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家族之星际指挥官 > 第128章 幽灵之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程自持的可靠性炼狱:百年寿命的聚变堆:现有聚变堆的维护周期远远达不到要求。工程师们必须重新设计堆芯材料、冷却系统和控制机构,目标是实现近乎“免维护”的运行。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何在一个微小的空间内,维持一个长达百年不失衡的生态系统?生物学家和环境工程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任何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导致系统崩溃。心理耐受极限:如果搭载船员,如何保障其在长达数十年的绝对孤独中保持心理健康和判断力?这又引入了复杂的心理学和生命支持系统设计难题。

智能AI的伦理与风险:赋予AI如此高的自主权,意味着它将可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出关乎任务成败、甚至关乎联盟安危的决策。如何确保其绝对可靠、其决策逻辑符合人类利益?这引发了关于AI伦理和安全性的激烈辩论。“死信投递”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样是个巨大挑战。

设计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会议室的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设计草图,咖啡消耗量惊人,工程师们常常为了一个技术细节争得面红耳赤。压力巨大,失败感和挫败感如影随形。但在王晨星的持续关注和资源倾斜下,他们没有被压垮,反而激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韧性。

经过长达数月的艰苦攻关,在突破了无数个技术瓶颈后,一个前所未有的设计方案终于逐渐成型。

这艘被正式命名为“探踪者”级的侦察舰,其设计蓝图充满了未来感:

外形:为最小化探测截面,舰体呈不规则的、边缘平滑的扁平梭形,没有任何突出的炮塔或传感器阵列,所有设备都采用内置式或收放式设计。

隐匿系统:多层复合外壳集成了所有先进的隐匿技术。最外层是自适应伪装涂层,中间是辐射散射层,内侧是等离子发生器网格。至于“局部维度偏移”装置,团队最终采用了一个极度简化的、能耗巨大的试验性模型,只能进行短时、小幅度的“存在感削弱”,被视为最后的保命手段,而非常规隐匿方式。

动力与支持:采用了革命性的“长寿”聚变堆设计,配合大面积的可展开式星际尘埃收集网。生态循环系统采用了多冗余备份设计,理论上可维持三名船员或等效AI系统运行超过一百二十年。

智能核心:搭载了名为“星海漫游者”的尖端AI,其决策逻辑经过了最严格的测试和伦理约束编程。通讯系统则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定时炸弹,只在预设的、经过严密计算的“安全窗口”才会尝试发送信息。

当最终的设计方案和模拟测试报告呈送到王晨星面前时,他仔细审阅了许久。他知道,这艘船凝聚了联盟当前最尖端、甚至有些冒险的技术,它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它是否真的能在“收割者”面前隐身?谁也无法保证。

“批准建造。代号‘幽灵之眼’,首批建造两艘。”王晨星签署了命令。他知道,他将联盟的未来,寄托在了这艘在技术极限上行走的幽灵之舰上。它的诞生,标志着“溯源计划”从构想迈向了实质性的执行阶段。

就在“幽灵之眼”设计团队在工程技术的深渊中奋力跋涉的同时,另一场同样至关重要却风格迥异的智力风暴,也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悄然展开。一支由联盟内最顶尖的天体物理学家、宇宙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甚至还包括少数精通艾尔族古文和宇宙生态学的专家组成的特殊团队,被王晨星秘密召集起来。他们的任务,看似没有工程图纸那般具体,却同样关乎“溯源计划”的成败,甚至更为玄奥——为那即将出航的“幽灵之眼”,在浩瀚无垠、危机四伏的星海中,筛选出最有可能找到“收割者”踪迹或相关古文明遗迹的目标星域。

这支专家团队的集结地,位于暗影基地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古老文献档案馆深处。这里没有大型实验设备,只有堆积如山的星图数据芯片、落满灰尘的艾尔族皮质卷轴,以及散发着霉味和未知信息素的古老遗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与“深渊之眼”截然不同的氛围——不是高频能量的嗡鸣,而是学者们低声讨论、翻阅古籍和全息投影时发出的细微声响,混合着陈年纸张和金属载体特有的气息。

团队负责人是年迈的天体物理学泰斗,索伦森博士。他须发皆白,但眼神却如同最精密的望远镜,能穿透亿万光年的距离,洞察星辰的奥秘。与他并肩的,有以解读外星文明遗迹着称的考古学家伊薇特·陈,有毕生研究宇宙社会学和文明兴衰史的历史学家阿卜杜勒·哈桑,还有几位沉默寡言、却能破译艾尔族那些充满隐喻和象征的古老诗歌的语言学家。

