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节:柏林的算盘

德意志帝国远东特使冯·瓦德西伯爵再次抵达青岛,这次他的脸色不似以往那般从容,眉宇间夹杂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焦灼。欧洲大陆的阴云已然密布,巴尔干的火星似乎随时可能点燃整个火药桶。柏林的无忧宫内,对远东这枚重要棋子的未来走向,充满了争论与不确定性。

会谈在执政府新建的、面向大海的会议室内进行。瓦德西的开场白依旧保持着外交辞令的华丽,但核心信息却异常尖锐:“……执政阁下,德意志帝国对贵国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深感欣慰。然而,近期贵国与英国方面过于密切的接触,以及某些经济领域对英资的开放姿态,在柏林引起了不小的困惑和担忧。帝国希望提醒您,真正的、可靠的友谊,是经得起考验且需要双方共同维护的。”

他话锋一转,抛出了真正的筹码与试探:“鉴于远东局势的复杂性与贵国迁都南京后可能面临的……嗯,战略重心调整,帝国海军部经过慎重考虑,愿意在原有合作基础上,提供‘拿骚’级战列舰的……部分非核心设计图纸,并探讨协助贵国建立大口径舰炮炮管自产能力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提议,意味着共和国海军将有机会触摸到世界一流主力舰的门槛。

然而,瓦德西紧接着提出了条件:“当然,如此深度的技术转移,需要建立在更高水平的战略互信之上。帝国希望,贵国能在即将与英国签署的新商约中,明确限制英国资本在华南,特别是长江流域铁路和矿产领域的扩张幅度。并且,在未来可能的……国际争端中,贵国应保持对帝国有利的善意中立。”

高岩静静地听着,手指在光滑的桌面上无意识地划动着。他清楚地知道,这是德国在欧战阴影逼近前,急于巩固远东战线,甚至试图将中国更深地绑上其战车的表现。给予技术,索取政治承诺。

“伯爵阁下,”高岩缓缓开口,语气平和而坚定,“共和国珍视与德意志的友谊,也不会忘记贵国在我国建设初期给予的无私帮助。我们与英国的接触,是基于国家发展的正常需要,意在打破孤立,而非背离盟友。技术合作,我们欢迎,并愿意付出相应的市场与资源作为回报。但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必须基于国家自身的根本利益和永久中立的原则。我们不会主动卷入任何联盟对抗,也绝不会以牺牲主权和外交自主权为代价,换取任何技术。”

他迎着瓦德西变得锐利的目光,继续说道:“至于具体的商业竞争,那是企业间的事情,政府会营造公平的环境。我相信,凭借德意志工业的卓越品质,完全有能力在公平竞争中赢得市场。”

会谈不欢而散的气氛并未完全掩盖住实质。瓦德西虽然失望,但也清晰地接收到了高岩的底线:合作可以加深,但中国绝不做任何国家的附庸。这份带着挫折感的报告发回柏林,迫使德皇和他的智囊们必须重新评估这位东方伙伴的独立性和战略价值。

第二节:无形的疆域

就在高岩与瓦德西进行着关乎国家走向的博弈时,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更基础的层面激烈上演。工业总局颁布的《通用工业标准(第一版)》终于结束了漫长的争论,以政令形式强制推行全国。这本厚达数百页、充斥着数据、图表和精确公差要求的文件,意图为共和国的工业躯体塑造统一的“骨骼与血脉”。

然而,旧习惯的阻力超乎想象。在汉阳铁厂,新标准要求对出厂的每一批钢材进行严格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并打上统一的标号。这遭到了许多老师傅的抵制。

“老子炼了一辈子钢,火候颜色一看便知!要那些洋机器和鬼画符似的单子作甚?纯属耽误工夫!”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工匠对着前来推行标准的技术员吹胡子瞪眼。

在江南机器制造局,统一螺纹标准的命令下达后,发现大量库存的老式车床刀架和丝锥与新标准不符,这意味着巨大的更换成本和停产损失。负责生产的官员叫苦不迭,暗中抱怨“朝令夕改”,“不切实际”。

面对基层的抵触和阳奉阴违,工业总局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硬。他们组织了一支支“标准稽查队”,配备着最新的检测仪器,奔赴各大工厂、矿山。不合格的产品被勒令回炉,拒不执行标准的管理者被就地免职。同时,大规模的标准宣贯培训班在各工业城市举办,强制要求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参加,考核不合格者甚至面临下岗的风险。

阵痛是剧烈的。短期内,生产效率确实受到了影响,抱怨之声不绝于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标准的好处开始显现。上海机器局制造的机床,可以轻松使用汉口生产的标准刀具和轴承;青岛造船厂铺设的龙骨,其铆钉完全来自天津的标准件厂。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初步发挥,成本在下降,效率在提升。这套看似繁琐苛刻的“无形疆域”,正在艰难地,却又是不可逆转地,将分散在全国的工业细胞,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节:东海的试炼

