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家族之星际指挥官 > 第117章 深潜之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晨星的支持确实屏蔽了大部分来自外部的直接质疑和行政干扰,资源渠道也变得畅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外部压力的消失,而是转化成了另一种形态:更高的、沉默的期待。

联盟高层不再频繁地质询进度,但苏婉能感觉到,每一次她与王晨星进行例行通讯时,那份平静背后所承载的重量。联盟将如此巨量的资源持续投入一个短期内看不到明显产出的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决定。王晨星顶住了压力,但这种压力依然存在,并转化为一种无声的期望:期望“破壁计划”最终能证明这份信任和投入是值得的。

其他部门,尤其是军事和民生领域,虽然不再公开抱怨,但那种“静观其变”的态度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似乎在等待,等待“破壁计划”交出足以改变局面的答卷,或者……等待它最终被证明是另一个无底洞。这种来自同僚的、沉默的审视,有时比公开的指责更让人感到压力。

苏婉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种平衡:既要让团队保持足够的紧迫感,不能因为有了支持而松懈;又要保护团队免受外部期待带来的焦虑影响,让他们能专注于需要极大耐心和专注力的深层研究。

站在主控中心的观测台上,俯瞰着下方各个实验室里忙碌而专注的身影,苏婉的心中感慨万千。与几个月前相比,这里的气氛已然不同。虽然依旧严肃紧张,但少了那份恐慌和迷茫,多了一份沉稳和专注。研究人员们不再轻易气馁,面对失败和挫折,他们更倾向于将其视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灾难性的终点。

她看到陈教授和林枫为了一个模拟参数的设定争得面红耳赤,但争吵结束后又能一起坐下来寻找解决方案;看到李琟带领的数据组开发出的新算法,成功从噪声中提取出了更清晰的信号特征;看到工程团队为了一个冷却系统的优化方案加班加点……

她清楚地认识到,“破壁计划”最混乱、最危险的初创阶段或许真的已经过去了。团队经历了失败的洗礼、方向的迷茫和信心的崩溃,最终在王晨星的关键干预下,没有散掉,反而被打磨得更加坚韧、更加成熟。他们就像一支经历了严酷训练和初战失利后的特种部队,虽然尚未取得辉煌的战果,但已经具备了在极端困难环境下生存和作战的能力。

然而,苏婉没有丝毫的放松。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仅仅是漫长征程的序曲。他们就像一群在黑暗无边的洞穴系统中摸索前行的探矿者,王晨星的支持如同给了他们更坚固的装备和更充足的食物,让他们得以在黑暗中站稳脚跟。李琟发现的“量子熵减波动”,则像是岩壁上一点极其微弱的、可能是矿物反光的痕迹。它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一丝希望,但矿脉究竟在哪里?储量如何?开采难度有多大?前方还有多少未知的危险?所有这些,都是未知数。

真正的突破,那足以照亮文明前路的发现,依然隐藏在深邃的黑暗之中,遥不可及王晨星签署的“深潜计划”总动员令,没有通过盛大的仪式发布,而是以最高加密等级,如同一道无声却蕴含万钧之力的雷霆,瞬间传遍了联盟治下的每一个角落——从暗影基地的核心控制室,到最偏远的资源前哨站。命令的措辞简洁、冷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其核心要求清晰而绝对:最大限度降低所有能量信号特征,减少一切非必要的外部活动,联盟进入全面战略隐匿状态。

这道命令,并非简单的战略调整,而是对整个文明生存模式的根本性颠覆。它意味着,人类文明这艘航船,将从星辰大海的探索者,彻底转变为黑暗森林中的潜行者。

命令下达后,联盟这架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以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进行极其痛苦却必须的全面收缩。

能源管制:窒息般的节能

城市之光黯淡:昔日灯火通明、象征着文明活力的太空城和行星地表城市,一夜之间转入“黄昏模式”。非核心区域的照明被关闭,商业区的霓虹招牌熄灭,公共区域的能源供应被严格限制。城市仿佛陷入了永久的傍晚,街道上行人稀少,一种近乎宵禁的沉寂笼罩着曾经繁华的都市。家庭能源配给制被严格执行,取暖、制冷乃至烹饪都受到限制,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工业心脏停搏:大型工业设施,尤其是高能耗的金属冶炼厂、大型船坞、聚变能源中心,被强制进入低功耗休眠状态或彻底关闭。只有维持最基本民生和军事防御所需的生产线被允许在极低产能下运行。星港变得异常冷清,往日舰船往来如织的景象不复存在,只有零星的必要补给船在悄无声息地靠离。整个文明的工业脉搏变得微弱而迟缓。

