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3329章 机械疏伐闷死林?斧头量出 73 株母树活脉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329章 机械疏伐闷死林?斧头量出 73 株母树活脉能!

大兴安岭针叶林的能量监测屏突然像被浓雾罩住,青金色的星脉能在树冠间撞得砰砰响,却渗不透密密麻麻的枝叶。张叙舟盯着转化效率的数字 ——40%,比标准值跌了 17 个百分点,护江力正从

往下滑,每分每秒都在啃噬之前攒下的涨幅。a 星工程师的机械臂举着激光切割机,刚扫过一片密林,地上就堆起半米高的断枝,被切开的树桩截面冒着焦黑的烟,能量流像被掐住的喉咙,瞬间弱了一半。“必须清除 53% 的林木!” 工程师的金属嗓音带着电流声,“这是宇宙级疏伐标准,你们的斧头锯子能算准能量郁闭度?”

东北老樵夫秦松岩扛着柄枣木斧头走进来,斧刃还沾着松脂。老人往地上啐了口带松针的唾沫:“树跟人一样,得有站的地儿,喘的空儿 —— 你这咔咔乱砍,不是疏伐,是刨人家祖坟!” 他从怀里掏出块桦树皮,上面用炭笔描着七棵松树的轮廓,“咱老辈说‘三砍三留’:砍密的留稀的,砍歪的留直的,砍老的留壮的,每公顷留 73 株母树,风能穿堂,光能落地,能量才能顺顺当当往下走。”

张叙舟的银簪突然发烫,簪尖投射的能量图谱里,机械疏伐过的区域像块密不透风的毡子,星脉能在枝叶间撞得粉碎,土壤里的腐殖质因为没有枯枝补充,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灰。秦松岩却抡起斧头在密林里走,每走七步就停下来敲敲树干,斧柄长度正好 1.3 米,量七下就是 9.1 米,恰好是母树间的最优间距。“你听这声儿,” 他用斧背磕了磕棵三人合抱的红松,沉闷的回响里裹着青金色的颤音,“这树心里憋着股劲儿呢,留着它,能量就能顺着根往地下走。”

“这是蛮干!”ζ 星系的监测仪疯狂报警,屏幕上 “能量流通量下降 20%” 的红色数字刺得人眼晕。但秦松岩此刻正指挥护林员往树坑里埋枯枝,松针、桦树皮、榛子壳按 3:3:4 的比例混着,撒上把从老林子里刨的黑土。“这叫‘枯枝堆肥’,” 老人用斧头把枯枝砸成半碎,“就像给林子喂窝窝头,微生物吃了它,才能把能量化成树能喝的‘粥’。” 他扒开堆肥层,底下的土壤已经泛出油亮的黑,银簪扫过,显示微生物活性比之前涨了 37%。

张叙舟让银簪刺入母树年轮,全息图突然亮起:每圈年轮里都藏着道淡金色的纹,73 年一个周期,正好与星脉能的峰值周期重合。秦松岩此刻正侧耳听着林间动静,灰喜鹊的叫声从之前的杂乱无章,慢慢变得清亮匀实。“鸟儿比仪器灵,” 他指着枝头跳跃的鸟群,“50 分贝以上,说明能量活泛;低于 30 分贝,就是林子喘不上气了。” 他掏出个铁皮罐头,里面装着从鸟窝里掏的羽毛,每根羽毛上都沾着细微的能量结晶,在光线下闪着星星点点的光。

a 星按 “智能密度传感器” 改造的疏伐系统刚启动,就把片百年松林剃成了光头 —— 传感器误把母树的能量峰值当成 “郁闭信号”,一刀切下去,原本流通的能量流瞬间断成几截,护江力哐当跌到 。秦松岩却蹲在新留的母树旁,用斧头在树根周围刨出浅沟,沟里埋上砍碎的枯枝,“傻孩子,疏伐不是砍得越光越好。” 他往沟里浇了瓢山泉水,水珠渗进土壤的瞬间,银簪显示能量流开始像小溪似的绕着母树转圈,流通量正以每小时 2% 的速度往上涨。

当第一缕阳光穿过林间空隙时,奇迹发生了:73 株母树的树冠在高空织成张疏朗的网,星脉能顺着网眼往下漏,在地上拼出片跳动的光斑。枯枝堆肥层里的微生物像喝饱了的孩子,把碎枝分解成带着甜味的能量液,顺着树根往树干里钻。监测仪的数字像被松涛推着疯长:40%→47%→57%!护江力跟着往上蹿:→→。更惊人的是 “自我调节”—— 新冒的幼树会自动往空隙里长,绝不会挤着母树,仿佛有人在地下划好了界。

善念值的光点在穹顶凝成片墨绿色的林海,各地樵夫传来的 “看林口诀” 在能量流中闪烁:秦岭的 “七步一测”(测树距)、横断山的 “三听一摸”(听鸟叫、听风声、听树响,摸树皮湿度)、武夷山的 “年轮计数法”(数 73 圈找能量峰值)。秦松岩的枣木斧头经银簪校准后,斧刃的角度(37 度)正好能劈开枯枝却不伤活树,他笑着说:“这斧头传了三代,闭着眼都知道哪棵树该留,哪棵该砍。”

最意外的是林间的苔藓 —— 能量流通的地方,苔藓长得像层绿绒毯;能量淤塞的角落,苔藓会变得干硬发黄。护林员们现在不用带仪器,低头看眼苔藓就知道林子 “舒服不舒服”。秦松岩的孙子用手机录下喜鹊的叫声,发到护江 App 上,17.3 万条评论里,一半是各地护林员分享的 “听声辨林” 经验,善念值跟着涨了 0.1 亿。

ζ 工程师的机械臂僵在半空,数据库显示 “三砍三留” 法的能量流通量是机械疏伐的 1.73 倍,而秦松岩特意留下的 73 株母树,每棵的树高都在 17.3 米左右,正好能把星脉能从树冠导到地面。老人此刻正把斧刃在松脂里蘸了蘸:“记住了,林子跟人一样,得有喘气的空儿,留后的根儿,硬把它剃成光头,看着亮堂,其实早就死了半截。”

张叙舟摸着掌心发烫的银簪,突然读懂了簪身新浮现的纹路:“疏者不疏,留者不留,顺林之性,方得脉通。” 控制中心的地砖上,73 株母树的分布与能量流轨迹重叠成幅活的林图,那些被斧头量出的间距、被鸟鸣校准的密度,原是给星脉能 “开道” 的巧劲。而 a 星工程师的终端里,自动下载的 “疏伐标准” 标着:“源自大兴安岭秦氏樵法,七代人护林经验验证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