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家族之星际指挥官 > 第109章 深夜的抉择与孤独的王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9章 深夜的抉择与孤独的王冠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暗影基地的能源短缺,意味着前线舰队的护盾可能失效;‘新家园’农业模块的停滞,可能意味着‘远望号’前哨站的官兵要饿着肚子执勤。我们分散在星辰大海,但我们的命运,紧紧相连。”

在强调了团结与共担责任的重要性,巩固了中央权威的合法性之后,王晨星话锋一转,宣布了一项新的政策——“殖民地创新发展基金”。

他详细阐述了基金的运作模式:基金总额由联盟中央财政每年拨付固定比例,但分配方式不再是传统的“按需分配”或“平均主义”,而是采用竞争性申请和项目评估制。任何殖民地,都可以基于自身的地理特点、资源禀赋、技术优势或面临的特殊挑战,提交详细的发展方案。方案由联盟中央聘请的跨领域专家团进行匿名评审,重点考察其创新性、可行性、对联盟整体战略的贡献度以及长期效益。评审优胜者,将获得基金提供的额外资源、技术支持甚至政策倾斜。

“这个基金的目的,”王晨星强调,“不是奖励‘哭得最响的孩子’,而是赋能‘最有想法的孩子’。我们希望看到的不再是报告上罗列的困难,而是你们基于自身条件提出的、能够提升殖民地活力甚至反哺联盟的解决方案。我们将资源投向效率最高、潜力最大的方向,这才是对联盟未来真正的负责。”

这一举措,极其高明。它既承认了殖民地的发展需求,又没有无原则地让步。它将矛盾从殖民地与中央之间单纯的“索取-给予”的对抗性关系,巧妙地转化为了殖民地之间基于能力和智慧的“竞争性创造”关系。它将地方势力的注意力,从如何向中央争取更多资源,引导到了如何提升自身治理水平和发展潜力上来。同时,通过专家评审制度,王晨星也将资源分配的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了中央,削弱了地方势力通过政治游说获取利益的可能性。

处理外部离心倾向的同时,王晨星更深知,要在联盟内部推行自己的执政理念,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束缚,绝不能仅仅依靠父亲留下的老臣。他需要建立一支真正忠于自己、富有朝气、敢于任事的新生力量。因此,他悄然启动了另一项重要战略——“新锐启航”计划。

他有意识地在联盟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中,搜寻那些在蛰伏期或近期工作中表现出色、思想活跃、勇于创新且背景相对简单(即不属于任何根深蒂固的派系)的年轻军官和行政官员。这些人或许职位不高,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了出色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思路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度。

王晨星通过人事档案、专项任务表现记录甚至秘密考察等方式,筛选出了一份名单。然后,他开始了一系列谨慎而有力的人事调整:

一位在边境巡逻中队表现出卓越战术素养和独立判断力的年轻舰长,被破格提拔为某主力舰队的参谋长助理,直接参与舰队作战计划的制定。

一位在后勤系统优化项目中提出革新性方案、大幅提升效率的中层文官,被调任至资源调配办公室担任副主管,负责推动“创新发展基金”的具体落实。

几位在科学领域有突出潜力的年轻研究员,被补充进苏婉博士的“破壁计划”核心团队,带来新的视角和活力。

这些提拔和调动,并非一步登天,而是将他们安置在关键岗位的副手或重要职位上。这既给了他们历练和展示才能的平台,又不会过于刺激现有的权力结构。王晨星会定期与这些年轻人进行非正式的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给予他们鼓励,也明确传达他的期望:忠于联盟的未来,勇于打破常规,用实绩说话。

这批“王晨星梯队”的成员,普遍对新任执行官抱有知遇之恩,他们充满锐气,较少受到旧有官僚习气的浸染,将成为王晨星未来推行更深入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的利剑。他们的崛起,也开始悄然改变联盟管理层的气氛,注入了一股积极求变的新风。

王晨星的组合拳,很快在联盟内部产生了反响。

“殖民地创新发展基金”的设立,在各地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些有远见、有能力的殖民地领袖开始埋头苦干,精心准备发展方案,希望能抓住这个机会。而那些原本只想靠诉苦和施加压力获取利益的殖民地,则陷入了尴尬境地,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治理策略。