科研的寒冬:非核心的科研项目,特别是那些需要大型能量设备或深空观测的课题,几乎全部暂停。实验室的灯光变得昏暗,昂贵的设备被封存,研究人员被迫转向理论计算或低能耗研究,科技发展的引擎被强行降速。

通讯静默:陷入孤岛的文明

星海沉默:超空间通讯,这条连接分散文明的神经主干,被严格限制于最高优先级事务——仅限于最高指挥部、关键情报传递和像“破壁计划”这样的绝密项目使用。各殖民地、舰队之间的日常通讯几乎断绝。

信息孤岛:民用通讯网络大幅缩减带宽,并加强了近乎苛刻的加密。星际互联网变成了一个缓慢、迟滞的内联网,实时视频通话成为奢侈,跨星域的信息交流变得异常困难且充满延迟。各殖民地仿佛退回到了通讯基本靠“信使船”的时代,成为了信息海洋中彼此隔绝的孤岛。

旅行禁锢:星际旅行需要经过最高安全委员会级别的审批,除非涉及极端重要的人员调动或物资运输,否则基本不被批准。人们被禁锢在自己所在的殖民地或飞船内,与亲友、与更广阔世界的联系被硬生生切断。

防御收缩:龟缩的姿态

前沿的放弃:设置在遥远星云、小行星带边缘的前沿哨所和早期预警站被悄然放弃,人员撤回,设备能带走的带走,不能带走的就地隐蔽或自毁。联盟的防御纵深被大幅压缩。

舰队的蛰伏:主力舰队活动频率降至最低,日常巡逻被取消,舰队分散隐匿在预设的、具备天然隐蔽条件的星域内,保持绝对静默,如同潜伏在深海中的潜艇。官兵们长期处于高度戒备却无所事事的状态,士气面临严峻考验。

被动的隐匿:防御的重心完全转向被动隐匿。全力加固现有基地的隐蔽性,利用星云、尘埃团、引力异常区等自然屏障,尽可能地将自身从宇宙的“可见光”中抹去。从积极的防御者,变成了极力隐藏自己的“隐形人”。

技术层面的收缩,迅速而深刻地反馈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种前所未有的、慢性的窒息感开始在全联盟蔓延。

视觉上的压抑:人们抬头望去,不再是璀璨的星河和来往的飞船,而是功能受限后显得暗淡、单调的人造天幕(对于空间站和地下城居民而言),或是被严格的光污染控制措施笼罩的、异常“干净”却死寂的星空(对于行星居民而言)。这种视觉上的变化,日复一日地提醒着人们所处的“非常状态”,带来一种无形的心理压迫。

生活质量的倒退:能源配给制导致取暖不足、照明受限,娱乐活动大幅减少,新鲜食物供应变得紧张。人们的生活退回到一种更原始、更节俭的模式。这种物质上的匮乏,加剧了精神上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信息的匮乏与猜疑:通讯的静默和信息的严格控制,导致了官方信息的稀缺和谣言的滋生。人们无法及时了解其他殖民地的情况,无法与远方的亲人联系,对整体的局势感到迷茫和不安。这种信息黑洞,催生了各种猜测、疑虑甚至恐慌情绪。

未来的不确定性与意义的迷失:最深刻的打击在于对未来的信念。当探索星海被禁止,当发展进步让位于生存隐藏,当生活的目标似乎只剩下“不被发现地活着”时,特别是对于在相对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深潜一代”而言,他们开始质疑生命的意义和文明的价值,“生于黑暗,意义何在?”成为一个萦绕在无数人心头、无法解答的沉重问题。这种存在主义危机,是“深潜计划”最致命的社会副作用。

社会活力的衰退:经济交流近乎停滞,文化活动锐减,学术交流困难,整个社会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甚至倒放键。一种沉闷、保守、内向化的氛围逐渐取代了往日开拓、进取、外向的文明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