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家族之星际指挥官 > 第99章 星火重燃与归乡之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9章 星火重燃与归乡之路

这个发现让小队成员心情复杂。既有找到同胞的激动,也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他们无法唤醒这些休眠者(缺乏足够医疗条件),也无法带走他们(目标太大)。王晨星只能留下一个隐秘的信标,记录下坐标和情况,希望未来有能力时再来救援。

这个插曲证明,并非所有留在庇护所星系的同胞都罹难了,可能还有类似的幸存者散布在广袤的废墟中。这也意味着,联盟重建的任务,可能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带着侦察到的废墟数据、环境监测报告以及发现幸存者的信息,“寂静之旅”小队开始返航。归途同样平静,但他们收集到的情报,却足以在暗影基地掀起惊涛骇浪。

王浩仔细审阅了所有数据。庇护所星系的惨状证实了敌人的可怕,但也明确了其暂时离开的事实。发现古老幸存者,则带来了重建人口和找回失落历史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对多个星域的长期被动监测数据都显示,那种令人不安的空间扰动确实在持续减弱,宇宙背景辐射趋于稳定。高等文明的威胁等级,似乎可以从“迫在眉睫”下调至“潜在存在”。

王浩站在基地指挥中心,看着星图上“寂静之旅”小队安全返航的光点,心中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他召开了全体高层会议,声音沉稳而有力:“‘寂静之旅’带回了希望,也带回了警示。敌人的阴影依然存在,但主动出击的窗口期,可能已经出现。”

他宣布,结束长达三十年的全面静默状态,启动 “复兴纪元”计划第一阶段:

有限联络:开始与确认安全的幸存据点和星梭前哨建立稳定的、低强度的通讯联系,交换生存数据和技术进展。

废墟探索:组建专业的废墟回收小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谨慎探索庇护所星系外围废墟,寻找可用的资源、技术和可能的幸存者。

技术整合:集中各幸存点的技术优势,加速对dcS技术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为文明的复兴奠定基础。

随着“探路者”计划确认了外部威胁的暂时消退,王浩正式下令,结束长达三十年的全面静默。暗影基地的通讯中心,那些尘封了数十年的超空间通讯阵列再次被激活,发出了谨慎的“唤醒”信号。

信号并非广播,而是定向发送给那些在蛰伏期间通过极低频次、单向通讯确认过存活状态的秘密前哨和星梭前哨。内容简短而加密:“威胁等级暂降,启动‘星火’协议,请求状态更新及安全通道确认。”

等待回应的过程漫长而煎熬。数周后,第一份来自“希望号”星梭前哨的加密回复抵达,报告其所在星系(代号“新家园”)生态稳定,前哨规模已扩大,人口自然增长至五千人,并初步建立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和轻工业体系。紧接着,“坚韧号”、“求知号”等前哨也陆续传回好消息。

这些回复如同黑暗中陆续点燃的篝火,让王浩和暗影基地的所有人看到了文明分散存续的成果。一个以暗影基地为中心,连接着散布在银河系各处七个稳定前哨的“星火网络”初步建立起来。通讯频率和内容仍受严格限制,主要交换生存数据、技术突破和有限的资源需求清单,避免任何可能暴露位置的信息。

在建立联络的同时,王浩启动了针对庇护所星系外围的“废墟回收”计划。一支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考古学家和安保人员组成的特遣队,搭乘经过特殊加固和伪装的工业舰“开拓者号”,小心翼翼地重返那片死亡星域。

他们的任务不是哀悼,而是“淘金”——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从巨大的废墟带中,回收可能残存的、有价值的物资和技术。

过程充满危险。废墟带空间结构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出现小规模的空间塌陷或高能辐射爆发。他们必须像排雷一样,缓慢推进。

收获是巨大的。他们找到了:

部分未完全损毁的数据存储核心:虽然大多损坏,但数据修复专家成功从中恢复了大量关于联盟鼎盛时期的科技资料、历史档案和文化数据库,这些都是无价之宝。

稀有材料和工业半成品:在飘荡的残骸中,发现了大量因突然袭击而来不及使用的特种合金、能源晶体和精密零件。

休眠者的希望:最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根据“寂静之旅”小队留下的信标,成功找到了那艘古老的殖民船,并将处于深度休眠状态的十几名幸存者安全转移回暗影基地。经过精心治疗和复苏,这些跨越了三十年时光的“古人”为基地带来了久违的历史连接感和人文温暖。

这些“遗产”的回收,极大地补充了暗影基地的资源库,也为其他前哨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文明的根系,从废墟中汲取到了再生的养分。

随着外部环境趋于相对安全,王浩开始推动“星火网络”从前哨生存模式向殖民地建设模式过渡。他要求各前哨在确保隐匿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扩大居住区,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和工业,提升人口承载力,并逐步建立本土化的教育和科研体系。

“新家园”(希望号所在星球)成为了典范。该星球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在暗影基地的远程指导下,他们利用本地资源,建立了更大规模的水培农场、地热电站和利用本地生物质的材料合成工厂。甚至开始小规模建造适合本地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能够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外星殖民地初具雏形。

其他前哨也根据自身环境特点,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生存模式。有的专注于地下城市建设以应对恶劣地表环境,有的则利用轨道资源发展太空工业。

王浩通过星火网络,协调着各殖民地之间的互补性发展,鼓励它们在不暴露自身的前提下,进行极小规模的、以物易物的特产交换(如特殊矿物、基因改良作物种子等),增强整体韧性。分散的星火,开始呈现出燎原之势。

当分散的殖民地逐渐稳固后,一个埋藏在所有幸存者心底最深处的愿望变得愈发强烈——联系母星,联系蓝星(地球)。

三十年的隔绝,母星是否安好?是否也遭到了高等文明的打击?亲人们是否还健在?无尽的疑问和牵挂,折磨着每一个人。

王浩深知,与母星取得联系,不仅是情感的需要,更具有战略意义。蓝星的人类文明是联盟的根,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可能未被波及的工业潜力。若能重新联系上,将极大增强幸存文明的力量。

然而,联系母星的风险极高。蓝星所在的太阳系,距离暗影基地极其遥远,且是否处于敌人的监控之下未知。任何指向太阳系的强信号通讯,都可能暴露所有幸存者的位置。

经过反复论证,王浩批准了一项极其谨慎的“归乡之路”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

被动监听:调动所有幸存据点最灵敏的深空射电望远镜,持续监听来自太阳系方向的任何电磁波信号,试图捕捉母星文明的踪迹。

中继探测:向太阳系外围方向(如奥尔特云)派遣一艘超小型、高度隐匿的无人探测船,携带被动传感器,进行长期潜伏式侦察,确认太阳系内情况。

谨慎通讯:只有在确认太阳系安全且未被监视的前提下,才会尝试通过极低频、加密、定向的方式,发送一条极其简短的“安全确认”信号。

计划的核心是“谨慎”和“被动”,绝不允许任何冒进。第一艘执行“中继探测”任务的微型探测器“信风号”已经秘密建造完成,即将启航。它的旅程将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这是一场需要极大耐心的等待。

站在暗影基地扩建后的中央广场上,王浩望着全息星图上那些代表幸存殖民地的光点,以及那条指向遥远太阳系的虚线,心中感慨万千。三十年蛰伏,文明的火种不仅保存了下来,还在更广阔的世界里播撒、生根。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或许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惨烈,但却继承了前辈的坚韧与智慧。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高等文明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再次降临。各殖民地的发展不平衡,内部管理、文化传承也面临新问题。与母星的联系前途未卜。

王浩知道,自己已不再年轻,他需要为文明的未来培养新的领袖。他的儿子王晨星在多次任务中表现出色,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担当,逐渐被委以重任。苏婉博士、杨振华等老一代也都在培养各自的接班人。

暗影基地的中心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肃穆。联盟幸存力量最高理事会扩大会议正在召开。与会者除了王浩、苏婉、杨振华等老一辈核心领袖,还包括了各主要殖民地推举出的新一代代表,以及像王晨星这样在蛰伏与复兴中成长起来的少壮派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