“暗眼”调研团队传回了第一批秘密报告。报告证实了部分殖民地确实面临真实的资源困境,但也揭露了一些殖民地管理层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甚至存在腐败的问题。王晨星根据这些报告,对几个问题突出的殖民地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策略:对确有困难的,指示相关部门在政策框架内给予精准帮扶;对治理不力的,则通过组织程序悄然调整了其管理层,并将调研报告的部分内容作为警示,在有限范围内传达,敲山震虎。

而新生力量的提拔,虽然低调进行,却也瞒不过那些嗅觉敏锐的既得利益者。一些老派官员感到了压力,私下里难免有抱怨和抵触情绪。但王晨星手握大义名分,提拔程序符合规章,且提拔的确实是有能力之人,让他们难以公开反对,只能暗中观察,调整自己的策略。

王晨星清楚地知道,这些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所有问题。地方离心力、官僚体系的惰性、既得利益者的阻力,这些都将长期存在。但他通过“创新发展基金”引导了矛盾方向,通过“暗眼”行动掌握了真实情况,通过培养新锐力量埋下了变革的种子。他展现出的不是一个年轻领袖的急躁冒进,而是一种沉稳老练的政治手腕和长远的战略布局。

他正在一步步地,将父亲留下的、带有强烈个人权威色彩的联盟,转向一个更加制度化、更具活力、也更适应未来严峻挑战的体系。

窗外,暗影基地模拟的人造夜幕已然深沉,只有远处星港的导航灯像永不疲倦的眼睛,在混沌的星云背景下闪烁着微弱而固执的光。喧嚣了一日的指挥中心彻底安静下来,只剩下环境系统维持恒温恒压所发出的、几乎难以察觉的低频嗡鸣。王晨星独自坐在宽大的执行官办公室内,终于卸下了白天的所有面具——那个在军方宿将面前沉稳持重的领袖,那个在科学巨擘面前敏而好学的后辈,那个在殖民地代表面前恩威并施的仲裁者。此刻,他只是王晨星,一个被如山文件和无尽责任包围的年轻人。

桌面上,电子文档的光标仍在不知疲倦地闪烁,待批阅的文件堆叠(虚拟界面)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一旁,那个储存着父亲王浩留下的“可用之才与需警惕之人”名单的加密数据芯片,静静地躺在桌角,像一枚充满诱惑与陷阱的禁忌果实。王晨星的目光偶尔会扫过它,但他强迫自己很少去主动翻阅。他深知,这份名单是父亲智慧的结晶,是数十年政治博弈的宝贵遗产,但过度依赖它,就如同拄着一根过于坚固的拐杖行走,固然安稳,却会让自己观察的眼力、判断的直觉和与各方势力直接博弈、建立属于自己信任网络的能力逐渐退化。真正的权威,无法完全继承,必须在风雨中自行铸就。

疲惫如潮水般涌来,他向后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办公室的寂静被放大到极致,这种寂静不同于观测甲板的空灵,它是一种充满重量感的、被责任填满的寂静。他想起父亲在一次难得的闲暇时,曾望着星空对他感叹:“晨星,你要记住,领袖的孤独,不在于发号施令时的一呼百应,而在于最终决策时,那份无人能替你承担后果的重压,只能由你独自品尝。”

当时他尚且年轻,对此感悟不深。此刻,他深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白日里,他有副官、有顾问、有各领域的专家,他们可以提供信息、分析、建议,但最终,在那份关键文件上签下名字的,只能是他王晨星。对错、成败、乃至无数人的生死,都将系于他笔尖(或权限确认)的那一刹那。

他的目光落在了面前一份标着“绝密”红色标识的文件上。这是一项代号“深空之眼”的高风险探测计划申请书。计划内容是派遣一艘特制的、具备极强隐匿和抗干扰能力的侦察舰,前往一个遥远的、近期监测到异常引力波信号的星域进行抵近侦察。支持者主要是以苏婉博士为首的部分激进派科学家,他们认为该信号特征与“收割者”活动痕迹有微弱相似,可能是千载难逢的获取敌方直接信息的机会,若能证实,对“破壁计划”将有颠覆性推动。反对者则以杨振华等军方保守派为主,他们认为此举风险极高,侦察舰一旦被捕获或追踪,极有可能暴露联盟的大致方位,招致灭顶之灾。科学顾问团内部意见也严重分歧,军方态度暧昧,未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