。

“范相,有何事?”他故作平静地问道。

范质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声情并茂地将郭威登基以来的功绩,大大地吹捧了一番。

“……陛下登基以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整顿军务,内惩奸佞,外御强虏。以至天下归心,万民景仰。臣以为,我大周之盛,已远超前代。陛下之功,可比汉祖唐宗!”

这番马屁,拍得属实有点高了。但满朝文武全都纷纷点头附和。

郭威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范相过誉了。朕,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情而已。”

“不!”范质的语气,突然变得激昂起来,“陛下,您所做的已经足够了。不过,臣今日所奏,关乎我后周江山传承,关乎天下百姓安定,臣,不得不说!”

说着,他猛地撩起朝服,对着郭威,跪了下去。

“请陛下,早立储君,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他这一跪,就像一个信号。

哗啦啦……

满朝的文武百官,无论心里是怎么想的,此刻,都齐刷刷地跟着跪了下去。

“请陛下,早立储君,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内。

郭威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无法掩饰的疲惫和悲伤。

储君?

他何尝不想立储君?

可是,他拿什么立?

他的几个亲生儿子,早就死在了刘承佑那个疯子的屠刀之下。

他现在,连一个可以继承他血脉的子嗣都没有。

他沉默了。

大殿内,也陷入了一片死寂。只剩下百官们沉重的呼吸声。

“陛下!”范质抬起头,老泪纵横,“臣知道,此事是陛下的心中之痛。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储啊!如今,我大周虽然初兴,但四方依旧强敌环伺。北有契丹,南有南唐,西有后蜀。他们都在等着看我们大周的笑话!”

“一旦……一旦陛下龙体有恙。而国本未定,必然会引起巨大的动荡!到时候,我大周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就会毁于一旦!这天下,又将重新陷入战乱之中!陛下,您忍心看到,这万千黎民,再遭涂炭吗?”

范质的这番话,说得是字字泣血。

郭威的心,像是被针扎一样地疼。

他知道,范质说的都是对的。

这不是逼宫。

这是为了这个他亲手建立的王朝,最无奈也最现实的考量。

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脑海里,浮现出他那几个惨死的儿子的面容。

老大,青哥儿,文武双全,有自己年轻时的风范。

老二,意哥儿,聪慧好学,最是孝顺。

……

如果他们还活着,该多好啊。

许久,他才重新睁开眼睛,声音沙哑地说道:“众卿……平身吧。”

百官们,迟疑了一下,还是站了起来。

“此事……朕,知道了。”郭威的语气,充满了无力感,“容朕……再想想。”

“陛下!”范质还想再劝。

郭威却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再说了。

“退朝吧。”

说完,他便从龙椅上站起,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后殿。只留下一个落寞而又苍老的背影。

……

早朝不欢而散的消息,还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开封城。

关于“国本”的讨论,成了街头巷尾,茶楼酒肆里,最热门的话题。

“听说了吗?今天早朝,满朝文武,逼着陛下立太子呢!”

“立太子?陛下哪还有儿子啊?”

“是啊!这可怎么办?陛下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这天下,不是又要乱了吗?”

“唉,真是天妒英才啊!好不容易盼来一个明君,却……却要绝后了。”

百姓们的担忧,是真切的。

他们是真的害怕,这刚刚安稳了没两年的好日子,会再次失去。

而朝中的大臣们,则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劝谏”。

有的,建议郭威,从宗室旁支里过继一个孩子,立为太子。

郭威的郭姓,并非大姓。宗室旁支,七拐八绕,血缘关系已经非常疏远。而且,那些所谓的“宗亲”,一个个都是些平庸之辈,根本难当大任。

郭威看不上。

有的,则建议郭威,效仿古代的圣君,禅让给有贤能的人。

比如,宰相范质,或者是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功勋卓着的将领。

这个提议,更加不靠谱。

郭威自己就是从前朝的权臣,一步步上位的。他比谁都清楚,一旦他流露出“禅让”的意思,会引起多大的腥风血雨。

到时候,他手下那些骄兵悍将,为了争夺皇位,恐怕会立刻把开封城变成一个新的修罗场。

还有的更大胆。

他们建议郭威,广纳天下美女,充实后宫。趁着现在身体还算硬朗,再“努力”一把,说不定,还能生出个一儿半女。

郭威听到这个建议,气得差点当场拔剑砍人。

他都已经年过半百了,还搞这些?这不是让天下人,看他的笑话吗?

过继,不行。

禅让,不行。

自己生,更不行。

郭威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死局。

哪怕他真的拥有雄才大略,也无法解开这个死局。

他开始失眠,整夜整夜地,坐在书房里,看着墙上那副巨大的疆域图,一言不发。

他的雄心还在。他想北伐契丹,南下平乱,一统江山。

可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而他,最缺的就是时间。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倾尽所有,建造了一座宏伟宫殿的工匠。

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没有一个可以继承这座宫殿的子嗣。

等他死后,这座宫殿,要么,会因为无人修缮而荒废。要么会被一群恶狼闯进来,分食殆尽,只留下残垣断壁。

那种巨大的无力感和不甘,几乎要将他压垮。

就在他心力交瘁,一筹莫展的时候。

一个内侍,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

“启禀陛下。宫外有一个自称是来自江南王家的人,求见。”

“王家?”

郭威的精神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