共和国海军的成长,迫切需要一场真正的试炼来检验其锋芒。目标,锁定在了依旧盘踞在台湾北部基隆港及附近海域,负隅顽抗的日本残部及与之勾结的武装走私集团。他们如同附骨之疽,不仅威胁东南沿海安全,更牵制了共和国大量的海防力量。

行动的代号——“砺剑”。

由新下水的“启明星”号防护巡洋舰担任旗舰,率领两艘“飞霆”级驱逐舰、四艘改装炮舰以及全部六艘已服役的“蛟龙-I”型潜艇,组成了共和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特混舰队,悄然驶出舟山群岛基地,扑向台湾海峡。

战斗在黎明时分打响。“启明星”号凭借其先进的火控系统和105毫米主炮的射程优势,在万米之外便开始对基隆港外围的日军岸防工事进行精准炮击。巨大的水柱和烟团在港口附近不断升起,日军的还击炮火显得零星而无力。

真正的杀招在于水下。六艘“蛟龙”潜艇如同幽灵,早已潜伏在基隆港的主要航道出口附近。当几艘试图冲出港口、依托岸防火力进行骚扰的日军旧式海防舰和武装商船出现时,潜艇部队抓住了机会。

“深渊六号”艇长透过潜望镜冷静地锁定目标,下达了攻击命令。“一号、二号发射管,放!”

两枚“长矛-I”型热动力鱼雷拖着清晰的气泡轨迹,高速扑向目标。一声沉闷巨响后,一艘日军海防舰舰舯部被撕开巨大缺口,迅速倾斜沉没。接二连三的爆炸声在海面上响起,潜艇的狼群战术初显威力。

与此同时,海军陆战队一个加强营,在舰炮火力的掩护下,乘坐改装登陆艇,在基隆港侧翼一处日军防御薄弱的海滩实施了强行登陆。他们装备着最新的“磐石-II型”冲锋枪和迫击炮,战斗意志高昂,迅速巩固了滩头阵地,并向港口侧后迂回。

空中,两艘“鹏程-II”型改进飞艇(加强了结构和载重,可搭载更多观测设备和少量炸弹)在战场上空盘旋,不断为舰队提供校射信息和敌军动向。

海陆空的联合打击,彻底粉碎了日残势力的抵抗意志。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基隆港被攻克,残敌向台湾内陆山区溃逃。共和国海军首次独立策划并执行的多兵种联合登陆作战,取得了圆满成功!

第四节:新都的基石

“砺剑”行动大获全胜的捷报,与来自青岛关于标准推行初见成效、以及与德国外交博弈暂告段落的报告,几乎同时摆在了高岩的案头。他站在南京新落成的、暂时作为执政府办公地的“临时枢密院”大楼窗前,眺望着窗外如火如荼的新都建设场面。

长江上千帆竞渡,运输着建筑材料的船只川流不息;工地上,打桩机轰鸣,脚手架林立;新规划的宽阔街道已初见雏形。这里,将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六朝金粉之地,而是一个崭新国家的神经中枢。

“执政,‘砺剑’成功,海军可当大任了!”王奎兴奋地汇报着战果。

“标准推行虽难,但根基已开始筑牢。”工业总局负责人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德国人……暂时应该会收敛一些。”外交总长伍廷芳谨慎地评估着。

高岩转过身,目光扫过这些追随他一路走来的核心班底,沉声道:“海军初试锋芒,是好消息,说明我们的枪杆子硬了。标准统一,是更好的消息,说明我们的国本正在夯实。至于外交,惊涛骇浪还在后面,我们必须有定力。”

他走到巨大的新都规划沙盘前,手指点向那片象征着未来的模型:“所有这些努力——军事的胜利、技术的突破、外交的周旋、乃至眼前这一砖一瓦的建设——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为我们的新都,为我们这个新生的共和国,打下最坚实的基石!”

“我们要让所有人都看到,奠都南京,不是偏安,而是进取!不是退缩,而是面向海洋、面向未来的全新开端!这基石,是将士们的鲜血与忠诚,是工程师们的智慧与汗水,是亿万国民的期盼与劳作!有了这样的基石,何惧前方惊涛骇浪?”

【系统提示:多线应对取得关键性成果。“惊澜”效应生效:海军实战能力得到验证,工业标准化体系初步确立,外交自主性得以维护。新都建设获得实质性推进,国家凝聚力与执政威望进一步提升。警告: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加剧(德国施压,欧洲战云),需加快国防自主体系建设,防范可能的外部冲击。】

惊澜既起,砥柱愈坚。共和国这艘航船,在驾驭内外风浪的过程中,正变得愈发沉稳与强大。新的篇章,在长江之畔,正式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