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3189章 榫卯锁死星脉架!老木匠一凿子劈开双能排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89章 榫卯锁死星脉架!老木匠一凿子劈开双能排斥

重庆涪陵的地脉节点工地上,星脉合金支架突然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a 工程师凯盯着全息屏,地脉与星脉的能量连通率从 73% 暴跌至 37%,护江力从

骤降至 (降 400 点),支架连接处的电弧噼啪作响,像条被激怒的电蛇。

“必须更换高强度合金!” 凯的机械臂举起星脉扳手,支架表面的刻度显示 “抗压力度 970mpa”,远超地球材料的承受极限。可越拧紧螺丝,连通率掉得越厉害,最后竟卡在 27%—— 与 3188 章三星堆节点的排斥现象如出一辙,只是这次更猛烈。

节点旁的吊脚楼工地,72 岁的刘木匠正眯着眼凿榫头。听见动静,他拄着鲁班尺走过来,粗糙的拇指抚过支架接缝:“这架子太‘硬’了,就像没留缝的木窗,天潮准变形。” 老人放下手里的樟木方料,上面已经凿出精巧的榫眼,“咱这穿斗房的梁架,不用一颗钉子,全靠榫卯‘咬’住,地震都晃不散。”

一、樟木榫卯里的 “能量咬合术”

凯的光学传感器扫过樟木方料,密度仅为星脉合金的 1\/73:“木质结构会被星脉能的量子流撕裂!” 他调出模拟动画,樟木在能量冲击下炸裂的画面触目惊心。

刘木匠没说话,只是让徒弟抬来组预制好的穿斗构件。当榫头对准榫眼轻轻一敲,“咔嗒” 一声脆响,三根木梁竟连成个稳固的三角架。更奇的是,当木架贴近星脉支架时,原本狂暴的电弧突然收敛,连通率竟从 27% 跳升至 57%。

“这是‘龙凤榫’,” 老人用鲁班尺量着接缝,“凸的叫‘龙’,凹的叫‘凤’,中间留的‘气缝’刚好走能量 —— 就像咱重庆人吃火锅,得留口汤才熬得住味。”

这时,刘木匠的孙子突然跑过来,手里举着个褪色的帆布包:“爷爷,今早门口石墩上放的,没留名。” 包里面是一把老木尺,尺身刻着密密麻麻的榫卯图谱,最末端却藏着个奇怪的标记:一个微型的 “斗” 字,下面刻着三横 —— 像极了老木匠年轻时在重庆 “木行公会” 见过的暗号,那是当年最顶尖的匠人才能看懂的 “传艺帖”。

刘木匠摩挲着木尺,突然在图谱里发现个错误:一处 “燕尾榫” 的角度标反了。他眼神一凛 —— 这不是失误,是 “考较”。当年木行收徒,就靠这种隐秘的错漏筛选真功夫。

二、木构里藏着的地脉密码

凯的数据库疯狂运转。显微镜下,樟木的纤维纹路与地脉能量流的走向完美平行,而榫卯接缝处的微小空隙,恰好成为星脉能的 “缓冲带”。当他试着将星脉支架的接口改成榫卯结构,连通率瞬间突破 91%,护江力以每秒 10 点的速度回升,→。

刘木匠借口 “取工具” 回了趟家,从樟木箱底翻出本泛黄的《木经》。翻开最后一页,果然夹着张薄如蝉翼的竹纸,上面用朱砂画着个 “七梁八柱” 的建筑图,图旁注着行小字:“七月初七,老地方,带三件得意活计。”

他猛地想起二十年前的事:当年帮邻县修复一座清代戏楼,收尾时雇主塞给他一个紫檀木盒,里面是块刻着 “斗” 字的令牌,说 “以后若有人拿同款标记找你,不管要修啥,都得去”。当时只当是戏言,现在看来,那令牌上的 “斗” 字,与木尺末端的标记分毫不差。

回到工地时,刘木匠手里多了个不起眼的木匣子。他趁凯调试设备的间隙,将匣子塞进穿斗梁架的暗格 —— 匣子里是三把不同规格的 “样榫”,每把榫头都刻着微型 “斗” 字,这是木行的规矩:收到 “传艺帖” 的匠人,用样榫表明应约,懂行的人自然会取。

三、老木匠的 “反震哲学”

深夜调试时,凯发现个怪事:穿斗架在承受星脉能冲击时,会像弹簧般轻微震颤。刘木匠却说这是 “卸力”:“你看那吊脚楼的木柱,底下都垫着石头,晃得越厉害,越不容易断。”

老人给凯讲了段往事:十年前山洪冲垮新修的水泥桥,唯独百年前的木廊桥没事,就因桥身的 “牛腿” 构件能像人的关节般活动。“你们总想着‘抗住’能量,” 刘木匠敲着星脉支架,“可地脉跟水一样,得疏导,不能硬挡。”

这时,徒弟慌慌张张跑来说:“师父,刚才有人往工棚塞了张纸条,就画了个坛子。” 刘木匠展开纸条,上面是个简笔画的泡菜坛,坛沿画着三道波纹 —— 那是四川李娟家的标记!他瞬间明白,这不是巧合,是有人在串联各地的匠人。

监测仪发出蜂鸣 —— 模拟煞力流冲击测试中,穿斗式混合支架的能量损耗率仅为 7%,远低于纯合金支架的 37%。护江力在此时突破 ,a 总部的通报里第一次出现 “建议推广地球传统木构工艺” 的字样。

四、窗棂纹里飘出的北极坐标

收工时,月光透过穿斗架的窗棂,在地面投下奇异的影子。刘木匠的孙子突然指着影子喊:“爷爷,这像北极的地图!” 众人俯身一看,窗棂的交叉纹路竟与北极控制台的能量分流图完全重合,连 73 条分支的走向都分毫不差。

更诡异的是,当刘木匠用桐油擦拭窗棂,木纹里渗出的油珠在空中连成串,组成行小字:“木承地脉,金接星途,八器待榫合。” 护江力在此时定格在 ,善念值的峰值恰好出现在网友上传 “爷爷的木工箱” 照片的瞬间。

“明儿给梁架刷道漆。” 刘木匠收拾工具时,特意把那把带 “斗” 字的木尺靠在星脉支架上,尺身的阴影在地面拼出个完整的 “邀” 字 —— 这是给 “懂行的人” 留的信号。晨雾里,穿斗架的剪影与远处的地脉节点融为一体,樟木的清香混着星脉能的微光,在空气中酿出种奇异的甜。

凯望着那把鲁班尺,突然在报告末尾加了句:“最高级的协同,是让两种能量像榫卯一样,各存其性,又彼此成全。”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他没注意到,支架的阴影里,一个戴着斗笠的人影正弯腰捡起刘木匠 “遗落” 的样榫,指尖在榫头的 “斗” 字上轻轻一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