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北洋钢铁军魂 > 第112章 国际态度变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节:谈判桌前的硝烟

青岛,八大关风景区一栋临海的德式别墅被临时征用为谈判地点。窗外是碧波万顷的胶州湾,窗内则是唇枪舌剑、不见硝烟的战场。以寇松勋爵为首的英国代表团与以高岩亲自坐镇、外交总长伍廷芳为主要谈判代表的华夏共和国团队,分坐长桌两侧。

寇松勋爵保持着老牌帝国外交官的优雅与矜持,但言辞却犀利如刀:“执政阁下,总长先生。大英帝国承认贵国政府,是基于维护远东和平与稳定的共同愿望。然而,和平需要基石,稳定需要规则。我国在华拥有巨大的、历史形成的商业利益和投资,这些权益的保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提。”他递过一份厚厚的文件草案,“这是我国关于未来双边关系及条约修订的初步建议。”

伍廷芳仔细翻阅,草案中虽然不再提“租界永租”,但却要求“承认既成事实,保障现有管理模式的长期稳定”;在关税问题上,虽同意谈判,却坚持“循序渐进”,意图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无限期推迟;在最惠国待遇、内河航行权、铁路修筑权等核心问题上,更是寸步不让,甚至试图增加新的条款。

“勋爵阁下,”伍廷芳放下文件,语气平和但立场坚定,“共和国政府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在平等、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发展关系。您所提及的‘历史权益’,许多是基于不平等条约,是旧时代的产物。新时代,需要有新的规则。我们理解贵国对商业利益的关切,但这不能建立在损害我国主权和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上。”

高岩全程沉默倾听,直到此刻才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寇松勋爵,华夏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寻求合作,而非依附;我们欢迎投资,但拒绝控制。德国的技术援助,是我们用市场和平等合作换来的,而非牺牲主权。如果大英帝国仍抱着殖民时代的老皇历,那么这次谈判,恐怕难以取得真正进展。”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寇松:“共和国的底线很清楚:关税必须完全自主;外国在华司法特权(领事裁判权)必须废除;一切有损中国主权和行政完整的条款必须废止。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谈具体的商业安排、投资保障,甚至在某些领域给予贵国适当的优先待遇。但前提是——平等。”

谈判陷入了僵局。寇松勋爵脸色微沉,他意识到,眼前的对手远比想象中更难对付。他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卑躬屈膝,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建立在实力自信基础上的平等姿态,要求重新制定游戏规则。

第二节:血脉与根基

就在青岛谈判僵持不下之际,一场关乎共和国血脉与根基的战役,在江西萍乡的深山煤矿中打响。这里是《五年计划》能源基石的关键一环,但此刻,矿区内却是一片混乱与死寂。

数日前,矿区发生了严重的瓦斯爆炸事故,由于旧有管理制度松懈、安全设施缺失,导致近百名矿工被困井下。消息传到登州,高岩震怒,严令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矿工,并彻查事故原因。

负责工业的官员和内卫府调查组火速抵达现场。调查发现,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安全规程形同虚设,但深层根源,却指向了更为棘手的问题:管理矿区的,大部分是留用的旧官僚和工头,他们漠视工人生命安全,克扣安全经费,作风腐败;而矿工大多是被招募或强征来的农民,缺乏培训,权益毫无保障。

“必须改革!从根子上改!”亲临萍乡坐镇的工业总局负责人痛心疾首,“不仅要更新设备,更要彻底改变这里的管理模式和人际关系!”

在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一场针对萍乡煤矿的“刮骨疗毒”式改革开始了:

第一,成立由技术专家、工人代表和新政府干部组成的“矿区管理委员会”,废除旧工头制度,实行民主管理。

第二,大规模引进德国安全设备和技术,建立严格的安全巡检和培训制度。

第三,颁布《矿工权益保障条例》,明确工作时间和报酬,建立工伤抚恤和医疗保障。

第四,内卫府联合司法部门,对事故责任人、贪污腐败分子进行公开审判,严厉惩处。

改革伴随着阵痛,旧势力的阻挠、部分工人的不理解,都曾引发小的冲突。但当崭新的安全设备投入使用,当第一批经过培训、戴上安全帽的矿工领到足额工资,当矿区子弟小学和简易医疗所建立起来时,一种新的气象开始在这片黑色的土地上萌发。矿工们麻木的眼神中,重新有了光亮,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消耗品,而是共和国建设的一份子,是“国家的主人”之一。

