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3125章 分钟脉冲杀!老井水冒泡炸出地脉呼吸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25章 分钟脉冲杀!老井水冒泡炸出地脉呼吸符

三星堆节点的能量指示灯突然开始疯狂闪烁。张叙舟盯着全息屏上的锯齿状曲线 ——1730 单位的峰值像把尖刀,730 单位的谷值又像口深井,每 73 分钟一次的剧烈波动让圈层防护屏障的青光忽明忽暗,护江力的数值被这股失控的脉冲拽得骤降,→,第 9 次校准指令发出时,a 工程师的星脉调试仪突然爆鸣,屏幕上的误差值跳成刺眼的红。

“是设备共振故障!”a 首席工程师把检测报告拍在桌上,金属支架上的六器共鸣光流正跟着脉冲发抖,“必须切断节点输出 37 分钟,否则整个地脉主网都会被拖垮!”

这话让门口的王二柱突然掀了门帘。他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笔记本,纸页上画满歪歪扭扭的水位线:“俺蹲老井边记了三天,每天辰时(7-9 点)井水冒泡最凶,正好是你们说的脉冲点!” 老人往地上啐了口唾沫,“前儿个俺婆娘往井里撒了把糯米,那天的泡泡就小了一半,这咋说?”

银簪突然从张叙舟袖口窜出,悬浮在老井口上方。全息投影瞬间切换成微观视角 —— 晨露凝结的水汽正顺着井壁缝隙往下渗,每滴水珠里都裹着青金色的地脉能量,当它们与井水接触的刹那,就像火星撞进火药桶,能量值瞬间飙升至峰值。而王二柱说的糯米,在水中分解出的支链淀粉正像层薄膜,轻轻裹住躁动的能量流。

“不是设备故障,是地脉在喘气。” 张叙舟突然想起祖父日记里的插画,泛黄的纸面上,三星堆老井的位置被圈成个呼吸的肺叶,旁注 “辰时露重,脉气外涌”。他舀起一瓢井水,银簪检测显示其中的道源能活性是其他时段的 3 倍,“晨露带着地表阳气往下钻,和地脉阴气撞在一起,可不就炸出脉冲了?”

全球 “地脉监测频道” 的弹幕瞬间刷屏。民俗学者上传的《广汉县志》记载在热评区炸开:“清乾隆年间,每逢辰时,村民必往‘龙穴井’撒米敬神,谓‘安龙脉’”;食品研究所的实时实验显示,糯米中的支链淀粉对道源能的稳定率达 73%,远超任何人工抑制剂。当李娟婆婆捧着装满糯米的陶罐走来,a 工程师的调试仪突然停止尖叫,屏幕上的脉冲曲线竟开始缓缓变缓。

善念值在 95.4 亿处泛起青金色涟漪,95.5 亿→95.6 亿。张叙舟跟着老人跪在井边,看她将糯米撒向水面。水珠撞击米粒的瞬间,银簪投射的能量图上,1730 单位的峰值像被掐住的喉咙,猛地跌落到 1000 单位,谷值却悄悄抬升至 900 单位,振幅硬生生压缩了 37%。“老祖宗的法子,” 婆婆用围裙擦着手笑,“地脉和人一样,受了惊得哄着。”

但脉冲的根源比想象中更诡谲。当银簪探入井底青石板,三角纹路突然亮起,与祖父日记里 “地脉呼吸符” 的拓片完美重合。更惊人的是,纹路的间隙里卡着几粒碳化的糯米,碳十四检测显示距今恰好 370 年 —— 原来三百年前的先民,早就用同样的方法安抚过躁动的地脉。

“这不是巧合。” 张叙舟摸着发烫的石板,三角纹的三个顶点分别对应三星堆的三座祭祀坑,“先民把井选在脉气最旺的节点,又用糯米当缓冲,是给地脉装了个天然的呼吸阀。” 他突然调出 a 的设备参数,星脉调试仪的频率竟与晨露能量波完全相反,“你们的校准反而在帮倒忙,就像给喘气的人捂住鼻子!”

护江力的指针开始疯狂回弹,→→(+250 点)。a 工程师默默收起调试仪,看着李娟婆婆教勘探队员唱《敬井谣》:“辰时撒米三分满,龙息顺顺不翻船”。方言的唱腔在井口盘旋时,银簪突然捕捉到道源能的新频率,与七器共鸣时的波动完美同步,像段被遗忘的古老旋律。

观战区的善念值像井里的泡泡,95.6 亿的数字在屏幕上越冒越多。王二柱的笔记本被传成了网红手册,其中 “雨前撒米防脉冲” 的偏方正被全球地脉节点采用。张叙舟盯着青石板上的三角纹,突然发现纹路交汇处刻着个极小的 “八” 字,与银簪检测到的第八器信号频率隐隐呼应。

“看来地脉早就给我们留了线索。” 他把祖父日记里的呼吸符拓片贴在石板上,两者重合的刹那,老井突然喷出丈高的青金色水柱,里面裹着无数闪烁的光点 —— 那是被糯米安抚的地脉能量,正顺着三星堆的地脉主网缓缓流淌,像条被捋顺了的巨龙。

银簪的新任务提示在水光中亮起:“第 3126 章:《敬井谣》声波破障,糯米装置锁死 7.3 赫兹共振。” 张叙舟望着逐渐平稳的能量曲线,突然懂了这场脉冲危机的深意:所谓的设备故障,不过是地脉在提醒世人 —— 它的呼吸节奏,从来都藏在辰时的露珠里,在撒落的糯米中,在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中。