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从神龙政变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 第17章 家族基石,立规置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章 家族基石,立规置业

自崇文馆“沙盘论政”之后,王缙在东宫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太子李重俊,几乎是将他引为心腹第一人。每日除了向李峤等几位老臣请教学问,其余时间,几乎都将王缙带在身边,时时垂问。

王缙(王秀)则完美地扮演着一个“贤臣”的角色。

他一方面,继续劝说太子“藏拙”,收敛锋芒,多在皇帝李显面前尽孝。

另一方面,他又利用现代网络搜索到的超越时代的知识,给太子讲解了许多新奇的玩意儿。

比如,他将后世的围棋定式、布局理论,稍加改造,教给李重俊。李重俊本就聪慧,学得飞快,棋力大涨。没过多久,就在一次与皇帝对弈时,杀得李显丢盔弃甲,龙颜大悦,直夸太子“于兵法韬略之上,大有长进”。

又比如,他将一些简单的几何学、物理学原理,包装成“格物致知”的学问,为太子讲解杠杆、滑轮、水力等知识。李重俊听得津津有味,甚至亲手制作了一些小模型,献宝似的拿给李显看。李显虽然不懂其中原理,但也觉得新奇有趣,对这个儿子的喜爱,又多了几分。

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东西,却潜移默化地拉近了太子与皇帝之间的父子关系,效果远比死读经书要好得多。

李重俊对王缙,也愈发地信任和倚重。

王缙的日子,算是安稳了下来,王秀也就让他自由发挥。

而王秀,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上——为王氏家族,打下万世不拔的基石。

他现在有钱,有地位,有时间。正是进行家族原始积累的最好时机。

这天,王秀操控着王缙下值回家。刚一进门,就看到妻子李氏正指挥着几个新来的仆人,将皇帝赏赐的那些蜀锦、金银,分门别类地收入库房。

看到丈夫回来,李氏连忙迎了上来,脸上带着幸福的红晕。

“夫君回来了。快看,妾身把家里都收拾好了。”

王缙(王秀)看着焕然一新的宅邸,点了点头。但他关注的,却不是这些。

“夫人,这些天,让你打听的事情,怎么样了?”

李氏闻言,神色一正,将丈夫请到书房,然后屏退了左右。

“夫君,都打听清楚了。”她从袖中取出一份单子,递了过去。

“按照您的吩咐,妾身托人打听了洛阳城周边所有待售的田庄和土地。这是最好的一批,您过目。”

王秀接过单子,仔细地看了起来。

这,就是他为家族定下的第一条发展策略:广积粮。

在任何一个封建时代,土地,都是最核心,最保值的资产。没有什么比良田万顷,更能为一个家族提供稳定保障的了。

他要用手里的这笔启动资金,尽可能多地买入土地,尤其是那些靠近水源,土壤肥沃的上等水浇地。

单子上的信息很详细,位置、亩数、报价、甚至连前任主人的情况,都写得清清楚楚。

王秀的目光,最终锁定在了一处位于洛阳南郊的田庄上。

“伊水庄园,占地三百亩,内有水田两百亩,旱地一百亩,自带一座小型水车,可引伊水灌溉。前主人是张氏兄弟的一个远房亲戚,因受牵连,家产被抄没,现由官府发卖,要价黄金三百两。”

三百亩地,还带水利设施,只要三百两黄金。

这个价格,简直是白送!

要知道,唐代盛世,一亩上等水田的价格,通常在十贯钱左右,也就是十两白银,相当于一两黄金。三百亩地,市价至少也要三百两黄金。而这个庄园还附带了房屋、农具和水车,其价值远不止于此。

这显然是官府急于出手,才报出的抄底价。

“就这个了。”王秀毫不犹豫地指着那处庄园,“夫人,你明日就带上金子,去京兆府,把这个庄园买下来。记住,要一次性付清,不要拖泥带水。”

“三百两黄金?”李氏吓了一跳,“夫君,咱们总共也才得了百两黄金的赏赐,剩下的,都是辽阳郡王他们送的贺礼,加起来也不到两百两。这……这一下就全花光了?”

在李氏看来,守着金子,才是最踏实的。把金子换成地,总觉得心里没底。

王缙(王秀)耐心地解释道:“夫人,金子放在库房里,不会生出小金子。但土地,每年都能产出粮食。粮食,就是我们家族的命根子。有了地,有了粮,就算将来遇到什么天灾人祸,我们王家,也能有立足之本。”

听丈夫这么一说,李氏虽然还是有些心疼,但也觉得很有道理。

“好,妾身都听夫君的。”

敲定了买地的事,王秀又拿出了另一张纸。

这张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

“这是我拟的几条家规,你先看看。”王缙将纸递给了妻子。

李氏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王氏家规第一条:家族子弟,无论嫡庶,五岁必须开蒙读书,十岁必须习武强身。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者,不得执掌家族产业。”

“第二条:家族财产,公私分明。族田、族产之收益,七成归公,用于家族发展、祭祀、抚恤。三成归私,按各房贡献分配。”

“第三条:严禁族人赌博、嫖娼、结交匪类。违者,轻则鞭挞,重则驱逐出族,收回一切财产。”

“第四条:设立‘义学’,凡王氏族人,无论男女,皆可免费入学。凡他姓家仆之子女,品学兼优者,亦可入学,由家族资助。”

“第五条:设立‘善堂’,用于赡养族中孤寡,救济贫困族人。若有族人因公殉职或伤残,由善堂奉养其家人终身。”

……

一条条看下来,李氏的嘴巴,已经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她从未想过,治家,竟然还有这么多门道。

这些家规,涵盖了教育、财产、道德、福利等方方面面,简直比朝廷的律法还要周全!

尤其是第四条和第五条,竟然还要花钱去养外人,甚至养仆人的孩子,这在当时的她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夫君,这……这是为何?”

王缙(王秀)的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

“夫人,一个家族想要长盛不衰,靠的不是某一个人的英明神武,而是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我们让子弟读书习武,是为了培养人才。我们设立义学和善堂,是为了收拢人心!”

“你想想,一个仆人,他的孩子能得到我们王家的资助,去读书识字。将来他长大了,是会感激我们王家,还是会背叛我们王家?”

“一个为家族拼命的护院,他知道就算自己死了,老婆孩子也能衣食无忧。那他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是会往前冲,还是会往后退?”

“人心,才是最坚固的城墙。规矩,才是最锋利的武器。”

“我今日立下的,不仅仅是几条家规。而是我们王氏家族,未来一千年,安身立命的根本!”

王秀的这番话,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李氏的心里。

她看着自己的丈夫,眼神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崇拜和敬畏。

她感觉,自己的丈夫,仿佛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他的眼光,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家庭,而是投向了那遥远的,她无法想象的未来。

“妾身……明白了。”李氏郑重地将那份家规收好,如同捧着一件稀世珍宝。

“从今天起,妾身一定将这几条家规,贯彻到底。若有违背,请夫君责罚。”

王缙(王秀)欣慰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一个强大的世家,必须有一个贤明的内主母。而他的这位老祖奶奶,显然具备这个潜质。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管家急促的禀报声。

“大人!宫里来人了!说是……说是姚州那边,八百里加急军报!”

王秀的心,猛地一跳。

算算时间,该来的,终究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