王晨星给予他们的指令非常明确:跳出人类固有的思维框架,像宇宙侦探一样,从宇宙的蛛丝马迹中,寻找那些可能指向“收割者”或其受害者留下的“犯罪现场”。他们依据的标准,也因此变得非常特殊,甚至有些离奇。

他们的工作,更像是在解读一部沉默的宇宙史诗,寻找其中不和谐的篇章。

第一项标准:追踪宇宙的“伤疤”——异常宇宙现象区。

索伦森博士的团队,利用联盟所有的深空观测数据(尽管“深潜”后数据更新缓慢),寻找那些违背已知自然规律的“异常”星域。

非自然引力源:他们搜寻那些引力场无法用可见物质解释的星系,可能存在隐藏的巨型结构,或是大规模空间扭曲的残留。

异常高能辐射背景:重点关注那些弥漫着无法用已知天体物理过程(如超新星爆发、活动星系核)解释的、过于均匀或具有特定调制模式的高能粒子流或辐射区,这可能是远古超级武器或能量操控留下的“余晖”。

空间结构的“伤疤”:寻找存在疑似非自然虫洞遗迹、大规模空间褶皱或时空连续性出现微妙“断层”的区域。这些可能是超光速航行技术留下的永久痕迹,或是时空结构本身遭受过巨大冲击的证明。

他们的口号是:“自然界的奇迹有其规律,而智慧生命的造物,总会留下违背部分规律的‘指纹’。”

第二项标准:聆听“沉默”——文明寂静区。

历史学家哈桑和宇宙社会学家们则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他们利用天体生物学模型,圈定了银河系及邻近星系中一大批“理论上”应该存在生命的恒星系——这些星系的恒星处于稳定期,拥有宜居带,且构成元素丰富。

然而,当他们将观测数据(尽管有限)叠加上去时,一片令人不安的“寂静”出现了。在这些本应充满生机、至少该有初级无线电波或其他文明迹象的星域,探测到的只有宇宙背景辐射的嘶嘶声,死寂得令人心悸。这种大范围的、违背统计学规律的“沉默”,被哈桑称为“宇宙中的图书馆幽灵区”——书架上本该有书的位置,却空空如也。这强烈暗示,某种力量可能系统性地“清理”了这些区域的生命或文明。

这项工作最为神秘,也最考验想象力。语言学家和艾尔族专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联盟数据库中最古老、最晦涩的记录。

艾尔族的警示:他们反复研读艾尔族长老留下的关于“远古吞噬者”、“星辰收割者”的诗歌和预言,试图从那些充满象征和比喻的文字中,剥离出可能指向具体方向、时间或宇宙坐标的信息。例如,一首诗中提到“光芒在旋涡之眼熄灭”,这可能指向某个特定的星系形态。

数据库的碎片:他们甚至翻找人类早期太空时代接收到的、无法破译的“外星信号”,以及一些被列为“不可接触”的、由早期探险队在边缘星域发现的、带有明显非人类科技特征的奇异造物记录,试图从中找到线索。

这三条线索——物理的异常、社会的死寂、传说的暗示——被反复比对、交叉验证。团队内部经常爆发激烈的争论,天体物理学家认为传说过于虚无缥缈,而人文学者则认为纯粹的数据分析缺乏灵性。

经过数月不眠不休的复杂计算、模型推演和近乎考古学家般的细致考证,专家团队最终从海量的候选目标中,筛选出了三个优先级最高的星域,它们各自代表着一种典型的“嫌疑”特征。

候选目标A:“墓碑星云”这是一个位于遥远星系中的巨大弥漫星云。其异常之处在于,内部的元素分布呈现出一种令人费解的均匀性,仿佛被一只无形之手彻底搅拌过。同时,星云中检测到残留的、能量级高得离谱的粒子流,其能谱特征与任何已知的天体物理现象都不吻合。索伦森博士倾向于认为,这极可能是一场超乎想象的、瞬间释放的能量爆发遗迹,其规模足以摧毁数个恒星系,并将一切物质“蒸煮”成均匀的等离子汤,最终冷却形成如今的星云——如同一座巨大的宇宙坟墓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