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探舱模拟舱体的裂纹在全息屏上蔓延。张叙舟盯着那 37 道蛛网状的缝隙 ——73 万大气压的地核压力测试下,星脉合金制成的舱壁像块被捏碎的玻璃,护江力的数值被这惨烈的失败拽得骤降,→→,a 材料专家的额头青筋暴起,手里的星脉合金样本被捏出深深的指痕。
“必须加厚舱体!” 他把样本拍在桌上,金属撞击声震得沙盘上的地核模型都在颤,“用三倍星脉合金,哪怕牺牲 37% 的下沉速度,也得保住抗压强度!”
门口传来竹杖点地的轻响。山西老矿工王建军背着个磨得发亮的探矿罗盘,粗布褂子上还沾着煤屑:“小伙子,俺们挖煤时,木支护比铁支护抗塌方。” 他掀开随身的帆布包,里面是段百年矿道的木支架,虽弯成了弓,却没断过一丝纤维,“硬顶不如巧卸,木头会‘顺着劲儿弯’,压力就散了。”
银簪突然从张叙舟袖口窜出,悬在木支架上方。全息图瞬间切换成微观结构 —— 木质纤维呈螺旋状缠绕,像无数根拧在一起的麻绳,每道压力袭来,纤维就会顺着受力方向微微转动,将 97% 的冲击力分散到整个支架。“这是…… 柔性抗压结构!” 张叙舟突然想起祖父日记里的插画: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枝干,也是这种螺旋纹路。
全球 “钻探技术直播间” 的弹幕炸成了煤窑里的火星。网友们晒出的 “竹子承重实验” 在热评区刷屏:碗口粗的毛竹能撑起三吨重的货车,断口处的纤维结构与木支架如出一辙;材料学家的实时分析显示,螺旋状排列的纤维分散压力效率,比星脉合金的刚性结构高 47%。当王建军用探矿罗盘的指针划过木支架,针尖沾着的青金色粉末突然发光,与第七器能量结晶的光谱完全重合。
善念值在 96.3 亿处泛起金芒,96.4 亿→96.5 亿。张叙舟突然抓起 a 专家手里的星脉合金样本:“用碳纤维仿竹结构!” 他在沙盘上画出舱体改造图 —— 外层是螺旋缠绕的碳纤维束,内层衬着弹性缓冲层,像给舱体套了件 “可呼吸的铠甲”。当模拟测试启动,73 万大气压压下的瞬间,舱体像片被风压弯的竹叶,微微形变后竟弹回原形,裂纹数量从 37 道骤减至 0。
“不可能……”a 专家的星脉检测仪显示,改造后的舱体抗压强度提升 47%,重量却减轻了 20%,完全符合下沉要求。王建军蹲在模拟舱旁,用布满老茧的手转动探矿罗盘:“还得调平衡。” 他让罗盘指针始终对准地核方向,“地脉里的力是活的,舱体得像秤砣一样端平,不然容易被紊流掀翻。”
护江力的指针疯狂回弹,→→(+250 点)。当改造后的钻探舱在全息图上缓缓沉入模拟地脉,银簪突然捕捉到异常 —— 罗盘针尖的青金色粉末,在舱体周围形成了层薄薄的能量膜,与第七器激活时的护盾效应完全一致。王建军摸着罗盘底座的刻痕:“俺爷爷说,这罗盘是‘地脉给的指南针’,指的从来不是正南,是藏着宝贝的地方。”
观战区的善念值像煤层里的瓦斯,96.5 亿的数字在屏幕上越积越浓。煤矿工人发来的 “井下支护老照片” 里,木支架的弯曲弧度与钻探舱的形变轨迹完美吻合,仿佛跨越百年的技术对话。张叙舟盯着全息图里的地核方向,突然明白王建军那句 “硬顶不如巧卸” 的深意 —— 地脉的压力从不是敌人,像老矿工说的 “煤层有脾气,顺着它走才出煤”,人类要做的,只是学会与这股力量共舞。
银簪的新任务提示在青金色光流中亮起:“第 3133 章:听脉筒破紊流,老矿工敲岩辨向 730 米偏差。” 王建军把探矿罗盘递给张叙舟,指针在他掌心微微发烫,像在催促着什么。远处的钻探基地里,第一台改造后的钻探舱正被吊起,阳光照在碳纤维螺旋纹上,反射出的光带像条通往地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