萍乡的经验被迅速总结,作为样板向开滦、抚顺等其他大型工矿区推广。高岩在报告上批示:“工业之血,源于矿工之汗;共和之基,立于工人之肩。善待工人,就是巩固国本。”

第三节:惊蛰之雷

春雷炸响,万物复苏。共和国的军事机器,在经过长时间的蛰伏与磨砺后,终于亮出了它锋利的獠牙,目标直指盘踞台湾已久、仍不甘心失败的日本残余势力以及与之勾结的海盗集团。

行动的代号,名为“惊蛰”。

这是一个多兵种联合的立体作战计划。由“启明星”号巡洋舰率领,包括两艘“飞霆”级驱逐舰、四艘改装炮舰以及八艘“蛟龙-I”型潜艇组成的特混舰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悄然驶出旅顺和青岛军港,直扑台湾海峡。

行动的序幕由潜艇部队拉开。“深渊五号”艇在基隆港外预设伏击区,以两枚“长矛-I”型鱼雷,将企图出港骚扰福建沿海的一艘日本海防舰“嵯峨”号送入海底。巨大的爆炸声震撼了夜空,也打懵了日残势力和海盗。

次日拂晓,特混舰队主力出现在澎湖列岛以南海域,对盘踞在此的最大一股、拥有数艘武装轮船的海盗巢穴进行了猛烈的舰炮轰击。同时,两艘经过特殊改装、可搭载一个连兵力的运输舰,在“飞霆”号的火力掩护下,强行靠岸,海军陆战队士兵涉水抢滩,清剿岸上匪徒。

空中,两艘“鹏程-I”型飞艇(已加装轻量化炸弹架和无线电)作为观测和威慑力量,在战场上空盘旋,为舰队提供校射,并向负隅顽抗的据点投下象征性的小威力炸弹。

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斗。共和国的海军虽然年轻,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指挥统一。而对手则是装备落后、各自为战的乌合之众。战斗呈现一边倒的态势。海盗船只在猛烈的炮火下纷纷解体沉没,岸上据点被逐一拔除。

“惊蛰”行动历时一周,彻底摧毁了日残势力在台湾海峡的主要海上力量,肃清了困扰东南沿海多年的海盗之患。捷报传来,举国振奋。沿海渔民终于可以安心出海,东南各省的商贸航线安全得到了极大保障。

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向全世界,尤其是仍在观望的列强和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展示了共和国海军初步形成的远洋作战能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它像一声惊雷,宣告中国不再是一个有海无防的国家,其利益所及,舰炮所至!

第四节:中流砥柱

寇松勋爵在青岛的别墅里,也收到了“惊蛰”行动成功的详细简报。他看着报告上关于新式潜艇、巡洋舰和飞艇参战的描述,脸色变幻不定。他原本以为可以利用谈判拖延时间,等待华夏共和国内部出现困难或外部压力增大,从而迫使高岩让步。

但现在,他发现自己错了。这个新生的共和国,不仅在经济建设和内部整合上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在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上,更是快得令人咋舌。他们有能力、有决心,也有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

“勋爵,”他的副官低声提醒,“国内来电,催促谈判进展。议会和商界对我们在华利益的流失感到极度不安。”

寇松深吸一口气,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那片被华夏海军掌控的海域。他知道,继续僵持下去,只会让德国人获利更多,让大英帝国在华的根基动摇得更厉害。是时候做出务实的妥协了。

他回到谈判桌,语气不再像之前那样强硬:“执政阁下,总长先生。基于对贵国主权和发展的尊重,以及维护远东长期和平稳定的共同目标,我方愿意重新考虑部分条款……”

新的、更为平等的谈判,在“惊蛰”行动的余威中,再次开启。而高岩,这位共和国的掌舵者,如同激流中的砥柱,以坚定的意志和日益强大的实力,稳稳地驾驭着国家航船,破开旧时代的坚冰,驶向不可预测却充满希望的未来。

【系统提示:国际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让步)。“惊蛰”军事行动圆满成功,海军实力得到验证并获得实战经验。工矿区改革深化,工人阶级认同感提升。“砥柱”效应生效:国家凝聚力与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显着增强,执政威望达到新高。警告:快速发展伴随巨大的资源消耗,需注意内部不同区域、阶层发展的平衡,防止新的社会矛盾产生。】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华夏共和国,这艘刚刚启航的巨轮,正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展现出越来越沉稳雄健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